湿疹、皮炎是两个不同的词,但常指相同含义的一类皮肤病,因其临床表现难以区分,病理变化相似。曾经有人形容湿疹就像个字纸篓,其中原因不明、有渗出倾向,呈多种多样皮疹的一类皮肤病统称湿疹;再把这类皮肤病中原因已经明确的,从湿疹中分出来,改称皮炎,并在皮炎前面冠以致病原因,如某某接触性皮炎、染发皮炎、化妆品皮炎、尿布皮炎、日光性皮炎、季节性接触性皮炎等。由于医学的进步,湿疹被查到的致病原因也越来越多,它们都可划归为皮炎类。
致病因素多,临床分三期
湿疹发病原因很复杂,有内在和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常常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机体变应反应。内在因素有遗传因子、健康情况,如:慢性消化性疾病、胃肠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感染病灶、过度失眠、精神心理障碍等,再加上接触外界环境中各种刺激物,如化学物品的酸、碱性物,物理性的日光、紫外线、炎热、寒冷、干燥、搔抓、摩擦以及植物、动物皮毛、日常生活用品等均可引起湿疹、皮炎,多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湿疹、皮炎的临床表现有多种多样,常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个时期。
急性期:皮疹多为密集粟粒大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底部潮红。瘙痒是常见的自觉症状。如因搔抓、摩擦,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的顶端搔破处有明显的渗出及小糜烂面,浆液不断渗出,病变中心较重,边界清楚,多可能是接触性皮炎,其形状与接触物相似。而湿疹多边界不清,皮疹散在。当有合并感染时,水疱可变成脓疱,和脓液性渗出,结污褐色痂,并可并发毛囊炎、疖、局部淋巴结炎等。皮疹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多出现在颜面、手、足、腰围、阴囊、外阴、肛围等处。
亚急性期:急性期的炎症减轻后,或未经及时适当处理,拖延时间较久,将转变成亚急性期湿疹、皮炎。此时皮损肤色变暗,以小丘疹、鳞屑、结痂为主,还可残留丘疱疹,小水疱或小点状渗出的糜烂面,也可有轻度浸润面,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瘙痒。
慢性期:多是因为急性、亚急性期反复发作,治疗护理不当,长期不愈,从而转变成慢性的湿疹、皮炎。也有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炎症过程。常常表现为患处皮肤粗糙,肤色呈棕红色或灰黑色,色素沉着,覆以少许鳞屑,或因抓破结痂,反复搔抓就会形成苔藓化。常有阵发性或剧烈的瘙痒。慢性湿疹、皮炎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多出现在小腿、手、足、四肢、外阴、肛周等处。
痒了别搔抓,洗烫不可取
湿疹、皮炎属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是由于某些致敏物质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人体,引起机体发生异常反应。致敏物质很多,有来自身体内的病灶产物、内脏器官疾病产生的物质,也有外界环境中的物质通过食入、吸入、接触、注射、伤口等途径进入体内,使机体发生过敏反应。最常见的是食物中的蛋白质类(禽蛋、海产品、蘑菇等),常接触的清洁剂、消毒剂、化妆品、染料、油漆、药物、化工原料以及某些植物的花、茎、叶、皮等。动物的皮、毛、羽绒,昆虫分泌的毒素等,都可能是患者发病的诱因。过敏体质的人,预防湿疹、皮炎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避免接触和食用这些物质。
一旦发生皮疹,首先要寻找发病诱因,禁食和脱离接触可疑致敏物,避免搔抓和热水洗烫。搔抓虽是止痒最方便和最简单的方法,但往往只起到暂时的作用,若是长期反复重力搔抓,由于皮肤有自身保护反应,搔抓后皮肤反应性增厚,就会使皮损加重,面积扩大,以抵御更强的搔抓,其结果是越抓皮肤越厚,越厚皮肤越痒,形成恶性循环,疾病长期不愈。热水洗烫也是一种强刺激,可暂时缓解瘙痒,但过后瘙痒更严重,原因就在于洗烫可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渗出加重,糜烂面扩大,导致疾病加重。热水泡浴和桑拿浴同样也不可取。
患者应多用无刺激性药物,避免用机械方法止痒。
治疗先查因,选药要分期
湿疹、皮炎因病因复杂,个体差异很大,所以治疗方法和药物也很多,应根据药物来源,身体耐受情况,皮损特点,掌握好如下基本原则,方能治愈疾病:
1.尽可能找出致病原因,并清除这些病因,同时也要避免皮肤再次受到来自内外界的各种刺激。
2.根据湿疹、皮炎分期,正确选用药物及剂型。
