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辉
【摘 要】本文以移动互联网图像传播中手机网民的社交活动为研究对象,指出手机网民在移动互联网图像传播中的社交活动会随着媒介特性和功能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并通过对社交圈、社交场景、社交内容、社交体验、实用功能、图像美化等多角度剖析,提出了图像传播中手机网民的社交活动更加生活化并且更具表演性的观点。
【关键词】图像传播 手机网民 社交
图像在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功能中占有重要地位。移动互联网图像传播中手机网民的社交活动是指,移动互联网用户以智能手机为终端设备,使用网络技术支持的与图片或视频有关的各种社交类应用。目前手机网民较为常用的移动互联网社交类应用程序主要包括微信、米聊、往来和陌陌等。这些应用程序都集成了多种移动互联网的图像传播功能。集成的图像传播功能主要包括即时拍摄、制作加工、地理位置识别、图像识别等。手机网民在移动互联网图像传播中的社交活动随着媒介特性和功能的变化而发生着改变。
一、移动互联网图像传播中手机网民的社交活动更加生活化
其一,生活熟人圈大量融入网络社交圈。智能手机社交应用程序是在传统电脑网络社交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可以将传统电脑网络上已有的社交圈移植过来,另一方面可以基于手机终端的特性,将网民个人的真实信息与社交应用程序自动捆绑。例如微信的联系人功能可以搜索在已有的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中同样使用微信的人。这样网络社交圈与生活熟人圈就产生了交集。网络社交不再停留在虚拟的层面,与现实人际交往的关联度提高。目前的智能手机社交类应用软件能集成网络账号、电子邮箱、电子相册、记事本、电话通讯录甚至网上支付、银行账号等个人信息,网络信息和现实信息越来越多地联系在一起,网民社交行为的虚拟性降低,基于生活熟人圈的网络社交行为越来越稳固。我们可以从联系人头像的变化中发现,在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应用中,以真人图像作为联系人头像的情况要多于传统电脑网络的社交应用。
其二,网络社交场景与生活场景融合。生活中的真实社交场景包含物、事和人三个组成部分。物是活动的场所,事是活动的主题,人是参与该活动的主体以及未参与该活动的处在同一场所中的他人。传统电脑网络的社交场景因为媒介使用习惯的局限,与生活场景尚有一段距离。手机网民的网络社交活动由于手机媒体的便携性,与现实生活场所相伴相生。尽管网络社交活动的主体通常处于不同的活动场所中,但通过手机媒体的摄影或摄像功能可以采集这些场所的图像,不管是固定的还是不断变更的场所,都能被实时地展示给其他交流主体。社交活动所围绕的主题事件可以是发生过的,也可以是正在发生的,还可以在主题事件中穿插正在发生的其他事件,这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内容十分接近。此外,网络社交场景还能映射处于同一场所的陌生人。手机媒体的地理位置识别功能和图像识别功能可以帮助查找出附近的他人。交流主体可以与附近的他人之间实现互动,尤其在附近的他人与主体之间产生共同关注点的时候。例如Color软件可以识别在同一场所中拍摄了图片的不同手机,并自动将拍照的用户关联起来,形成陌生人之间的交流圈。①“陌陌”程序甚至主要用于处于同一或者相邻生活场所中的陌生人之间的网络社交活动。
其三,传播内容与日常活动紧密相关。相对于文本而言,手机网民在网络社交活动中更偏好于图像传播。首先,图像传播记录和分享亲身经历。对于事件的记录,图像是最为直观的,智能手机既具备直观记录功能,又具有伴随性和方便性,成为日常生活的随身必备品。日常活动都可以被手机网民记录和分享。所以在我们的移动互联网社交活动中,用来拍摄自己或自己所见到的事物的情况非常常见。其次,生活琐事的传播价值被放大。网络社交活动中的传播现象与新闻传播有别,新闻传播建立在大众媒介的基础上,对传播内容的显著性有非常高的要求,一般民众的普通生活很难被纳入其范畴。智能手机作为一种新型媒体,既秉承了网络媒体小众化的媒介特征,又在此特征基础上添加了生活气息。在类似微信这样的社交软件应用中,图像传播最多的内容包括了自拍、美食、服饰、旅游等。生活琐事的关注度在以生活熟人圈为主而构建的网络社交圈里因为接近性而被放大。图像的直观生动提高了传播形式的趣味性,图像的方便快捷增加了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和传播活动的时效性。所以手机网民的生活琐事虽然大多不具备新闻价值,但在一定的社交圈内有很强的传播效力。
其四,网络社交功能的实用性更强。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达,图像传播的实用功能也更加强大。手机网民在社交活动中可以直接转发带图像的网页链接,网页内容更加直观。二维码技术更推进了图像功能的实用性,无需输入网址,只要对准二维码图片拍照或扫描,就能进入所关注的网页。现在的二维码技术不只针对网页查询,还可以用于添加好友、好友群或者参与主题活动等。除了二维码,智能手机还可以对条形码等进行图像识别。在Android平台上的ShopSavvy软件可利用手机摄像头实现条形码扫描功能,让用户快速查询所关注商品的在线价格和库存供应等信息。如某网民在一家实体商店看中一件衣服,可以使用手机摄像头扫描它的条形码,软件就能告知各个网上商店该产品的价格,还可以结合GPS定位,告知最近的其他实体商店的该产品价格。未来智能手机的服务,可以将这些行为与社交活动自动关联起来。如社交圈中有好友在网上购买了一款服装,软件会提醒其他好友最好不要再购买同款以免雷同。②另外,与GPS图像定位相结合的APP应用层出不穷,如网民可以通过手机打车软件,与所在地图附近的的士司机实时互动,完成预订活动,实用功能强大。
