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影像主体构成探究

2014-07-21 11:19卜云
新闻世界 2014年5期
关键词:影像解放战争构成

卜云

【摘 要】影像主体,即影像画面中的视觉主体,影像主体的构成与作品主题表达密切相关,又与其它造型艺术有所区别。它是形成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受制于照相机工具性的特点,受制于摄影现场性的特点,受制于影像创作主体的表达理念。本文以解放战争时期的摄影作品为例,分析这一时期的影像主体的构成方式。

【关键词】解放战争 影像 构成

一、物像的选择

物像世界是由物而生像的世界,它是现实世界在取景框中的反映。因此,物像世界并不完全等同于现实世界,而是影像作者眼中的“世界”,是对固有物有所取舍的世界,又意味着作者表达的“世界”。作者会以形式和意象把它们(内容、主题)现实化和吸引在一起。在构建影像时作者所使用物像元素的涵义取决于这些元素在作者所处社会文化中的地位。

由裴植拍摄于1946年的《刘伯承打靶》,表现的是晋冀鲁豫野战部队刘伯承司令员,在练兵会议上亲自为指战员们做射击示范的情景。画面中的主体是刘伯承,他的形象占据画面中央。他旁边蹲着两个指战员,他们的目光注视着刘伯承,这样就引导读者的目光注视刘司令。背景中整齐地站着一排指战员,防止他们的形象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作者特地只拍下他们局部形象,这样就确立了主体的中心地位。

通常来说,图像的作者首先利用眼睛对现实世界进行“有限”的观察,并形成“潜构图”。在这一环节就有必要再精简物像,使得表现的主体确立。这一阶段的官能感受非常重要,它会使作者面对物像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能力体现了作者关于图像创作的基本修养。只有深入到生活实际当中,并不断进行思考、概括和抽象的作者才能具备这种能力。

《蒋家胡子娃娃兵》由李棫拍摄于1946年12月易满战役。作者在国民党俘虏群中发现了一老(67岁)一少(13岁)两个士兵,立刻拍摄下来。作者在众多俘虏中,以这一老一少为主体,其他俘虏虚化成背景,意在揭露国民党驱赶人民打内战,连老人、小孩也抓来当兵的罪行。作者在拍摄前脑海中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和情感,所以拍摄主体时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由多幅作品组成的报道性的纪实专题摄影,在物象的选择上有哪些技巧呢?这要根据对象自身的特点,要根据需要达到的效果,要屈从于拍摄现场的条件。刘克己1945年拍摄了《龙关减租增资斗争》组照四幅。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十大政策之一,是团结农村各阶层坚持对日抗战的一项基本政策,起到重大历史作用。作品通过四幅组照的形式,反映了龙关人民热烈拥护减租增资斗争的情景。这组专题组照采用了平实的表达方式记录事件。第一幅图利用中景表现的是农民们围在一起计算每个人应该拿到的退租,背景中农民手上举着的标语上醒目地写着“减租减息”,突出了作品的主题,表达了农民衷心拥护减租增资政策和热切盼望早点拿到该分得的退租的急切心情。下面三幅图都是以这个主题为中心展开,第二幅图表现的是民主政府代表向群众揭发奸特分子阴谋,号召群众检举揭发。第三幅图是一位农民妇女在控诉大会上激动地控诉着地主的罪行,农民痛楚激愤的表情,间接揭示了她的内心世界。这张图成功地抓住了被控诉地主的表情,烘托出画面的氛围,使画面凝聚的感情达到高潮。第四幅图作为结尾,农民们一一将退租扛回家去。纵观组照,四幅图紧密围绕中心,从多个角度选择物象,表现主题。

对于视觉传播而言,只有存在视觉上的主体,才有视觉传播主题(意义)的可能。传播的主题应附着于视觉主体,并在众多元素的共同作用下而产生。因此,图像要在传播中获得有效的意义,就应该把表达实体的媒介物放在重要的位置。这当然要取决于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观察能力和选择能力。

二、形象的确立

影像作者在确立影像的主体时,往往是根据所要表达的主题,使用心中之像去观照物像,这时会在脑海中形成许多不同的视像,但此时还不是形象,作者还要顾及到主体的可表现性物质材料的特性,决定从视像中确立具体的形象,这个形象就会变成主体去承载主题的涵义、完成对故事的叙述。

邹健东1948年在淮海战役新解放的淮海农村拍摄了作品《访贫问苦》 。作者抓拍了部队指挥员与两名老大娘、一位老大爷倾心交谈的镜头。作品形象选取得当,三位老人在向解放军亲人诉说国民党罪行和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他们痛楚满面的情态,间接地揭示了背向照相机镜头的指挥员的内心世界,使画面凝聚的感情起伏跌宕,在人物间交融、传递,给人以激励和战斗力量。

在现实的影像建构中,形象选取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影像建构的成败,形象确立得成功,画面的主体也就明确起来,传播的主题也就被确定;如果形象确立得不成功,其图像主体必然会受到损害,传播主题也同样会受到损伤,其传播的意义也要受到削减。

