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办学的核心,而涉农专业的建设更有其自身特点。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生存与发展问题,即“什么人来学”,“学什么”。
“我们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建立的盐城农业学校,涉农专业的建设有60多年的积累,可以说‘有传统、有积淀、有实力,可是现实不买账。一提到‘农字头专业,学生不愿意学,家长不愿意报,即使被迫选择了涉农专业,生源质量也令人担忧。”陈校长说。涉农专业是学校的“根”和“魂”,但如果一味固守传统,专业将越办越窄,与现实脱节;如果放弃“农”字头去从“工”从“商”,那是盲目跟风,得不偿失。怎么办?只有变,改变传统的办学形式,改变专业学习的内涵,将学校办学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使涉农专业与现代产业相适应,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在生源拓展上,学校进行了“三步走”。第一步,从2004年到2007年,涉农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以学历教育为主;第二步,从2007年开始到2010年,招收高中毕业生,开创了一种“高技班”的学制,即进行技能教育后三年取得大专学历;第三步,2010年后,涉农专业开展多种学制,有初中后五年制高职、“3+4”本科、高中后高技班和职业农民、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生源比例在1∶1左右,积极开拓各类农科、农技类培训的广阔空间,近年来年均培训人次在6000人以上。学校涉农专业的雄厚实力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
在专业改革上,学校也拓宽了思路,结合市场需求和现代产业发展,对传统的涉农专业进行扩充,在农业内部再行细分。除传统的果蔬花卉种植、蚕桑生产与经营、园艺技术等专业方向外,还开辟了农业中的“二产”——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三产”——农业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等。传统的涉农专业因为搭上了现代产业的航班,不仅焕发了新的活力,而且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学校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办学经验就是在做好特色的同时兼顾一般。“特色”指老牌的涉农专业,“一般”指近年来开设的如数控、计算机、会计等常青专业。以“特色”拉动“一般”,以“一般”反哺“特色”,实现市领导对学校提出的“立足现代农业,服务新型工业,强势推进三产”的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