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区都市类报纸新闻报道同质化现状剖析

2014-07-21 11:04赵鹏
新闻世界 2014年5期
关键词:新闻价值都市报

赵鹏

【摘 要】本文通过对《新安晚报》、《江淮晨报》以及《安徽商报》3家报纸的版面风格、版块结构以及在同时段发表的新闻报道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研究媒体同质化问题的成因、弊端以及解决之道。

【关键词】都市报 报道内容 新闻价值 新闻同质化

同质化原意是指同一大类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观甚至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至逐渐趋同的现象。“报业同质化现象表现在两个层次。其一是内容层次,典型特点是千报一面。其二是报业运营层次,表现为各报策划手法相似、营销运作雷同,缺少独树一帜的报业盈利模式。第一层次的表现是最为显著的。娱乐、财经、IT等热点报道,‘你有我有全都有。”①都市类报纸的新闻报道趋同质化,首先降低了受众对新闻内容的选择性;其次,报纸内容趋同化造成了资源浪费。

上世纪九十年代,晚报、都市报异军突起,形成了党报、晚报和都市报“三足鼎立”的报业市场。21世纪以来,晚报和都市报逐渐走向融合,党报和都市报为主体的“二元市场”的局面己经形成。目前,合肥市场上的都市类报纸有《新安晚报》、《江淮晨报》、《安徽商报》等。

一、合肥三家报纸新闻同质化表现

《新安晚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省级综合性晚报,以“为老百姓办、给老百姓看”为办报宗旨,1993年1月1日创刊,是安徽省发行量最大、读者面最广、影响力最强、广告额最多的综合类报纸;《江淮晨报》由合肥晚报社主办,是第一张省级都市早报,办报宗旨是“心贴读者、服务万家”,被誉为“安徽人的信息早餐”;《安徽商报》是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综合类都市早报,以“新闻快捷、思想敏锐、服务周到、人文关怀”为办报理念”,2000年元旦创刊,是目前安徽省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都市早报。

1、版面风格趋同

封面式编排是三家报纸在头版都会采用的方法。三家报纸采用大标题、大图片等方法来吸引读者。报纸内页也大都是用主要新闻的大标题压住整个版面,小标题引导阅读路径的编排方式,一版一题为主的编排方式给读者多报一面的感觉。在报纸广告的编排上,版面位置大都处于页面底部、大小以整版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宽度为主,即使是新闻版块也有放置广告的情况出现,三家报纸都出现了同样的广告编排问题。

2、版块构架较为一致

报纸板块数量统计上,本文大致计算了重点新闻、本地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四个类型新闻的版面数。同类型版面的数量差异并不大。

目前这三家都市报纸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大块:第一块以新闻报道的影响范围为界的省内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第二块是以新闻事件的不同类型为区分的财经新闻、民生新闻、文体新闻、综合新闻;第三块是新闻价值的重要程度为标准,从各新闻报道中单独提取并细化放大的新闻评论和深度报道。虽然几家报纸具体版面名称和总体结构顺序不完全一致,但是版块结构基本一致。

3、报道内容重合度高

就2014年4月8日的报道内容来看,三家报纸共同涉及到了马航飞机失联事件、微软WINDOWS XP退出运行、清明节期间出行情况、安徽省公务员考试、合肥市交通建设进度、浙江奉化楼房坍塌事件、云南曲靖煤矿渗水事故、成龙六十寿辰演唱会等新闻事件的报道。而且报道角度和方法的、差异化程度不大。除共同涉及到的报道内容外的其他新闻及评论所占比例较小,且均以软新闻为主。

二、新闻同质化的成因

1、市场竞争机制的发挥不够充分

随着今天的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加强,合肥正在向大型城市迈进,市民对于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并且越来越多元化。但是与很多发达城市相比,合肥地区的城市化程度仍然较低,人才流动尤其是传媒界人才流动相对僵滞。合肥地区报纸尤其是都市报的同质化现状难以适应当今传媒竞争的要求。

2、媒体内部新闻运作的方式雷同

(1)市场和读者定位趋同。三家报纸由于市场定位和读者定位的相似性,许多版块、专栏名称相似,内容风格相仿,甚至对手推出了一些新颖的质量高的版块和栏目从形式到内容拿来就用,缺乏原创性,没有自己鲜明的定位,因而无法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结果使自身的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同时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2)新闻来源相对单一。由于合肥地区报纸尤其是都市报自身采编实力有限,在报道重大新闻时常采用新华社的稿件和一些单位发出的通稿,导致几家报纸在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版块的内容大同小异。都市类报纸基本上立足于本地新闻,目标是通过做好本地新闻增加发行量,增强自身实力,扩大读者范围,但是现代社会是信息公开、资源共享的社会,各家报纸都不愿意错过重要新闻,因此独家新闻就显得更加重要,独家新闻也成为衡量一家媒体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另外,随着厚报时代的来临,报纸既要保证有足够的版面,又要搜寻更多的信息来源,另外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媒体为了凑足版面,增加新闻量,扩充版面,甚至不加核实照搬互联网上的新闻,这也是新闻同质化的原因之一。