急性期:初起仅有潮红、丘疹,或少数水疱而无渗液时,外治宜清热安抚,避免刺激,可选用清热止痒的的中药如苦参、黄柏、地肤子、荆芥等煎汤温洗,或用10%黄柏溶液、炉甘石洗剂外搽。水疱糜烂、渗出明显时,可选用用马齿苋、黄柏各30克煎水湿敷。热盛有继发感染者,加蒲公英30克、野菊花15克,加水2000毫升煮沸20分钟冷却后湿敷。湿敷方法:用4~8层纱布叠在一起,蘸上药液,稍做挤压,以不滴水为度,湿敷在皮损处20~30分钟,每日2次;渗液严重的可做连续性湿敷,有收敛、消肿、抗感染、止痒、抑制渗出的作用。同时可配合外用粉剂或水粉剂,如扑粉、松花粉、炉甘石洗剂、氧化锌洗剂等,有安抚、止痒、增加表皮散热、收缩血管、消除渗出的作用。
亚急性期:可选用安抚性强的乳剂、糊剂、霜剂等,如皮质类固醇的乳剂、氧化锌糊、氧化锌油、苯海拉明霜等,有的可加入低浓度的糠溜油、黑豆溜油、松溜油、煤焦油等,有消浸润、抗角化、止痒作用。若能配合皮质类固醇制剂会有更好的疗效。
慢性期:外治原则以止痒、抑制表皮细胞增生、促进真皮炎症浸润吸收为主。可选用各种软膏剂、角质促成和溶解剂,一般可外搽除湿止痒软膏、黑豆馏油软膏、蜈黛软膏、丹皮酚软膏、七参连软膏等。
3.对于病情严重、发病急、皮损面积大、泛发全身的患者,有剧烈瘙痒的要配合内用药物治疗,如抗组织胺类药(扑尔敏、赛庚啶、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酮替芬、安泰乐等)、镇静药物(安定、阿普唑仑、速可眠、芬那露、舒乐安定等)、脱敏解毒类药(10%硫代硫酸钠、10%葡萄糖酸钙、皮质类固醇激素)或采用中医药辨证论治:急性以清热利湿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加减;亚急性以健脾除湿为主,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慢性期以养血祛风为主,方用养血定风汤加减。
需要提醒的是,滥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湿疹是极不正确的。调查显示,有12%的湿疹患者曾经口服或注射过激素。其实湿疹用过激素后,病情很快就好多了,但是停药之后,湿疹反而发得更加厉害。口服或注射激素还有一个潜藏的隐患,那就是容易得高血压、糖尿病等一些疾病。此外,像阴囊、外阴部位皮损宜选用低效或中效激素类霜剂,且见好就收不宜久用,而且面部一般不要使用激素软膏治疗,需要用时一定要很慎重。
饮食要注意,精神宜轻松
近年来,湿疹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气候环境变化、大量化学制品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人们精神紧张、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均有关系。为此,生活中应注意以下这些方面——
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偏食。湿疹患者的日常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低盐少油的食物为主。对于患有湿疹的婴幼儿,应尽量对其进行母乳喂养。
积极预防便秘的发生,以确保病灶产生的毒素能及时排出体外。
控制洗澡的次数。湿疹患者平时不宜频繁洗澡,洗澡时应洗淋浴,不要用热水烫洗或过度地清洗皮损处,以免加重病情。洗澡时应使用中性的浴液或肥皂,洗完后及时将身体擦干,并要在患处涂抹外用药物。
(编者注:洗澡次数应视居住地的具体情况而定,比如我国南方地区居民,热天出汗多,每周洗澡次数可酌情增加。另外,洗澡时不要用过热的水和碱性强的洗浴液。)
尽量穿柔软、宽松的棉质或其他天然纤维制成的衣物,少穿会引起过敏的人造纤维及毛料等制成的衣物。
注意控制室内的温度及湿度。过于闷热或过于干燥的环境都可导致病情的反复。因此,患者在夏季要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在冬季使用暖气时,可在室内安装加湿器或放一盆清水,以维持室内的相对湿度,必要时可在皮肤上擦油性的乳液来滋润皮肤。
在外出时要保护好患处,尤其要避免患处受风或被阳光长时间照射,以免导致皮肤干燥而加重病情。
当患处瘙痒难忍时,可通过拍打患处或涂抹止痒药物来止痒,切不可大力地搔抓患处。对于控制力较差的婴幼儿患者,应剪短指甲或在其睡觉时戴上手套。另外,湿疹患者在平时要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紧张、抑郁、焦虑、暴躁、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出现,这样也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小心病从口入。观察发现,湿疹在发生和发展中,食用辛辣食物、牛羊肉、海产品是使病症状加重或难愈的重要因素之一。患者在发病期间,应严格限制或禁食鱼、虾、蟹、羊等腥发之物,以及葱、姜、蒜、辣椒、芫荽、酒类等刺激食物和难以消化的食物。
【治病解惑】
问:1.婴幼儿湿疹是怎么回事?
