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间接信源”使用

2014-07-21 11:04赵新宁
新闻世界 2014年5期

赵新宁

【摘 要】本文从《青岛日报》“东黄输油管道爆炸事故”长达10天的100多条报道中,选取了10篇较为详细的报道,从间接信源的性质、信息量、报道内容、表达方式四个方面来量化分析了《青岛日报》对该事件报道的可信度,结论是间接信源使用越多,新闻报道的可信度越低。

【关键词】青岛日报 间接信源 可信度

2013年11月22日凌晨3时许,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石化黄淮输油管线一输油管道发生原油泄漏,10时30分左右,在准备抢修过程中发生爆炸,爆炸波及到青岛市丽东化工厂部分设施。事故造成62人遇难,被认为是中石化史上最严重的事故。各家媒体都进行了持续追踪报道。《青岛日报》作为当地第一现场媒体,它的报道内容及方式及对事故原因的分析有重要影响。

一、间接信源及其影响

新闻信源,即新闻信息的来源。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往往过分依赖当事人或目击者等少数新闻来源提供者,包括新闻发言人、官方文件及记者招待会等。这些材料是属于“二手”的,即间接信源。间接信源包含了叙述者或发布者一定的思想倾向和利益权衡,因此记者受到摆布和左右,从而使报道失去客观、公正和平衡立场①。

根据传播学理论,大众传播过程是一个编码、释码、译码的过程,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依次扮演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②。在人类社会传播活动中,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意大利符号学家翁贝托·埃科说,如果符号可以说出真相,那它也可以制造假象。鲍德里亚认为,现实已被“超真实”代替,这意味着符号比它所代表的东西更重要。超真实是一个与大规模生产和再生产相关的概念,它意味着在这种大环境中生产的一个物品、事件和经历代替或超过了原型:也就是说复制品“比真实更真实”③。当然,新闻信息的报道也属于大生产的产物。

二、信源可信度的分析指标

霍夫兰认为“信源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因此“信宿”无论是大众还是信息系统,遴选信源的首要准则是可信度。

信度指标相关系数一般可分三类:内在一致性系数(指跨项目测试的各项目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等值系数(对同一项目使用两种对等的、内容相当的测试数据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稳定系数(不同时间、不同测验条件所得分数的一致性程度)。

Gilbert Daniel认为,鉴定信源可信度有两个维度:专业性和可信赖性④。梅耶的信源信度指标有五个方面:公平、无偏见、报道完整、正确、可信赖⑤。

评测信源可信度的准则与信度指标系数基本一致。一是逻辑性,二是多重信道可重复性或可印证性;三是时效性。只要内容、形式、时间三个维度是一致、等值、稳定的,那么信源一定是有信度的⑥。

本文研究集中在报道的间接信源上,就“11·22爆炸事故”报道来说,信息提供者有官方,中石化集团,事故目击者,事故当事人,记者观察采访,其他媒体,这里,从间接信源的性质、信息量、报道内容、表达方式四个方面来量化,分别赋予数值,分析《青岛日报》报道的可信度。

三、“11·22爆炸事故”的间接信源分析

以下是10篇较为详细的报道:(1)11.22中石化原油输送管道泄漏爆燃发布会通报;(2)中石化黄淮输油管线发生爆燃 35人死亡;(3)组织力量及时排除险情 千方百计搜救失踪受伤人员;(4)中石化黄淮输油管线爆燃 系中石化史上最严重事故;(5)首发:青岛市卫生局发布救治工作进展;(6)青岛爆燃事故48人遇难 各方36小时急救;(7)中国新闻网报道: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地下管线仍有危险点;(8)爆燃事故第二日:正能量及时有序扩散;(9)科学组织 全力救援不到最后一刻搜救不结束;(10)环保:黄岛空气恢复正常水平 海域污染得到控制

1、不同信源渠道的性质

根据记者获得信息的渠道,可将信源分三类:直接信源,间接信源,模糊信源。对这三类信源进行定量分析,有助于检验报道的可信度。

(1)直接信源:记者在丽东工厂区外围采访时看到、记者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了解到的。

