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斌
谢川成博士的《温任平研究》一书即将付梓,来函嘱我作序。说实话,我着实有点诚惶诚恐。作为晚生后学,如果不是川成兄的厚爱和信任,我怎有资格在此说三道四?任平师和川成兄都是我敬仰之人,如果没记错的话,我和他们相识已十余年了,他们两位曾是马华文坛影响非常大的诗歌团体——天狼星诗社的先后掌舵人,任平师任创社社长,川成兄则是末代社长,而且二人还是地道的师徒关系,川成兄乃是在任平师的指导和培养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因为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做东南亚华文诗歌方面的研究,天狼星诗社是我关注的重点之一,所以和他们接触自然就比较多。2011年9月初,适逢我校和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协会联合召开“‘中国现代文学之旅暨中马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他们两人受邀联袂而来。于是,我特意在大会之外安排了一场小型学术研讨会——“海外华文诗歌研究——以天狼星诗社为例”,邀请十多位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语言文学组的青年才俊们和他们两位同台对话,这是一次比较有规模效应的中国青年学者对于天狼星诗社的讨论和研究,有关研讨内容川成兄在他的《天狼星诗社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发表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第八辑,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一文中有详细的记载。
天狼星诗社正式成立于1973年,很快就在马来西亚全国各地成立了十个分社,十个分社联成一个整体,汇成天狼星诗社总社,温任平任总社社长,团结了大批年轻诗人,非常活跃,但与众多文学团体一样,天狼星诗社也经历从繁荣到低谷的波折,于1989年杪结束所有活动。这个坚持近20年文学活动的诗歌团体一直是马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镇,在马华文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和地位。可惜的是,正如川成兄所说:“天狼星诗社一开始就向外界摆了一个神话的姿势,有点神秘,所作所为有时令人费解。主要的原因是天狼星诗社所出版的书籍流通不广,造成研究工作极其不便。”(见《天狼星诗社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确实,至今,由于资料流通不畅,研究天狼星诗社的人并不多,现有对天狼星诗社的研究还停留在浅表层次,深入论述较少。作为天狼星诗社的圈内人和曾经的掌舵人,川成兄一直致力于天狼星诗社的研究和推介,我接触到的最早关于天狼星诗社的研究资料,记得就是川成兄的《现代诗诠释》一书,珍藏在汕头大学华文文学研究中心资料室,书页泛黄,里面所收的几篇关于温任平诗歌解读的文章让我大开眼界,从而引发我对天狼星诗社的研究兴趣,并开始有意收集天狼星诗社的相关资料。
研究天狼星诗社,谁也绕不开诗社的核心和灵魂人物——温任平,如今川成兄将自己多年来关于温任平研究的文章集成这部《温任平研究》隆重推出,必将有力地推进天狼星诗社研究和温任平研究,为我们树起一座研究天狼星诗社的里程碑。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这部《温任平研究》的出版,天狼星诗社的“神话王国”必将解密,总社长温任平的文学创作特色和成就必将为世人所认知,这对于马华文坛乃至世界华文文坛都是一件幸事。
《温任平研究》一书分成四辑,分别为“温任平诗歌研究”、“散文/散文观研究”、“温任平序文研究”和“综合评论”,共收录10篇文章。虽然只有10篇文章,却基本上将温任平所有的文学创作,如诗歌、散文、序文和文化评论等,都纳入了研究视野,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温任平的创作人生和文学贡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读与诠释。
第一辑“温任平诗歌研究”收录三篇文章,即《现代屈原的悲剧——论温任平诗中的航行意象与流放意识》、《温任平诗中的屈原情意结》和《温任平诗中的中国性》。这三篇文章虽然不是写于同一个时期,却可以相互补充,联成一个整体,论述的核心问题都集中在温任平的“屈原情结”上。在川成兄看来,温任平之所以产生“屈原情结”,乃是因为他的文化认同与本土现实生活发生了冲突,只好如同屈原一样开始了他的精神流放,企图航向自己民族文化的源头,去找寻精神的慰籍,去回溯中华文化丰富的历史。在这三篇文章里,川成兄旁征博引,细致分析温任平的《流放是一种伤》、《水乡之外》、《再写端午》、《我们伫候在险滩》等诗作,论述了温任平的时代感与使命感,认为温氏最大的使命在于他对中华文化历史的认同,他对屈原的“孺慕之情”不仅超越了时空,同时也超越了对屈原个人的崇拜与爱慕,而是一种对屈原的感怀以及那股不受时空所局限的沟通,源自于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国家的失望,反映出一代马华知识分子在特殊文化背景下的心态。当然,也正是因为温任平在诗作中经常表现屈原和端午,所以他的诗作呈现出明显的中国性,加上他组建天狼星诗社、极力推动现代主义文学运动,所以有论者将其诗作谓之为中国性现代主义。不过,川成兄也进一步指出了虽然温任平诗作中的中国性是刻意经营的,比如以“屈原”、“端午”、“中国文字”、“古典词语”以及“典故”等作为表达中国性的手段,但不代表他放弃本土性,“研究温氏作品里的中国性,务必回头看他如何在现实环境用心与奋斗,才能窥出其精神全貌”(见《温任平诗中的中国性》一文)。
