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 要】湖南卫视2013年的收官之作《爸爸去哪儿》凭借近乎“零差评”、“零炒作”的口碑,实现了电视娱乐节目的又一次成功转型。这档大型明星亲子旅行生存体验真人秀节目热播的背后,是电视荧屏中人文情感的温暖回归。本文从节目呈现、拍摄地选择以及节目播出效果等角度探讨《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中体现出的情感回归。
【关键词】真人秀 人文主义 情感回归
“人文主义”一词,是英文humanism的译名,最早为德国教育家尼特哈默于1808年所创。①佛罗伦萨的人文主义者列奥纳尔多·布鲁尼谈到人文主义的文化时特别强调应该体现人性、社会性,他认为人文主义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联系的。由此不难推测,一档节目若想体现人文主义必须从与受众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出发,展现一种平凡质朴的情感力量。事实证明,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也的确是能够让受众联想到生活点滴,从而产生情感共鸣的节目。《爸爸去哪儿》将平常光鲜亮丽的大明星还原到平凡父亲的角色,让他们在乡村或是艰苦的环境下独自承担起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重任。节目演绎的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经常体验的点点滴滴,但这三天两夜72小时的节目里,让节目内外的父亲都体验了一种别样的亲子感受,也让受众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真情感动。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提到的人文情感有别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而提出的人文主义。是在原有人文主义肯定和注重人性、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基础上,加之体现的现代社会先进理念与时代精神的深刻内涵。个体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情感在其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现代社会进程的加快,技术理性膨胀的同时带来的是人文理性的衰微,人类情感迷失的现代化围城已然高筑。快节奏的生活让明星父子聚少离多,但《爸爸去哪儿》让父子彼此更加贴近,多了一些共同经历的难忘时光,同时也让爸爸们体验到了妻子照料孩子、忙于家务的辛苦与不易。与此同时,电视机前的观众也应着节目中的感动产生了回归家庭,呵护妻儿的决心,一种浓浓的情感氛围蔓延在荧屏内外。
“人文情感模型更偏重于感性层面,艺术形式是其典型的表现,因此要善于以形象思维去把握。只有从其内涵上才能找到作为文化核心的价值观的特质,从文化与价值系统的联系上去寻觅价值的核心。”②满注人文情感的电视节目必将通过温暖人心的生活题材产生极富感染力的传播效果。而《爸爸去哪儿》节目中体现的人文情感的回归,是对节目本身题材归真的应用,也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更是对亲情重筑的呼唤。
一、节目呈现的真实回归
这档节目的类型定位为明星亲子真人秀。“秀”作为电视节目制作的策略元素,逐渐成为学界的研究命题。它主要的节目方式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真实记录和艺术加工。”③由此可见真人秀既体现了戏剧性的虚构色彩又有纪录片的真实感。而《爸爸去哪儿》在展现拍摄对象的真实情感方面更胜一筹,节目中有一个场景是明星老爸林志颖在厨房做饭,正在卧室熟睡的儿子Kimi突然醒来大哭,林志颖惊慌失措跑回卧室的状态是再好的演技也无法呈现的真情流露。
此外,节目组为了保证节目内容的真实完整,坚持无缝录制,每期现场记录的素材超过1000小时,全程关于录制的信息也绝不会提前透露半点给明星父子。而且一般节目特别忌讳出现的“变数”反而成为节目中抓取的亮点,因为这恰恰是可贵的真性情体现。道格拉斯·凯尔纳在《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一书中,对真人秀曾有过这样的批判性文字描述“它所体现的是人们参与奇观和窥视他人隐私的永无休止的欲望,满足的是人类根深蒂固的窥淫癖和自恋情结。”④而《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给受众最大的感触并不是像其所言满足自身的窥私欲,而是从孩子们真实无修饰的表现中感受一种童年情感的纯真与无邪。刚刚对世界万物有着基本感知力的孩童,迫切需要通过与外界的接触获得对自身的认可。他们正处于需要学习爱人、学会分享以及学会独立的成长过程。他们会表现出这个年龄段孩童情绪化、自私与叛逆的性格特征,但节目并没有为了展现孩童的完美人格而有目的性地剪辑内容,而是尽量全面真实地呈现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应有的情绪变化,受众也在这样真实的情感体验中感同身受。
二、节目载体的自然回归
一档节目拍摄场地的选择也是衡量它是否蕴含人文情感的重要方面。节目中的明星父子离开繁华都市的喧嚣,回归自然村落的安宁,并在其中进行真实生活体验的过程,将会使受众在这样的情景互动中,产生对周边生存环境的情感关怀。诚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阿尔弗莱德·韦伯所言“文化是指存在的精神和物质状况,也指存在于这种环境中的特有气质。”人的生存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关联,而人文情感所关注的除了人本身的发展还有与人类共同命运紧密相连的生存空间,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契合的价值认同。