(2)间接信源:中石化集团官方微博、青岛市海事局、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青岛市环保局、据官方最新披露、中石化新闻发布会最新披露、青岛市气象台、据青岛市黄岛区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显示、山东省青岛市卫生局官方微博、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郭继山在发布会上称、据山东卫视报道、据官方通报、据中新社记者观察。

(3)模糊信源:市民王欣(化名)、市民张先生、附近小区一位刚刚参加完救援的年轻人、摊主张姓小伙儿、据抢险人员介绍。(见表1)

2、间接信源的信息量

通过汇总,用表2展示不同信源在这些报道中提供的信息量。

由表2可以看出,《青岛日报》对事故的报道,发出声音最多的信源是青岛市的官方部门,占50.77%,其次为记者观察采访的消息,占25.87%,而事发主体中石化一方的信息仅为4.03%,市民提供的信息为4.22%。在16个信源中,间接信源占9个,间接信源的使用是最多的,占据了报道的一半以上,直接信源和模糊信源使用不足。

3、间接信源的报道内容

不同信源提供的消息在内容上不同,或提供现场情况,或解释原因,或提供原始资料和线索等。就“11·22”事故来说,媒体发布信息主要围绕事件基本情况、事故伤情、事故救援、事故调研及安排、事故原因、事件现场六方面。

由表3可见,事件发生后,官方及相关部门及时发布事故情况,并做出周密安排,采取了紧急救援措施。《青岛日报》对事故的报道重点集中在救援、事故调研、事故现场上,这些报道与一般突发事件的报道方式一致,也符合报道要求。报道内容来自间接信源,可以说,间接信源的使用,加强了对该事件的舆论调控,保证了报道权威,及时向公众公布了信息。endprint

但是,对事故起因报道比较少,难免引起公众质疑,降低报道可信度。另外,对事故的背景介绍,只有在“中石化黄淮输油管线爆燃 系中石化史上最严重事故”一篇报道中提及。背景或历史资料也属于信源一部分,且对报道效果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于突发事件或者责任事故,背景资料更不可忽视。针对“11·22”爆炸事件,可挖掘中石化以往是否发生类似事故,发生原因,责任出在哪里,事后是否采取防范措施等,这些内容对此次事件的可信度报道都有比较重要的启示。

4、间接信源的表达方式

转述有五种方式: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⑦。本文只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作分析,因为这两种方式是大多数新闻报道常用的,且是增强报道可信度的报道要求。直接引语能使报道显得客观公正,因为它尽可能降低了信息在编码过程中的偏向或偏离。

直接引语的使用出现在记者采访市民王欣(化名)、市民张先生中:市民王欣(化名):“特别响的爆炸声,我们公司顶棚石棉瓦都被炸掉了几块,没隔几分钟又响了一声”,“丽东化工厂附近的厂房玻璃全都震碎了,地面被炸出深坑”。市民张先生:“我一出家门发现,路全都被炸开了,很多车辆被掀翻,路边有不少人倒在地上”。

在10篇报道中,大量报道是记者转述的“二手”官方消息,即间接信源的消息,多为硬消息即事故伤亡,救援,事故调研安排。在这些报道者中,直接引语使用不足,影响了报道可信度。

5、报道的可信度

我们把报道的可信度设为10分,量化信源的指标分别为信源性质、信息量、报道内容和表达方式。

(说明:这些要素在报道中既反映记者对信息的重视程度不同,也表现为传播的优越性不同,所以在计量时设置了不同的权重。信源所属的性质各计1分;三种信源类型各计1分;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受众需要第一时间获知最新情动态,所以对事件的基本情况计1.5分,对背景介绍计0.5分;因为使用直接引语更容易为受众识别,所以降低其分值,计0.5分,间接引语增加了受众识别信源的难度,计1.5分。)

从表4可看出,通过对《青岛日报》中“间接信源”的分析,该报对“11·22爆炸事故”的可信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结语