郝世保1949年1月拍摄了作品《淮海战场一角》。郝世保闪到一门大炮后面,用被击毁的敌人大炮作前景,表现了淮海战役气势磅礴的场景。作者成功地运用“大炮”这一特征式前景,并恰恰指向列队走来的俘虏,而炮筒则高过俘虏们的头顶,对俘虏形成一种压迫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作品中,尚未散尽的大火和硝烟做背景,显示了大战刚刚结束这一时间特征和战场这一空间特征,中景则是我军战士押着长长的一个俘虏队伍走下战场,作为前景的这幅照片之所以能够充分表现战争气氛和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成为反映解放战争的一幅杰作,特征式前景的成效功不可没。

当然,一幅图像不光有主体,还有前景、背景、陪体等客体。主体与客体是相比较而言。哪个形象能更好地承载主题思想,更有利于意义传播,哪个形象就更容易成为主体。当然,主体的选择有一定的主观性,因为形象不但来自于物像世界,也来自于作者的心像世界对物像世界的观照、认知和选择。

1949年4月邹健东拍摄了《渡江登岸》。作品表现的是渡江战士跳下帆船冲上江岸的一刹那。作品中作为形象主体的四个战士,只有一个有完整的形象,有两个互相搀扶,形象有重叠,第四个战士只露出上半身。作者有意识地让后面的战士形象外貌不完整,为了说明渡江的战士不只四个,画面以外还有很多。个别最具特征的战士龙腾虎跃、健身如飞的形象,让读者联想到整个渡江部队雷霆万钧、势不可挡的威力。endprint

在专题摄影创作中,创作者要注意对主体、前景、背景、陪体等各个要素关系的把握,各要素之间要配合起来,共同为确立形象服务。1947年1月,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发动了鲁南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26师和由美械装备的第一快速纵队于枣庄地区。在这场历时数日的恶战中,邹健东在战场上拍摄了一组优秀作品《快速纵队的快速歼灭》。第一幅照片上作者有意以几门尚未脱去炮衣的大炮为主体,给画面增添了幽默感和讽刺力量。第二幅照片的画面上展现出大量军车中弹起火,背景浓烟四起。第三张照片中主体为一名国民党年轻的士兵的尸体,尸体旁被炸毁的士兵武器作为陪体展示出悲惨的战争场景。背景中燃烧的汽车轮胎,象征着国民党损失惨重。

形象越清晰和完整,其承载主题(内容)的能力就越强,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影像的实际构建中,为了取得视觉上的感染力和完成一种特别的印象,往往让主体的形体外貌有意识地不完整,这种不完整性不是缺少深思熟虑的结果,恰恰相反,它应是作者深思熟虑之后谨慎处理的结果。这是一种主观有意而为之,不是客观如实呈现而造成的。

纵观这一时代的影像创作,影像作者已经意识到:应努力使主题在形象上得到自由的闪耀,而不是在形象上的僵硬。形象要因主题而有灵性,超逸飘然。形象的确立既是一种理性的决定,也是一种感性的选择。他们自觉地意识到形象的一切要根据主题的内容而确定。

三、主体的形成

摄影家裴植在1948年拍摄的《亲密交谈》反映的是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会师豫西,两军将领晤面亲切交谈的场景。这幅作品是在人物众多的场合中拍摄的,但作者集中表现了邓小平与陈毅亲切交谈的情景,突出了他们两人在交谈中的情态。良好的角度使其在构图上突出主题而不破坏画面上特定的环境,恰当地借用斜射的光线丰富了画面的影调。邓小平边谈边打着手势的动作,陈毅专注倾听的神情,都极具感染力,表明了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情谊,也道出了两军会师的胜利意义,内涵丰富而深沉。这张照片抓住了这次两军会师的特点,并利用当地特有景物及鲜明标志来作背景、作衬托,这样就能使照片的纪实性、表现力和生动感增强。

《对敌大爆破》这幅作品是由摄影师高帆于1948年在临汾战役中拍摄的。用大爆破攻坚,是临汾战役的最大特点,创造了解放战争攻坚战的光辉范例。用画面上大片空间表现爆破后扬起的浓烈烟尘。一名爆破手奋不顾身、连续进行爆破作业的英姿,画龙点睛,使整个画面斑斓流彩。作品战争气氛浓郁,情思舒卷,游刃有余,给人以美的享受。战斗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紧密结合。

通过对上述影像作品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时代的影像创作中的主体的构成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些视觉元素的配置。但就是这些简单的元素,构成了承载主题意义的主体形象,也形成了特定图像的特殊形式。这就说明关于影像主体的建构,影像作者们从十分朴素的自然辩证法出发,意识到影像作品的主体,就是影像描绘形式的主要内容。

主体的构成实际上就是形式描绘的视觉化。视觉有其自身的历史,但这一历史的必然性受到自然法则的制约,在这个时期的某一特定主题下,主体的选择既有历史风格的必然界定,也有主题风格的时代要求。历史和时代构成了主体的明显的视觉形式特征。当然,构成一幅画像的风格是极其复杂的,既有个人风格、民族风格又有时代风格。因此影像主体的选择是一种综合的选择,影像主体的构成是一种意义的构成。□

【本文系江苏省2013年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LX13_93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顾棣:《中国红色摄影史录(上)》,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endprint

猜你喜欢
影像解放战争构成
1947年,攀越解放战争的“十八盘”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现实主义影像剖析
影视作品中数字化影像的审美形态研究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
齿轮油的构成和分类
《奔跑吧兄弟》影像的娱乐美学分析
浅析铁路通信传输的构成及实现方法
解放战争战略考
解放战争:得东北者得天下
解放战争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