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窑铜官陶瓷生产性保护的新探索

2014-07-21 09:47徐美辉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官窑生产性陶艺

徐美辉

长沙铜官窑又名长沙窑,是彩瓷的发源地。位于望城县境北的湘江东岸铜官镇, 距离长沙市27公里。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长沙铜官窑遗址1956年被考古学家发现,被称为“千年前的世界工厂”。

一、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铜官生产陶瓷的历史起源可以上溯到4200年前的尧舜时期。据宋《监略妥注》载:“舜陶于河滨,而器不苦窳”。而彩陶始创于唐“安史之乱”后,鼎盛于中晚唐时期,五代以后,渐趋衰落,前后经历了200多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长沙铜官窑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优越的资源和地理条件。铜官当地含有铜官山的天然云母的料土(黏土),既有可塑性,又有骨架支撑力,内在结构严实、致密,能抵御外力冲击,不易破碎。铜官陶瓷的泥料中锌、硒含量极高,陶土中含有一种有益健康的“麦饭石”,使得铜官陶瓷器皿具有环保、有益健康的功效,因此受到广泛追捧。长沙铜官的气候条件又适宜陶瓷制作,每年的春末夏季至初冬季节,气温在30-36℃之间,适宜陶瓷坯件干燥,既能充分排出自然水,又能在温和的气温下不至于造成坯裂。自古至今,铜官人利用本地陶土资源,祖祖辈辈生产陶瓷,维持生计,年年沿袭,代代相传。长沙铜官窑地理位置紧靠湘江,北近洞庭湖滨,水路交通十分便利,为其产品大量外运提供了优越条件。

长沙铜官窑鼎盛时期,制瓷名窑林立,南有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北有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形成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而长沙铜官窑则另辟蹊径,以其丰富的品种、亮丽的色彩,突破了当时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的青、白单一色调,在青釉下加绘彩色花纹,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为唐以后的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陶瓷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尤其是它利用还原焰的原理,成功创烧了铜红釉瓷,成为陶瓷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成就,开创了世界陶瓷生产新纪元。铜官窑以彩瓷崛起,令瓷业开始呈现三足鼎立之势。釉下彩的普及和创烧,为长沙铜官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长沙铜官窑最早吸收了外国文化,瓷器形式多样,造型优美生动,图案新颖多变,色彩自然艳丽,增添了市场活力。瓷器产品远销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西亚、北非、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汉文化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然而,在现代文明不断冲击下,特别是在工业化浪潮下,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这种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延续和发展的项目遭遇诸多发展难题,面临生存困境。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曾是当地每家每户必备的生活用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于传统手工艺巨大的冲击,如今的长沙铜官陶瓷正在失去它的功用,更多的是作为工艺、装饰品、礼品。因此,市场越来越小。曾经祖辈相传的一种谋生手段,一度变得少人问津。尽管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但情况仍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

二、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生产性保护的新探索

长沙铜官窑陶瓷釉下多彩烧制技艺自唐代传承至今,如何让这门古老的传统工艺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活力,重现唐风华彩昔日辉煌,是长沙市各级政府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并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逐步实施长沙铜官窑复兴计划。

1、长沙铜官窑整体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就是既要保护文化事象本身,又要保护它的生命之源;既要重视文化的“过去时”形态,又要关注它的“现在时”形态和发展;既要重视文化价值产生的背景和环境,又要协调各方面关系和利益诉求;同时,还要特别尊重文化共享者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因此,作为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发源地,长沙铜官窑遗址的保护一直备受关注。

长沙市党委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长沙铜官窑的整体保护,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配备专业人员对遗址进行专业管理。2010年10月27日长沙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了《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管理条例》, 2010年11月27日湖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11月30日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条例是我国首部关于窑址保护的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了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的窑址、作坊遗迹及其他反映当时瓷器生产、销售活动的不可移动文物,瓷器、制瓷器具等埋藏或者馆藏的可移动文物,遗址的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等,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在长沙铜官窑遗址上按照划定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实行分层次保护。条例明确了十种在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范围内被禁止的行为,包括禁止存放易燃、易爆、放射性、腐蚀性等危害遗址安全的物品;禁止在未开放的区域内进行参观;在禁止拍摄的区域或者对禁止拍照的文物进行拍照、拍摄等;禁止在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葬坟、修墓、立碑、毁林开荒;保护范围内原有村民应当按照保护总体规划逐步迁出;建设控制地带内原有村民住宅不符合保护总体规划的,按总体保护规划的要求进行修缮或改造等。条例中特别提出了建立铜官窑传统制瓷工艺传承人制度,对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采取抢救措施,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对长沙铜官窑传统制瓷工艺进行挖掘、整理,支持教育、研究机构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以及名老艺人传徒授艺。正是这些规定,让长沙铜官窑遗址富有了活的灵魂。

长沙铜官窑遗址公园已于2012年6月5日开园。这相当于在长沙再建一个“唐城”,再现唐朝遗风。保护范围面积约为800亩。窑区原貌犹在,窑包依旧林立,文化堆积层保存完好。为避免破坏旧貌,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进入这个千年古窑的核心保护区。如何保护好这个千年古窑,让更多人能一睹芳容,长沙市政府制定了《长沙铜官窑遗址总体保护规划》,并结合长沙铜官窑遗址的性质、分布和环境特点,确定遗址的保护区范围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而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同属文物保护范围。endprint

