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玲
【摘 要】网络媒体通过专题报道、微博、微信等诸多平台在灾难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也存在着新闻失真、娱乐化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如加强网络新闻立法,对记者进行专项训练等措施。
【关键词】网络媒体 灾难报道 灾难新闻
所谓灾难新闻,是指对新近发生的灾难事件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事实的报道。包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重大自然灾害(如汶川大地震)、恐怖主义事件(如美国“9·11”事件)、意外安全事故(如2013年青岛石油爆炸事故,今年马来西亚航班失联事件)、突发群体性事件(如云南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等类型。它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给社会心理带来巨大冲击性,危及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从新闻学角度来看,灾难性事件具有不可预见性、异常性、冲突性、刺激性等特征,因此短时间内会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成为大众媒体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媒体的格局正在发生着变化,世界传媒业已经进入了报纸、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等多媒体融合发展的阶段。而互联网已经成为发展势头最强劲的大众传媒。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各种重大突发事件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媒体进入人们的视野,网络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快捷渠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网络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优势及问题
大众传媒肩负着环境监测、危机预警;传递信息,引导舆论;协调社会,沟通社会关系等功能。但有关灾难新闻的报道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前一直存在着“报喜不报忧”的现象,这种思想导致受众无法通过媒体了解灾难事件的真相。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关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报道。《人民日报》在地震发生三天后发了一个新闻通稿,内容更多提到的是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以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而有关唐山大地震伤亡人数根本没有提及。这一时期的新闻报道虽然也是写灾难中的人,但更多的是从政治角度渲染党的领导。正如学者王中概括的“灾难不是新闻,抗震救灾才是新闻。”
近年来,随着新闻传媒业的发展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在灾难报道中新闻媒体持开放的态度。这一改变在汶川地震时表现得尤为突出。汶川地震发生17分钟后,新华网开始滚动发布受灾信息。紧接着各大网站也在第一时间转发这条信息。
这说明了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时效上的优势。网络媒体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搜集、整合相关信息,并追踪报道事件最新进展,同时利用丰富的数据资源和超链接功能为大众提供背景资料和相关信息,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还原事件,与此同时网络媒体还可以通过专家解析、网友评论等方式促进网民关注事件的最新进展。由此可见“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网络传播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如全球性、开放性、即时性、多媒体性、虚拟性、平民性、交互性等。①
然而,网络媒体在灾难报道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媒体报道时需谨慎,未经核实清楚的信息不能盲目进行转载。比如在2014年3月马航飞机失去联系后,少数媒体转载越南媒体、法新社等的报道,称飞机已坠落、飞机已经找到等,最终都被辟谣。同时要警惕陷入速度的陷阱,为了抢占舆论阵地,放弃了消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其次,灾难新闻报道中网络媒体有泛娱乐化倾向。一些网络媒体为了追求受众的眼球奉行“娱乐至上”,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不顾受灾群众的感受,拍一些悲伤的图片,或者为博眼球用词不当。在灾难报道中“加油”、“祈祷”、“挺住”之类心灵式的安慰从汶川地震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比如在马航失联后,人民日报微博发布的信息:再致MH370,又一个黎明来临,此刻,你已经失踪近54个小时。239个生命,154名同胞,快回来!所有人都在祈祷,全中国等你进港。今天,救援仍将继续,我们还在守候。坚持,努力,说好不放弃。无论结果如何,我们在一起,等待奇迹!等你回家!在灾难发生的初期,以此来安慰大众的心灵可以理解,但越到后面越遭人反感。一是因为人们开始关注理性和逻辑,二是许多心灵鸡汤式的安慰已经变成媒介营销和推广的工具。