(3)新闻价值判断标准一致。从目前报纸内容上来看,由于三家都市报采编人员持有相似的新闻价值标准,无论头条新闻还是重要新闻都是千篇一律,而且在新闻报道内容上也很难发现独辟蹊径、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闻。

三、新闻同质化的突围尝试

在传媒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新闻内容出现雷同是不可避免的,但长此以往会使合肥地区的报业市场进入恶性竞争的局面。媒体要想打造自己的品牌,要树立强烈的精品意识,提高媒体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走品牌发展的道路,避免同质化竞争。

1、理念的革新

如何打破同质化的现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从目前媒体发展的情况来看,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报纸传播的内容的确是“明日黄花”,但是报纸却仍然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报纸应更多的把报道的重点放在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带来的影响上。并且,都市类报纸之间应该互相借鉴,并将这些好的经验、理念和自身特点进行融合,突出自己的个性和优势,并根据办报理念选择相应的办报策略。使整个报业市场处于有序竞争、良性发展的状态。endprint

2、异质化替代同质化

罗以澄在《武汉地区新闻传媒的精品打造之路》的中提出,尽管受众的兴趣千差万别,但在特定阶段和时代氛围下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仍有异性,这就为传媒提供了有效的市场空间,构成了传媒竞争占位的基础。明确市场定位,针对目标受众,以特定的构想、取向和表现风格,满足他们特定的接受需求,让各类信息各取所需,各类受众各得所需。②这不仅可以解决传媒的趋同问题,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也将使传媒尽显自己的特色。

从读者定位方面看,媒体首先要明确读者定位,注重市场细分。我们认为,通过加大研究与开发的力度,潜心研究顾客(读者)消费需求的特点,维持企业(都市报)创造独特产品的能力来维持差异化优势,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竞争不断加剧、人们生活水准越来越高、同时更加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③都市类报纸尤其要注意自己的核心受众定位,在受众市场日益细分的今天寻找契机,善于发现市场空当和薄弱环节,为社会提供自己的优势产品。

在媒体运作上,硬件和软件上都要不断革新,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变用人机制,不断培养高素质的媒体人才,整合自身资源,突出自己的优势,发挥自身所长,与此同时又要超越自我,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打造自己的品牌,避免同质化竞争,不仅要“人无我有”,更重要的是“人有我优。”并且合肥地区的报纸,不应仅立足本地新闻,更要在观念上有大的视野,关注时代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快速的反应、独辟蹊径的见解,在重大事件面前发出自己的声音。

进行精心策划,重视自我包装。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除了内容上要有好的质量外,报纸的策划和包装也很重要,使报纸有自己的独特品质。在包装上,我们的媒体还要借鉴其他媒体的包装策略,并请专业人士参与,这样才能形成多个卖点的融合,开拓更大的市场。

3、注重发掘独家新闻

独家新闻,在英语中为scoop,由挖掘、抢先获得之意专用到新闻学领域,指记者通过采访发掘出不为人所知的新闻事件并进行独家报道的行为。④

在信息资源共享的今天,如何抢到独家新闻已经成为衡量一家媒体实力的重要手段。但是从目前来看,尤其是对同城的都市报而言,做到“人无我有”难度很大。针对这样情况,重要的不是报道新闻,而是如何发现,从事件中发现新闻点,做到“人有我优”。如果能在同一事件中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甚至是新闻背后的新闻,才能真正避免新闻“撞车”。

结语

本文以合肥地区的《新安晚报》、《江淮晨报》和《安徽商报》的同质化现象为例,从新闻层面进行比较分析,从外部竞争环境和媒体内部阐释了同质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同质化现象带来的弊端,并提出了只有在理论层面和技术层面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做出革新,都市类报纸才能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突围。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要面对无数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媒体的责任不仅是如实地报道信息,重要的是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成为社会成员的文化旗帜。□

参考文献

①朱春阳、邰小丽,《同质化竞争:风险与理性》[J].《新闻记者》,2002(6)

②罗以澄:《武汉地区新闻传媒的精品打造之路》[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19

③金占明:《战略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197-200

④文达,《“独家新闻”别解》[J].《新闻大学》,1998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闻价值都市报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钱江晚报来了“小冰”——一张都市报在“Al+新闻”上的探索和突破
新闻人要做好社会的“瞭望者”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策展新闻视角下的中美新闻APP比较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怎样让民生新闻更“接地气”
灾难报道中的伦理失范与规范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