答:有家族过敏史的婴幼儿是湿疹发病的高危人群。有研究发现,家庭成员无过敏问题,新生儿出现过敏的几率为5%~15%;父母一方有过敏的,新生儿出现过敏的几率为20%~40%;父母双方同时有一种过敏问题的,新生儿出现过敏的风险为50~70%。美国儿科学会主张,有过敏家族史的婴儿应纯母乳喂养至少 6个月。现在许多学者认为母乳喂养是延迟过敏性疾病发作的方法之一。
问:为什么不能长期用皮炎平治疗湿疹?
答:中医称湿疹为“湿毒疮”或“湿气疮”。所谓“毒”,是指一些湿热之毒,令身体产生排斥及敏感反应,而这些热毒可能是由食物、药物或日常用品(如油漆、樟脑丸等)引起。至于“湿”,是指身体机能受湿阻以致呆滞。由于人体的70%左右是水分,若水的运行停滞不顺,身体便会处于“湿”的状态,症状便是患者们常诉的四肢沉重、水肿、脾胃不和、大便稀薄等。
简言之,湿疹患者兼受热和湿两种病邪困扰,病者一方面有实火,但却因身体机能呆滞,以致人体的“化工厂”——肝脏未能发挥疏泄排毒的功能,将体内的热毒随着大小二便排出体外,结果只好转而从毛孔排出。若微循环系统欠佳或毛孔闭塞,毒素便会积聚在体内,当积聚到一定程度,或吃了一些致敏的食物后,便会出现湿疹之类的皮肤病。其实,除皮肤问题外,湿热者亦会有胸腹胀闷不舒、大便秘结或泄泻、小便短少赤黄等症状。因此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或为“湿”重,或为“毒”重,或为“热”重,当分别运用不同的中药,或“袪湿”,或“解毒”,或“清热”,方法自然各不相同。而皮炎平作为激素制剂,尽管有快速消炎止痒的作用,但是“治标不治本”,长期使用可以抑制皮损局部的免疫力,皮肤感染几率增加,而且会使局部皮肤变薄,因此,湿疹远远不是一支皮炎平所能治疗好的。
问:为什么抗过敏药要换着吃?
答:第一,不同种类的抗过敏药物都有其自身的抗过敏机制和特性,故而各种药物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慢性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时间相对较长,这时就要选用一些无嗜睡作用、并且其他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小的药物,比如氯雷他定、咪唑斯汀或地氯雷他定等。在治疗慢性、顽固性或病情较重的急性过敏性疾病时,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过敏药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此时,一定要咨询医生,合理用药。更要注意的是,需要长期联合用药的患者,在病情稳定、症状控制后不宜立即停用所有药物,否则容易复发。这时,就应该依次停用一种药物,直至全部停用,或者可以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也能够起到一定的抗过敏作用,并逐渐停用药物。
第二,抗过敏药物也可以导致过敏反应。这是因为抗过敏药只能阻断过敏反应中的某一环节,或者只能阻止某些化学介质的释放,所以服用抗过敏药物后,过敏反应仍然可以发生。容易引起过敏的抗过敏药有扑尔敏、异丙嗪、苯海拉明等。因此,患者服药前一定要看清说明书,尤其要注意不良反应和禁忌证。服药后仔细观察自己的症状有无变化,一旦发现药物无效,甚至症状加重,立刻停药,马上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换用其他抗过敏药治疗。而且以后要禁用引起过敏反应的那种抗过敏药。
第三,任何一种抗过敏药都存在耐药性。患者长时间地服用一种抗过敏药,会出现药效下降、不能起到抗过敏作用的现象。因此,服用抗过敏药时,不要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一般在服用3个月后,就需要换药继续治疗。其实,在过敏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也可以采用中草药、针灸等配合治疗以代替长时间的定时服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