二、网络媒体如何做好灾难报道
首先,网络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时不可能做到“有闻必录”。学者喻国明认为:判断一个报道是不是正面宣传,关键是看这一报道是否真正起到鼓舞和启迪人民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奋斗的作用。而正面报道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或曰高级形式为典型报道,但典型报道也要注意不能盲目。灾难发生后的48个小时内,记者需要负责的是事实、数据的搜集,以及潜在的危险是什么,而不是从灾民身上得到动人的催泪弹,不能光凭“为民请命”的一腔热情,也不能靠大无畏的精神,而要与时俱进,在灾难报道的水平上有质的飞跃,这样才能体现民意,体现民生情怀。②西方新闻界有这样的声音:灾难来临之时,正是新闻大兴之时。③灾难性事件出现时,人们安全需求受到威胁,大众新闻欲望增强,社会舆论热点与灾难性新闻事件密切相关。社会舆论热点中的质疑、谣言、愤怒、恐慌等多种形式,如果不能有效释疑,可能导致社会的不安定,这就需要媒体进行客观的解读。灾难性事件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中由于普通受众不了解相关信息,媒体需要找相关的专家或权威机构进行解读。对于人为灾难性新闻,网络媒体可以利用其优势提供丰富的链接服务,对信息进行分流。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赢得舆论的主导权,有效避免流言的传播,以免造成社会恐慌。
不同的新闻媒体在新闻信息的取舍上会根据自身媒体的定位和新闻选择的标准进行把关。在灾难报道中,媒体极有可能出现对新闻事件的同题报道,同时媒体在抢占时效性时有时难以确认其真实性,特别是网络存在根源的不稳定性,难免出现新闻失真的情况。因此网络媒体要针对已经报道出来的新闻进行二次筛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首先要过滤掉趋同的信息,在保证新闻真实的同时选择有价值的新闻角度进行整合报道。其次删减不真实的信息,对报道的信息进行鉴别和分析,杜绝虚假新闻。最后根据网络媒体自身的定位选择相应的信息整合成专题进行报道。在最近几年的灾难报道中,各大网站如新浪、腾讯、凤凰网等都进行过专题报道。灾难报道中许多新闻事实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的,网络在新闻整合上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将不同的新闻如文字新闻、图片新闻、新闻音频、新闻视频进行编排形成专题报道,如果能突出自己的独家采访会更好。endprint
其次,灾难报道应遵循“减少伤害”的采访原则。美国职业记者协会的《职业伦理规范》提到:“对那些可能因为新闻报道而受到负面影响的人们表示同情,尤其面对孩子和没有经验的消息来源或采访对象时,要特别小心。当采访受到悲伤事件影响的人们或使用其图片时,记者要有同情心,谨慎使用图片。要认识到采访和报道可能会对采访对象或公众引起伤害和不安。自以为是地追逐新闻是不可取的。”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针对在灾难报道发生时,如何处理好新闻媒体人的专业精神和伦理精神时,指出:媒体应该履行自己采访的职责同时也应该恪守伦理,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还要靠媒体将受灾者的声音传达出去。对于灾难报道,国外媒体遵循的报道理念是:陈列事实,不予以评价,不引导受众。而受众关心的只有亮点:灾难怎么会发生的,什么时候开始应对,这是灾难报道的核心价值。④
第三,加强专业训练,建立灾难新闻应急报道机制。包括记者的人员安排、报道前系统的培训、报道的策略、应急设备的完善等。这不仅有利于媒体对突发的灾难做出迅速的反应,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显示自己的优势,发出自己的声音,也可以使记者的素养得以提高。网络媒体可以制定灾难新闻工作手册。网络新闻具有快捷性,但如何在灾难报道中发出自己独家声音是制胜的法宝。可以制定针对灾难报道的手册,如记者平时需准备好哪些采访工具,可以多带几种无线网卡,有条件的还可以带上卫星电话或卫星发射设备。记者进入灾区后的报道原则,如不能收好处费,不能分享灾区群众的食物,不能报道有血腥的镜头,在报道时不能过分夹杂自己的私人感情,报道范围的界定等。同时可以对记者进行定期的培训和防灾训练。在灾难面前如何做到新闻客观性和人文关怀的平衡;是严格遵守新闻的职业道德还是全身心的投入到报道中,之间的界限如何划定;在灾难报道后进行反思与总结,每次灾难报道完后,将所有的报道成册,提出问题并寻找不足。
第四,加快相关立法,弥补法律空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出台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等条例,但至今仍没有具体规范灾难性新闻事件网络媒体报道相关的政策出台。我国立法机关必须联合新闻管理部门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构建,明确网络媒体的权、责、利,并对利用网络散布虚假消息、影响社会秩序的行为进行惩处说明,在法律层面为网络媒体报道灾难性事件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①杨开,《网络媒体:普通公民的“发声筒”》[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
②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③南香红:《巨灾时代的媒体操作——南方都市报汶川地震报道全记录》[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
④蒋瞰,《社交媒体时代国外灾难报道的理念与机制》[J].《新闻实践》,2013(6)
(作者单位:运城学院)
责编:姚少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