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特色评析

2014-07-21 10:22祝阳高歌
新闻世界 2014年5期
关键词:评论员校车公信力

祝阳 高歌

【摘 要】《新闻1+1》作为央视的一档评论直播节目,自创办以来不断探索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方向,并且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风格特色。本文从选题呈现的新特点、公信力的构建、不断革新三个方面来对其特色进行评析,探讨在媒体多样化的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

【关键词】新闻评论 《新闻1+1》 特色

《新闻1+1》是央视新闻频道的一档新闻评论节目。自2011年8月改版以来,《新闻1+1》坚持以“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像,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①为原则,在不断的革新与完善中占领电视新闻评论的高地。

一、节目选题呈现出的新特点

1、对热点事件持续关注,持续解读

大多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对于热点事件的关注往往只是一次性的,对于事件的发展以及最后的解决并没有给予后续关注。当然,这也只是对有持续性的事件来说的。对于这种热点事件的持续关注和解读,能够让观众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引导观众在事件的不同时期理性地来看待它。我们以《新闻1+1》对校车问题的关注为例:

20090701:中国式校车

20101028:要命的校车

20110524:校车:何谓“最牛”?

20111118:保障校车安全,咋就这么难?

20111121:校车,不仅在于车……

20111202:孩子们上学的路!

20120106:甘肃庆阳:校车来了!

20120412:学生安全,不能只靠“校车”!

20121225:校车事故?还是教育“失顾”?

我们可以看出,新闻《1+1》对于校车问题一直关注,集中时段在2011年下半年和2012年全年。它不仅仅是因为校车出了问题才来关注,而是进行了跟踪式的调查。当校车安全事故出现后,有关部门、有关责任人总是声称要改善条件,落实责任,杜绝此类事故再次发生,可事实是怎样的呢?等到风头过去了,大家还是提高不了警惕,还在走老路,该管的还是没人管。在这个过程中,新闻《1+1》除了加强舆论监督外,还逐步引导受众对此类事件进行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校车安全出问题,又如何解决并实现制度的健全和落实。

2、每日选题出现相关事件的汇总,容量增加

新闻《1+1》会把近段时间发生的相关事件作为选题,通过对事件的分析,呈现出鲜明的观点。例如2013年11月15日的节目,以“鸠山的道歉和严峻的义举”为题,评述了11月13日发生在中日之间的三件事情: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选择为日本侵华暴行致歉、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为中国留学生救人的义举颁奖、日本38年来首次讨论陆上自卫队破边,将设立国家安保局还拟设专门部门应对中国。这期节目把这三件相关事件放在中日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来评论,展现出虽然中日关系回暖艰难,但是我们仍然抱着希望的观点。新闻《1+1》的大部分节目都会把相关事件联系起来,通过对事件的汇总展现事实的全貌,进而使评论更客观。

二、节目公信力不断提高

公信力是一个关系范畴概念,信任是公信力的逻辑起点。大众传媒公信力是指公众与大众传媒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大众传媒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②这里说的公信力是节目在与受众互动的过程中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新闻《1+1》自创办以来,不断获得好评,在电视新闻类栏目收视率排行中,一直居于前列。同时,我们在其官网的网页下方会看到各种评论,这些评论大部分都是表达观众各种各样的诉求,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个节目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新闻1+1》节目公信力的不断提高,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主持人形象的建构

改版后的《新闻1+1》由主持人与评论员的一对一访谈模式,改为由主持人承担评论员职能。虽然改变了双人谈话模式,使得话语场变得相对封闭,但是在节目与受众“一对一”的相对封闭的传播空间中,受众的观点更容易受到影响。这种模式更加突出主持人的评论员作用。评论员对于事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不断介绍新闻事实,在此基础上,对新闻事件加以评析,形成独特鲜明的观点。这种“主播制”让主持人成为节目的控制者,话语的引导者,更容易构建主持人在观众心目中的鲜明形象,成为大众心中的意见领袖。如:白岩松机敏睿智、语言犀利、社会责任感强;董倩沉稳、理性、有深度。

2、敢于直言

《新闻1+1》节目敢于直言。白岩松曾说:“说真话是新闻最基本的底线,从来就不是上限,如果新闻不说真话,会造成怎么样的后果?”③例如在2013年7月19日的节目中,清华大学法学院易延友通过微博为李某某案的辩护律师辩护,其中一句“强奸陪酒女危害小”引起热议。白岩松批驳了易教授的不当言论,称“微博140字让知识分子不再深度思考”。节目中,白岩松直截了当地送给易延友12个字“违反常识、突破底线、冒犯公众”,指出:1、法律前人人平等,易的说法违反常识。2、法律是最低道德底线,法律并没对身份做界定,他的说法突破底线。3、最要命的是冒犯公众,冒犯公众比虚假新闻伤害更严重。节目播出后,白岩松的言论得到大众的广泛支持。