二、移动互联网图像传播中手机网民的社交活动更具表演性
其一,图像成为提高社交关注度的重要手段。在手机网民的社交活动中,图像传播占据重要地位,图像的关注度高于文字。因此手机网民乐于通过图像来提高自己的被关注度,也更容易关注他人的图像信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培特认为,在人进行感情表达时,往往言词的使用只占7%,而声调占38%,剩下的55%全由身体语言来完成。在人的感情表达中,身体语言的作用是大于文字语言的。人的身体语言具体来说就是人的表情和动作,这些可以由图像记录下来。网络社交活动传递的信息多以简单轻松赋予情感化的内容为主,图像便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很多网民对头像和相册的管理,对自拍的热衷都是希望通过更易于交流的图像手段来提高被关注度的表现。此外,图像也被手机网民广泛用于描述事件或者辅助说明事件,有些图像甚至与事件并无关联,只作为文字背景以博得更高的关注度。endprint
其二,图像美化处理软件受到欢迎。戈夫曼的理论认为,社会生活分为前台和后台两种,前台是人们扮演正式角色的社会场所,后台是人们组装道具并为更正式场合的互动做好准备的地方。社交活动中手机图像采集的方便性和传播的迅速性使得生活中的舞台更加宽广。网民个人在这个舞台上的权限被发挥到极致,集舞台设计、灯光照明、服饰造型、编排导演、表演展示、摄影摄像、编辑剪辑、乃至营销推广和评价反馈于一身,个人意志占据极大的主动权。而大部分网民并不具备驾驭这些环节的专业技能,将这些技术环节简化并打包处理的图像美化软件便应运而生。图像美化处理主要针对图像中展示的人或物,修改目标对象的颜色、亮度、形状等并进行简单的艺术化加工,令经过修改的图像人物、景物或静物更具美感。现在有的手机自带了图像美化软件,已不需要用户自己下载安装,还有手机专门为网民的自拍而设计,让手机网民在前台表演的自由意志能方便快捷地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其三,图像使网民的社交活动由内在体验行为向外在演示行为转化。社交活动虽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但本质上还是一种内在体验,人们通过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来达到某种目的。手机网民的图像采集具有便携性的特点,能与现实生活场景融合,社交传播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理论上讲,手机图像可以成为网民日常生活的衍生物,方便网民通过图像手段实现彼此的信息交流。实际上,在手机网民的社交活动中,图像的作用被放大,图像除了作为传播手段和传播内容以外,还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并且影响着网民的日常行为。从传者角度来看,网络社交活动中的图像不再只作为日常生活的衍生物,采集并上传图像本身已经构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发展成一种行为习惯。手机网民的图像交流中,相当一部分与个人的衣食住行相关,这就使很多网民对日常行为生发出了一个新的价值衡量指标,即可被关注性。服装、饮食、旅游甚至是出席会议,其自身的体验并不重要,能被图像记录下来以供网络社交活动使用才是关键。不能被分享和展示的个人活动,不能引发好友圈关注的行为都是索然无味的。从受者角度来看,网络社交活动中的传播图像就其内容本身也并非具有重要意义,浏览图像是一种行为习惯,对图像信息的反馈行为主要基于熟人圈的社交特点,而对信息内容本身的内在体验并不强烈。这种情形就好比熟人圈组织一场舞台演出,表演者在台上表演,彼此熟悉的人在台下应和。观众对维持一场演出的规则和秩序的重视程度要高于演出的内容。
综合来看,移动互联网图像传播中手机网民的社交活动所发生的变化是新媒介不断发展和普及应用的必然结果。更加生活化和更具表演性的特征,一个处于社会生活的“后台”,一个处于社会生活的“前台”,二者被新媒介的特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①许坤铭,《Color背后:社交互动新模式》[J].《程序员》,2011(5):30-31
②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手机网民上网行为研究报告》,www.cnnic.net.cn.2013
(作者: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系讲师、江汉大学视觉传播研究所研究员)
责编:叶水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