节目第一期的场地选择就十分典型,为“中国历史文化民村”之一的北京灵水村。这儿山水宜人、古风淳朴、人文气息浓厚,这个村落被当地人称为“京西举人村”,因为相关统计显示明清以来村中前后出过22个举人。在节目过程中,受众会在欣赏孩子们尽情嬉闹的同时,发现村落中的房屋建筑都十分古朴、历史感十足。砖瓦厚实对缝,宅院古风依然,整个村落的建筑风格无不透露出文人气息与“乡村士大夫”独有的清雅风范。还有一期节目的取景地选择在云南普者黑,画面中呈现的这个地方真可谓是一个“世外桃源”,每一户都充满民族风情,而且几乎家家都有让小朋友十分新奇的小动物——懒猫小狗亦或是憨厚牛羊,这样原生态的接触,让一直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十分感兴趣以至于对它们爱不释手,迫求与之亲近,感受家禽带来的原生态魅力。这里有炊烟升起的寻常人家,也有百花盛开的秀美山川,久违的返璞归真让荧屏内外的人们都体悟到了心旷神怡,继而情不自禁地在内心深处产生回归自然的情愫。
人文学博士李泽厚曾经提出过“人的自然化”观点,并将其含义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人与自然环境、自然生态的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友好睦邻,相互依存,不是去征服、破坏,而是把自然作为自己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美好环境;二是把自然景物和景象作为欣赏、欢娱的对象,人的栽草养花、游山玩水、乐于景观、投身于大自然中,似乎与它合为一体;三是通过某种学习,如呼吸吐纳,使身心节律与自然节律相吻合呼应,而达到与‘天合一的境界状态”⑤这种观点的提出对于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具有不可忽略的引导意义,而《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就很好的践行了“人的自然化”的生活态度,让孩子在亲近自然、接触原生态的过程中寻得童年本应有的淳朴乐趣。endprint
三、从父爱回归家庭
我国儒家人文主义的理念注重“家庭教育”,这可以从孔鲤庭对、孟母三迁等典故中体会而来。《爸爸去哪儿》也恰恰将节目的情感定位设置为“回归家庭”。它提供了这样一种情感模式,让五对家庭生活在一个基本团体里,保持亲切、和谐、有爱心、有节制的生活关系。节目这样的安排既能让荧屏内外的人们感受到一种和睦安定家庭的维系,又能够提供对孩子人文陶养的有利场所。对于受众而言,明星到常人的角色转变满足了他们对明星私生活窥探的欲望,改观了他们对明星一些固有的偏见定位,同时也消解了他们对于当前社会父亲角色缺位的焦虑。那些平常在孩子心中只负责赚钱养家,不负责抚慰的“硬汉”形象也透露出了呵护子女的温情,这是一次父爱回归的旅途。
存在主义哲学家马赛尔曾提出过“融通”的主张:“我越意识到自己分享其他主体的生命,也越体会到存有的充实”。而观众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感受到的亲情深厚又何尝不是真人秀节目带给观众的情感“融通”呢?节目热播让“爸爸粉”们产生了生儿育女的强烈愿望,不少适龄青年纷纷发微博称,“看到某某,我也好想结婚,想有个这样的孩子。”而与此同时,为人子女的受众也表达了疏于关怀父母的感慨。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在快节奏的现代性进程中,植根于中华传统血缘基础上的亲情共同体正在逐渐为人们所淡化,社会的原子化瓦解了人们以往的情感纽带,人们在追求事业突破的征途上渐行渐远。《爸爸去哪儿》的推出像是一次温情的提醒,让忙于生活奔波的人们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到要花时间多陪伴他们,知道他们其实比想象中要孤独、脆弱。每个人在奋斗前行、打拼未来的同时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归属,急需重建新的情感共同体和价值观以实现家庭回归。
结语
毫无疑问《爸爸去哪儿》成功唤起了人们对童年纯真情感的追忆,增强了人们对于亲近自然原生态的信念,同时还强化了亲情人伦的情感认同。它以人的日常生活为表现载体,让综艺节目有了人文情感的升华,有了爱的浸染,有了文化传统的内涵,有了伦理道德的积淀。这无疑为电视节目的突破提供了一次创新机遇。
父母是孩子可以依赖的大树,但一个人的成长更该是一次勇敢的飞翔,这世上没有坚不可摧的永久保护,孩子需要在生活的历练与成长中生出坚强有力的翅膀。也许这并不单纯是一档综艺栏目,它让更多的受众感动于节目中父子真情的同时,也能够切实联系自己生活中的波澜。父母审视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交流,子女愿意与父母亲密互动,情感正能量在社会上蔓延涌动,快节奏生活中的都市人愿意停下脚步进行一场久违的情感回归,也许这正是电视人拍摄理念的创意归真,更是电视人社会责任感担负的温暖呈现!□
参考文献
①韦政通:《人文主义的力量》[M].中华书局,2011:162
②张卫国,《人文情感机制与现代化可持续发展》[J].《管理现代化》,2004(3)
③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6
④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5
⑤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115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3级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