第二辑“散文/散文观研究”也收录了三篇文章。在《那一方褐色的古印——论〈暗香〉的主题与语言策略》中,川成兄解析温任平的散文《暗香》之主题,认为并不是表面所写的婚外情,乃是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孺慕。“暗香”在中国古典诗词里特指梅花的芬芳,在这篇散文里暗示的则是中华文化或中华文化的芬芳。在此,川成兄发挥了在马来亚大学教授汉语的优势,较好地归纳了温氏在这篇散文中所采用的语言策略,如四字语、文化典故词语、文言词语、比况短语、比喻、对偶排比等。整体而言,这些语言策略都是一种“曲写”的方式,因为当时“作者身处多元文化的马来西亚,在中华文化的边陲地带,不甘愿完全投入当地社会,又不想离开祖国,对传统文化更是眷恋怀想。对国家他有责任感,对文化,他的心灵飘向远古。这种关系或者感情友谊在1970年代不能直接说明,温氏唯有用迂回的方式表达主题”,同时也说明《暗香》一文很好地实践了刘勰的“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的写作主张。《温任平散文观研究——以70、80年代为例》和《语言与文体:温任平散文观窥探》两篇文章无疑是姊妹篇,相得益彰,合在一起较为全面地归纳和总结了温任平的散文观。前文从温任平的散文理论和评论出发,谈到温氏对现代散文的发展是极为关注的,尝试着为散文重新简化分类,分为写实与写意两种类型,并为现代散文定位,注重提升散文的语言特质,还提出纯散文的概念,是一种在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散文观。后文则重点抽出温任平对散文语言和文体的要求来进行论述,认为“温任平散文观的核心要求是语言的综合性,在白话文的架构里,恰当地融入文言词句,欧化句法,俚语口语,以形塑文体的多元风貌,以及通过语言的自觉建构文体的特色,进一步塑造作家个人的语言风格。”
第三辑“温任平序文研究”是比较有意思的栏目,专门研究“序言”,收录了两篇文章。《优劣并陈,启发引路——论温任平的序文》一文开篇就指出在马华文坛常为人写序的作者相当多,但将这些序文结集出版的则非常少,而温任平却是第一位出版序文集,也是序文产量最丰富的马华作家。川成兄通过对温任平为友人文集所写序文的研究,发现温氏的每一篇序言都是精彩的文学评论,并始终保持着一贯之风格,即“作家作品的优缺点并陈,同时提出建议让作者思考、依循改进”,达到了“优劣并陈,启发引路”的目的。然而,由此也引起了有些人的不满,甚至出现序文被拒的现象。《铨序一文为易,弥纶群言为难——论温任平选集序文的方法》一文则探讨了温任平为选集、文学选、作品特辑所写的序文,指出温氏为诗选、作品合集、文学选所写的序文虽然风格各殊,但方法则同中有异,并保持了他写序文的一贯风格:“认真、率直、优劣并陈,提出改善方针”。
第四辑“综合评论”所收的两篇文章《温任平对马华现代主义文学的贡献》和《文学越界人——论温任平的文字事功》都是宏论,概括性强,一篇是梳理温任平的文学贡献,一篇是论述温任平的越界书写。在《温任平对马华现代主义文学的贡献》一文中,川成兄着重强调的是温任平维护和推广马华现代诗/现代主义文学的贡献,认为温氏创立的天狼星诗社就是马华现代诗/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大本营,发掘和培养了诸如林秋月、张树林、谢川成、殷建波、黄海明、孤秋、沈穿心、郑荣香等许多诗人新秀。另外,还论述了温氏为了要让本地读者了解和欣赏现代诗,写了不少现代诗理论及单篇现代诗的评论,引导读者进入现代诗的堂奥;而且,也谈到温氏利用各种条件主办文学活动,并主编多部选集,在发扬和推动马华现代主义文学方面不遗余力。《文学越界人——论温任平的文字事功》一文则是更为全面地梳理了温任平的文学人生和思想脉络,认为在马华文坛温任平是一个有争议性的人物,原因在于他创立天狼星诗社,以推广现代主义文学为使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但同是现代派的一些作家也不完全认同他的观念和做法,所以他似乎两边不讨好,“然而他还是坚持自己的理念,通过作品来证实现代文学的实力,也通过评论来维护和推广现代文学”,做马华文坛的守护者。接着,川成兄还深入论述了温任平的文化评论,认为他的文化评论涉及面广,观察入微,充分显现了文学越界人的猛态,最后归纳出:“温任平驰骋文坛逾30年,文字事功多样繁富又精彩,是个典型的文学越界人。他有四支璀璨的笔。第一支写诗,第二支写散文,第三支写评论,第四支写文化评论。他有本事越界,而且越界之后战果斐然。”
孟子曾指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不难看出,川成兄在《温任平研究》这部书中很好地运用了孟子的这种“知人论世”的阐释方法,他融社会批评、审美批评与主体剖析于一体,结合国族、文化、政治以及时代背景,通过具体的作品分析,理清温任平的生命旅程和思想发展脉络,立体地展现作为集文学家、教育家、学者于一身的温氏的精神面貌,并揭示温氏成立天狼星诗社、推动马华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实质是为马来西亚华人争取权益和地位,彰显了温氏作为一个有道德良知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通读这部书稿,有一点感受很奇妙,那就是这些文章合起来感觉更像是一部“温任平评传”,虽然它没有作家评传的体系和架构。所以,如果换一个方式来编排这部书,将第四辑“综合评论”作为第一辑放在本书的开头,让读者开篇先大致了解温任平的人生经历和文学主张,必将有利于读者深入理解后面几辑有关温氏的评论文章,窃以为这样阅读效果可能会更好。当然,这只是本人的一点陋见,别贻笑大方就好。
以上拉拉扯扯说了这么多,似乎这部书中的每篇文章都有所涉及,但我清楚地知道,我对于天狼星诗社和温任平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而难免会误读川成兄的这些评论文章,只好期待读者诸君自己去体会其中三昧了!
(谢川成:《温任平研究》,台湾秀威出版社2014年2月版。)
(责任编辑:黄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