本文从间接信源的性质、信息量、报道内容、表达方式四方面来量化分析《青岛日报》对该爆炸事件报道的可信度。间接信源的官方信息使用多,民间发出声音少,背景资料不足,直接引语使用也不足。间接信源过度使用,虽然可以建构一篇篇“好新闻”,但却难以建构一个好的“可信度”,相反,却在消解报道的可信度,间接信源使用越多,新闻报道的可信度越低。□

参考文献

①赵雅文,《精确新闻报道的平衡把握与体现》[J].《新闻知识》,2007(2)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2-53

③[美]阿瑟·伯格 著,李德刚、何玉、董洁、周敏 译:《媒介分析技巧》[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1-12

④Meyer,P.(1988)Defining and Measuring Credibility of newspaper:Developing an Index Journalism Qua-rterly,65

⑤Kirk,Elizabeth E.“Evaluating Information Found on the Internet”(The Sheridan Libraries,John HopkinsUniversity,1996).www.library.jhu.ehu/researchhelp/general/evalu-ating/index.htm1

⑥许良奇,《网络舆情系统的信源可信度评测方法的思考》,《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⑦Short M.Speech Presentation .The Novel and The Press [C].W.van Peer(ed)1998(3):45-47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3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endprint

但是,对事故起因报道比较少,难免引起公众质疑,降低报道可信度。另外,对事故的背景介绍,只有在“中石化黄淮输油管线爆燃 系中石化史上最严重事故”一篇报道中提及。背景或历史资料也属于信源一部分,且对报道效果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于突发事件或者责任事故,背景资料更不可忽视。针对“11·22”爆炸事件,可挖掘中石化以往是否发生类似事故,发生原因,责任出在哪里,事后是否采取防范措施等,这些内容对此次事件的可信度报道都有比较重要的启示。

4、间接信源的表达方式

转述有五种方式: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⑦。本文只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作分析,因为这两种方式是大多数新闻报道常用的,且是增强报道可信度的报道要求。直接引语能使报道显得客观公正,因为它尽可能降低了信息在编码过程中的偏向或偏离。

直接引语的使用出现在记者采访市民王欣(化名)、市民张先生中:市民王欣(化名):“特别响的爆炸声,我们公司顶棚石棉瓦都被炸掉了几块,没隔几分钟又响了一声”,“丽东化工厂附近的厂房玻璃全都震碎了,地面被炸出深坑”。市民张先生:“我一出家门发现,路全都被炸开了,很多车辆被掀翻,路边有不少人倒在地上”。

在10篇报道中,大量报道是记者转述的“二手”官方消息,即间接信源的消息,多为硬消息即事故伤亡,救援,事故调研安排。在这些报道者中,直接引语使用不足,影响了报道可信度。

5、报道的可信度

我们把报道的可信度设为10分,量化信源的指标分别为信源性质、信息量、报道内容和表达方式。

(说明:这些要素在报道中既反映记者对信息的重视程度不同,也表现为传播的优越性不同,所以在计量时设置了不同的权重。信源所属的性质各计1分;三种信源类型各计1分;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受众需要第一时间获知最新情动态,所以对事件的基本情况计1.5分,对背景介绍计0.5分;因为使用直接引语更容易为受众识别,所以降低其分值,计0.5分,间接引语增加了受众识别信源的难度,计1.5分。)

从表4可看出,通过对《青岛日报》中“间接信源”的分析,该报对“11·22爆炸事故”的可信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结语

本文从间接信源的性质、信息量、报道内容、表达方式四方面来量化分析《青岛日报》对该爆炸事件报道的可信度。间接信源的官方信息使用多,民间发出声音少,背景资料不足,直接引语使用也不足。间接信源过度使用,虽然可以建构一篇篇“好新闻”,但却难以建构一个好的“可信度”,相反,却在消解报道的可信度,间接信源使用越多,新闻报道的可信度越低。□

参考文献

①赵雅文,《精确新闻报道的平衡把握与体现》[J].《新闻知识》,2007(2)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2-53

③[美]阿瑟·伯格 著,李德刚、何玉、董洁、周敏 译:《媒介分析技巧》[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1-12