3、不讲一家之言

《新闻1+1》节目虽然只有一个评论员,但是它从来不讲一家之言,而是利用电视媒体这个平台,构筑了一个言论公共空间。该节目充分发挥图像评论的功能,同时运用人物同期声、画面、字幕、现场连线等多种方式,不仅为支撑观点提供了论据,而且形成了多种声音的表达,多种观点的碰撞。《新闻1+1》不求优先的报道权,而求最佳阐释权,赢在思想而非第一手材料,赢在探究事件机理和解决思路而非论述和总结,赢在开放性的结论而非僭越式的对错判断,从而在图像评论与口播评论中建构起一种令人信服的逻辑推理关系,进而使受众能对评论文本进行支配式解读。④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每一期的节目都会关注网民对新闻事件的评论,在关注网民评论时,也注意选择不同的网民观点提供给受众,给受众以启发。此外,专家的解读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样一个言论的公共空间中,形成了各种观点的汇总,评论员在引导各方表达观点时,把握主流的舆论方向,避免节目失去平衡性。endprint

4、内容的思想性

“内容为王”是媒介取胜的根本,从某种意义上是指内容的差异化和品牌化。即“你无我有,你有我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栏目的长胜不败。⑤《新闻1+1》并非以时效性见长,虽然它一直在追求时效性,但是由于电视媒介和新闻评论的特点决定了它只能在内容上下功夫。所以《新闻1+1》选择了以阐释新闻作为落脚点,阐释即提供观点,实质上是对话语权的争夺。新闻评论又以观点为要,所以在观点上要有独特性的同时又包含思想性。《新闻1+1》的开场语“给您不一样的解析”也体现了这一点。现列举一些节目标题,从这些标题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其视角的独特:

20131031:救医生的命,治医生的心病!

20131023:市长倒了!工程停了?

20131017:“伤人”的助学金!

20131016:《学习考试好帮手》帮的是谁?

20131015:银行:别让死规定难为活人!

20130927:“明知”加“散布”,才等于造谣!

20130920:房地产调控:调了什么?控了什么?

20130918:今年过节,不敢收礼!

从以上的标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新闻1+1》关注的事件,其他电视评论节目也在关注,但是它能够做到与众不同,是因为它的切入点不同。比如 “今年过节,不敢收礼!”这一期节目是在2013年中秋节中纪委向节日送礼风宣战这一背景下播出的,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对这一规定的欢呼中时,《新闻1+1》不盲目跟风,冷静思考,提出了鲜明的观点“不敢送礼!”,这个“敢”字道出了社会上的送礼风气并非真正的改变,而是因为中央管得比较严,不敢顶风违纪,等这阵风吹过了,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同时也提醒有关部门解决这一问题要靠制度约束,不是靠一个规定可以解决的。

三、在不断革新中前进

1、把握好“变”与“不变”

《新闻1+1》自创办以来,一直在追求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没有导致节目的不稳定,相反,使得它的形象更加明晰,品牌化趋势更加明显,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更加固化。这是因为《新闻1+1》处理好了“变”与“不变”的关系。即在不断的革新中,应该保留哪些东西,应该改革哪些内容,把握得比较好。评论的力量不在于它在版面上的位置和字号的大小,而在于它字里行间所渗透出的思想性和这种思想的深刻性。⑥从《新闻1+1》经历的数次改版我们可以看出,其改变的是节目形态、报道风格和关注题材等方面,它没有改变的是人,即各有特色并且形成固定风格的评论员没有改变,节目的特色没有改变,节目的灵魂没有改变。

2、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首先,《新闻1+1》的选题有一部分是来源于网络的热门话题。当前,我们正在进入到媒体多样化的时代,尤其是网络媒体大有替代传统媒体的趋势。《新闻1+1》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在选题上采用网络热议话题,着力于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点进行探讨,并且充分尊重不同利益群体的情感诉求。《新闻1+1》通过网络话语和官方话语互搭梯子的方式让草根议程走上了公共议题的舞台,既集纳公共领域意见,又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让偏私或者非理性的网络语言得到自我修正,发挥意见领袖作用的作用。⑦

其次,互联网拥有巨大的存储能力,为《新闻1+1》的节目存储带来了巨大便利。《新闻1+1》将往期节目存储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观众可以随意点播。同时,在网页下方提供了评论功能,能够得到及时反馈。

新闻《1+1》作为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翘楚,为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还存在一些缺陷,我们看到评论员的风格特色给节目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但要把这个节目长期做下去,应该有更加长远的规划,人才培养是一个重要方面。此外,培养出来的评论员要在秉承这种风格特色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继续保持节目在受众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①⑦百度百科,新闻1+1:[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975702.htm

②张洪忠:《中国传媒公信力调查》[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③张英,《白岩松:说真话是新闻最基本的底线》[N].《南方周末》,2012-1-5

④王磊,《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新闻1+1〉节目特色分析》[J].《电视研究》,2008(11):66-69

⑤李岭涛、李德刚 等:《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CCTV栏目》[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231

⑥赵振宇,《论新闻评论的根本特性》[J].《新闻大学》,2006(1):86-90

(作者:均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endprint

猜你喜欢
评论员校车公信力
2020,化工跃上风口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坐校车
未来的校车
“十四五”财政改革 更多关注支出划分
改革创新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赶校车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