为了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促进其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

2、长沙铜官窑陶艺中小学普及型教育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活态文化”,它是依附在人身上的文化形式——人在则在,人亡则亡。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进入了衰亡的高峰期。掌握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绵不绝的核心与纽带。传承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传承人的培养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任务。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积极探索校园传承式保护,实践中小学普及性教育保护。这种保护形式,首先在项目所在地望城区部分学校试点,然后覆盖全区中小学,逐步向全市中小学推广。

那么,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这种“玩泥巴”的课程又是怎样走进课堂的呢?理论上,陶艺是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美术教学内容之一。实践上,主要通过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开展中小学美术课任老师在职免费培训,开发陶艺教育教材,充实陶艺专业师资力量。建立长沙铜官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陶艺营地,通过丰富多彩的陶艺课程,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第二种是,由长沙铜官窑遗址公园、铜官镇政府、“湖湘名品工程”全国推广中心发起,组建了具有专业教学体系与教学队伍的公益性教育服务机构——长沙铜官窑国际陶艺教育中心,以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为重点,选派优秀陶艺辅导员、陶艺教学车到各中小学校进行免费陶艺教学。第三种是,铜官窑遗址公园顺应社会的需求,得到长沙铜官窑陶瓷作坊的支持与配合,全面启动陶艺教育项目建设,建成“长沙铜官窑遗址公园陶艺体验馆”“铜官国际陶艺村陶怡工坊”等各类陶艺体验馆和陶艺作坊及实践场所近40家,面向中小学生开放。依托长沙铜官陶瓷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的背景,长沙市各中小学、幼儿园纷纷把铜官作为陶艺教育的第二课堂,亲手体验千年大唐陶瓷文明。如今,一股陶艺体验热潮正在长沙兴起。这种方式既延续了铜官陶瓷技艺的传承,又生产了大量富有创意且独一无二的陶艺作品。

通过陶艺课程的学习引导,使中小学生爱玩泥巴的天性得到释放,引导学生自然而然进入艺术的殿堂,同时,解决了他们在美术造型上由平面到立体的转换,破解他们美术学习中的审美困惑,激发了学生们的艺术想象和创作热情,获得了自己动手、自己创作、自己拥有的成就感,发掘了陶艺课程资源内在所蕴含的诸多美育价值。因此,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实施的中小学普及性教育保护受到了长沙市各中小学师生的热烈欢迎。

3、生产性保护新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性特点,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可以采取静止、凝固的方式,而是要在既不改变其按内在规律自然衍变的生长过程又不影响其未来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坚持积极保护的原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生产性方式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经济资源。生产性保护的本质是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方式,是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而开展的一种有益探索。其根本目的是通过生产实践,促使传统文化遗产找到在现当代社会中的合理定位,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振兴。其主要任务是既将项目作为艺人生产、生活方式延续传承,又能以产业运作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市场,使项目得到弘扬和传播,从而建立起一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有效机制。

长沙铜官窑作为千年前的世界工厂,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避而不谈它的经济价值自然是不切合实际的。采取生产性保护,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不仅能为技艺持有者和所在地带来经济效益,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带来可持续并有深厚基础的传承与保护。长沙铜官窑陶瓷经过近60年的恢复、改造和发展,生产规模和制造技术都有了较大发展。一方面,复兴原有功能,激活市场活力,实现价值;另一方面,不断创新,转化功能,提升价值。

长沙铜官现有陶瓷生产企业40余家,大师作坊近30家,生产性传承保护基地20余处,拥有各种生产机械560余台(套),窑炉40余座,其中微电脑控制全自动高温烧成辊道窑3座,从业人员约近2万人,铜官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约800人,拥有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民间工艺大师10余位,有国家级传承人1位,省级传承人1位。其中技艺精良者有刘子振、刘坤庭,以及刘志广、熊赛王、张正斌、黄炳祥、谭异超、谭志忠、冯耀云、胡武强等一批人。他们继承和发扬传统纯手工艺术品的价值和特色,积极有效地发展艺术陶、陈列陶、礼品陶等多个品类;不仅吸引省内外和国内外制陶大师、创意设计名家、著名书画艺术家参与,提高产品的工艺水平,提升长沙铜官窑陶瓷的文化品位;还推出大师精品力作,共同打造长沙铜官窑陶瓷艺术精品、珍品,做强长沙铜官窑陶瓷品牌。如今,铜官生产的釉下多彩日用瓷出口美国、加拿大、日本、荷兰、台湾、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突破3亿元,年出口逾千万美元。

生产性保护使长沙铜官窑陶瓷融入到了民众的现实生活,同时也为长沙铜官窑陶瓷技艺传承发展找到了源源不断的活水源。

结语

长沙铜官窑作为釉下彩的发源地,其历史文化价值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现在,长沙铜官窑遗址不仅被国家文物专家认为有着全国最美的生态环境,而且,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与生产性保护,将给长沙铜官窑的整体性保护和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被誉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沙样本。endprint

猜你喜欢
官窑生产性陶艺
地质视角看冮官窑陶瓷
“官窑驿站”寻踪
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亟需优化
此“官窑”非彼官窑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官窑
进入后现代陶艺
当代陶艺
陈烈汉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