④Meyer,P.(1988)Defining and Measuring Credibility of newspaper:Developing an Index Journalism Qua-rterly,65

⑤Kirk,Elizabeth E.“Evaluating Information Found on the Internet”(The Sheridan Libraries,John HopkinsUniversity,1996).www.library.jhu.ehu/researchhelp/general/evalu-ating/index.htm1

⑥许良奇,《网络舆情系统的信源可信度评测方法的思考》,《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⑦Short M.Speech Presentation .The Novel and The Press [C].W.van Peer(ed)1998(3):45-47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3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endprint

但是,对事故起因报道比较少,难免引起公众质疑,降低报道可信度。另外,对事故的背景介绍,只有在“中石化黄淮输油管线爆燃 系中石化史上最严重事故”一篇报道中提及。背景或历史资料也属于信源一部分,且对报道效果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于突发事件或者责任事故,背景资料更不可忽视。针对“11·22”爆炸事件,可挖掘中石化以往是否发生类似事故,发生原因,责任出在哪里,事后是否采取防范措施等,这些内容对此次事件的可信度报道都有比较重要的启示。

4、间接信源的表达方式

转述有五种方式: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⑦。本文只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作分析,因为这两种方式是大多数新闻报道常用的,且是增强报道可信度的报道要求。直接引语能使报道显得客观公正,因为它尽可能降低了信息在编码过程中的偏向或偏离。

直接引语的使用出现在记者采访市民王欣(化名)、市民张先生中:市民王欣(化名):“特别响的爆炸声,我们公司顶棚石棉瓦都被炸掉了几块,没隔几分钟又响了一声”,“丽东化工厂附近的厂房玻璃全都震碎了,地面被炸出深坑”。市民张先生:“我一出家门发现,路全都被炸开了,很多车辆被掀翻,路边有不少人倒在地上”。

在10篇报道中,大量报道是记者转述的“二手”官方消息,即间接信源的消息,多为硬消息即事故伤亡,救援,事故调研安排。在这些报道者中,直接引语使用不足,影响了报道可信度。

5、报道的可信度

我们把报道的可信度设为10分,量化信源的指标分别为信源性质、信息量、报道内容和表达方式。

(说明:这些要素在报道中既反映记者对信息的重视程度不同,也表现为传播的优越性不同,所以在计量时设置了不同的权重。信源所属的性质各计1分;三种信源类型各计1分;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受众需要第一时间获知最新情动态,所以对事件的基本情况计1.5分,对背景介绍计0.5分;因为使用直接引语更容易为受众识别,所以降低其分值,计0.5分,间接引语增加了受众识别信源的难度,计1.5分。)

从表4可看出,通过对《青岛日报》中“间接信源”的分析,该报对“11·22爆炸事故”的可信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结语

本文从间接信源的性质、信息量、报道内容、表达方式四方面来量化分析《青岛日报》对该爆炸事件报道的可信度。间接信源的官方信息使用多,民间发出声音少,背景资料不足,直接引语使用也不足。间接信源过度使用,虽然可以建构一篇篇“好新闻”,但却难以建构一个好的“可信度”,相反,却在消解报道的可信度,间接信源使用越多,新闻报道的可信度越低。□

参考文献

①赵雅文,《精确新闻报道的平衡把握与体现》[J].《新闻知识》,2007(2)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2-53

③[美]阿瑟·伯格 著,李德刚、何玉、董洁、周敏 译:《媒介分析技巧》[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1-12

④Meyer,P.(1988)Defining and Measuring Credibility of newspaper:Developing an Index Journalism Qua-rterly,65

⑤Kirk,Elizabeth E.“Evaluating Information Found on the Internet”(The Sheridan Libraries,John HopkinsUniversity,1996).www.library.jhu.ehu/researchhelp/general/evalu-ating/index.htm1

⑥许良奇,《网络舆情系统的信源可信度评测方法的思考》,《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⑦Short M.Speech Presentation .The Novel and The Press [C].W.van Peer(ed)1998(3):45-47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3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