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晓云
根据2011版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建议中的要求,对于习作教学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如何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让习作成为孩子的一种需要,是我们从教者面临的严峻考验。
当下,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写作文,一到作文课就愁眉苦脸,抓耳挠腮。学生害怕写作文是因为他们缺乏兴趣,或是缺少生活体悟或是由于词汇量的匮乏而感到无话可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家长也煞费苦心,找辅导班补习,强迫孩子大量的读作文书,结果效果也不是很明显。难道作文真是一根难啃的骨头?
叶圣陶老先生告诉我们,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写字,这就能够写文章了。岂不是寻常不过容易不过的事儿?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昼夜不息。
语文的核心价值就是学会习文,有人说学语文是一件幸福的事儿,我说写作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儿。如何让写作成为一种幸福呢?
一、学会激趣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可见兴趣的重要性。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的成才经历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灵动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如何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呢?鼓励学生,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选出作文佳作或片段,张贴于墙报上;改变命题方式,少画条条框框,让学生根据习作要求自由选材,自主习作;创设情境,可以通过一次小手工或小游戏,加强片段练习,化解作文难度;激发热情,培养习惯,抒发情感。小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任重而道远,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二、学会观察
观察在字典中的解释是看,怎么看,看什么。眼睛、耳朵等多种感觉器官联合起来接受信息。这就需要观察者在观察时不可三心二意。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于某一事物,好奇心又强,在观察时不够专心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打扰,而对那些本应该仔细观察的事物反倒置若罔闻,达不到预设的效果。其实习作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认真记录身边的人、事和物,教师正确引导他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相信孩子们会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因此,要使学生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调动其观察兴趣,同时注意做好取材、构思等方面的引导。例如观察人物,可通过描摹人物的相貌、衣着、神态和语言进行观察,刻画人物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抓住人物最主要的特征,写出人物的与众不同;如观察植物,可先看整体的形状特征、再看颜色、枝叶的细部特征及生长环境等,最后安排好写作顺序。如观察动物,不仅要看整体,还要看每部分的样子。要仔细看它的头部、身体、尾部、毛色、四肢是什么样的,形状、特点、颜色是什么样的;看它的生活习性,怎样吃食,怎样睡觉;看它的趣事,如小猫如何玩线团。
我们要留心观察,用心体悟,灵活引导,就会自然地生成我们写作的素材,激起写作热情。记得一次语文课,我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发现教室里乱哄哄的,随即我维持好班级秩序并找班长了解了情况:原来是一位男同学因上课回座位不小心撞掉了另一位同学的文具盒,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吵了起来,各不相让。同学们有的在劝解,有的在起哄。于是我抓住时机,让同学们把刚才发生的“小插曲”一五一十地写清楚,写具体,孩子们沙沙沙地写了起来,从《争吵》到《风波》,孩子们在激情满怀中快乐作文。
学生的生活除了学校生活,还有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和新奇热闹的社会生活,只要稍加留意,生活中的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三、学会阅读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可以增长知识,丰富见闻。同时可以借鉴别人的写作方法,是间接获得写作素材的途径。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多读能让思想鲜活才思不竭,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远博的知识在于日积月累。写作要行万里路还要读万卷书。写好文章不多读好书是不行的,读一本好书犹如经受一次精神滋养,豁然开朗。因此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张之洞曾经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语文课要求教师在“读”字上下功夫,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使之懂得读书方法,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去指导课外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审美体验,享受审美乐趣。
1、精读
就是抓住重点词、句、段,认真地阅读,仔细地感受,从作者的文章结构,感情基调中,体会作者写作方法、写作目的,有时还要体会编者在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等。这种读书方法适合于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如在学习《尊严》一文时,我注意让学生透过哈默的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了解他的性格特征,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以致用,让学生自读类似课文,把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
2、浏览
即对所读的课文根据实际需要或自己的兴趣,把不想读或简略的内容跳过去,了解内容大意。
3、摘抄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格言警句、好词佳句摘抄下来,收集进自己的素材积累本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厚的素材。平时不用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句,佳段剪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相辅相成。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进行阅读反思和批判。总之读书要做到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4、摘读
是根据学生的个人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籍,以便增加知识储备。如学习了《蟋蟀的住宅》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昆虫生命与生活习惯中的更多秘密,就会有目的地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一书,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endprint
四、学会说话
说,即写前指导学生构思文章、口头表述。根据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提出的要求,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口语交际活动应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无需作大量的解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如教学《中彩那天》,我这样设计:让学生分别扮演儿子、爸爸和妈妈,表演中彩后一家人对汽车是留还是还的情境进行口语交际,扮演父亲的学生憨厚,耿直,在金钱和道德面前毅然做出了“以诚待人”的抉择;扮演母亲的学生就像一位慈爱的母亲,支持丈夫的选择,耐心地安慰扮演儿子的学生;扮演儿子的学生真像一个不知情的孩子,先是埋怨父亲,到最后支持父亲。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孩子情绪高昂,主动愉快地交际,同时对文章内容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第二节课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写一篇关于“以诚待人”的小练笔,让学生有方向可寻,有话可说。
五、学会习文
文章重点在写上,多写多练,熟能生巧。契科夫说过:写,只有写,你才会写。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就是写话,就是把嘴巴的劳动转移到笔上。引导学生在写作前将所构思的文章框架,按一定的条理写出来。要求学生写完后,至少要读三遍,确定好题目(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注意改正错别字和标点符号,注意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修改病句、注意事例是否写具体等。作文也是一门艺术,写法要讲,悟性也要有,写和悟相得益彰。在习作过程中,让学生运用学过或常用的表现手法(前后照应,正面侧面描写,托物言志等),出示例文让学生欣赏,通过具体的范文学法,悟法,在每次写作过程中,使学生都有所获。
六、学会修改
在一般的习作教学中,教师重视习作前的指导,而忽略了习作后的修改。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篇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鲁迅说过:“作文没有什么秘诀,要说有,那就是多写多修改。”可见文章修改的重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领会琢磨、修改。从立意,语言特点、材料、手法结构等诸方面进行修改,每次习作草稿或让学生自己修改,或同学相互修改,推荐有特色的习作,并说明推荐理由,老师抽查,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作为范文,好的部分给予鼓励,不足的师生集体指正修改。在批改时,要先教给学生修改方法和符号,出示修改要求,让学生边读边修改,使学生了解自己习作的优点和缺点,总结习作教学的经验,及时改进教学,也可以搜集素材,为习作讲评作好准备。
作文就是做人,是孩子思想的一种反映,它记录着孩子们的心声,它流淌着孩子们的真情。孩子们在作文中惩恶扬善,在作文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鞭策自己,正确定位自己的价值观,把握好自己的前进方向。
兴趣的培养,有序的观察,阅读的积累,先进的理念,扎实的教学,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写,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爱上作文,让一颗颗童心在作文世界里自由徜徉,绽放异彩。□
(作者单位:长丰县下塘中心学校)
责编:姚少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