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峰
摘 要:文章探讨了在居住区设计中流行欧陆风情的原因以及作者的看法,并对有关地方特色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希望通过文章的论述,能够对以后的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欧陆风情;地方特色;分析
1 为什么欧陆风能够广为流行
1.1 欧陆风流行之前的住宅状况
欧陆盛行是近几年的事情,它实际上伴随着住宅取消实物分配,商品化而来。在此之前社会福利化分配的住房,更是千篇一律,行列式的小区。清水砖墙与白色阳台板中心,没有绿化,没有活动场地,便是它们最主要的特征。进入九十年代初期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依然不能让人满意。开始于1989年的全国住宅小区建设试点工作,使得住宅建设有了一个比较大的进步。在97年竣工的23个试点小区中,出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但建筑形式依然有些单调,大家摹仿,并逐渐流行并不足为奇。
1.2 欧陆风情的形式美学特性
欧陆风情的住宅多采用欧洲文艺复兴时的建筑艺术形式。它们经过了历代人的不断努力,法国学院派及各特色居民,细部处理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和谐统一,在建筑物的比例方面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艺术价值更不用说,当建筑的经济性问题不再成为最主要的矛盾时,其重新复活,也不足为奇。欧洲历史上住宅建筑多为多层,与我国民居状况不同,它们的经验可能更加适应人们今天多层或高层的住宅。
1.3 建筑师的随性
欧陆风情相比之好的现代建筑与地方特色的建筑,更易于模仿抄袭,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这一方面由于建筑师都经历过国外古典建筑形式学的教育,另一方面古典建筑法则已经为人们提供了现成的样式,只需建筑师去组合、模仿。任何一个憋脚的建筑师,只要他认真释读一下西方古典建筑的著作,就能作出从建筑形式上来讲不错的住宅设计作品。而与之相比,要探索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却需要极深原的艺术修养,因为要去创造,而没有可轻易抄袭的东西,是件废力不讨好的工作。当一种时尚流行的时候,总是跟风的人多。而独立思者的人少,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实。
2 关于地方特色
2.1 地方特色的形成
环顾世界各国建筑的发展史,尤其是当地民居的发展史,可以很强烈地感受到地方特色的形成。首先是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紧密的联系。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就必须应地制宜,使用当地最易取得的建筑材料与最易掌握的建造方法。古希腊,古罗马因地处地中海里的一些岛屿上,较少土材而富于石材,所以把石结构的建筑推向了一个高峰,而中国由于幅局广大,虽然各地情况有所差别,但整体而言在广大平原地区有着茂密的森林,因而中国在木结构建筑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具体到每个地方的建筑,也可以发现这一特点,如,陕北的窑洞,西藏的碉楼,傣族的竹楼等,第二个决定形成地方特色的因素是气候条件,北方地区因多风沙,冬季寒冷,日照非常重要,因而四合院较为盛行,而南方地区因为潮湿多雨,通风问题“首当其中”,所以多为楼居而采用天井。气候条件还决定了各地民居层面所采用的材料与坡度等等。第三,由于交通不发达,各地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环境,从而使得相互的经济不能得到很好的交流,尤其在较偏远的地区,这也有宜于地方特色的形成。第四,工匠的传统。由于土匠采取师徒传承的方式,老的传统得以不断延续,虽然生产力在不断发展,建筑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是当他的建筑式却得以继承发展。
2.2 应当怎样看待地方特色
一谈到地方特色的失去,许多人就痛心疾首,大声指责。地方特色是相对于局外人而言的,而对于当地人,尤其是那些没有出去见过“世面”的当地人,它等同于单调、枯燥。在安逸当享受的同时,人总还是喜欢一些新奇的东西拿来主义是一种普遍的心态,历史上也早有先例,承德的避署山庄,就集仿了许多江南名胜,如“艺径云堤”仿杭州西湖,“烟雨楼”仿兴南湖烟楼,“文园狮子林”仿苏州狮子林等,好的东西拿来共享,被抄袭,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足为奇。因为模仿是人的一种天性。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要把这些新奇的东西放在哪里,难道必须把它们建在老建筑的基础之上吗?难道必须以牺牲人们原有的地方特色为代价吗?是否可以让他们共存,当那些新奇的东西不再新奇时,还有一个机会去看一看人们旧有的东西。应该怎样去模仿,模仿不等于抄袭,模仿还要加以创造“抄”不是目的,关键要“超”,这是对每一个有自尊心的。有社会责任心的建筑师最基本的要求,人们不应该强求新建筑能创造出新的地方特色,但是人们一定要强调只有保存老的建筑,才能保留住地方特色,留给人们的东西已经不多了。但亡羊补牢,总比不补的要好。新的建筑失去地方特色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3 两点启示
综上所述,而欧陆风情与地方特色并不是水火不能相容,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可以并存,如将其置与老城区的边缘等等。但是,这并不是说欧陆风情就是一种好的建筑形式与做法。恰恰相反,它正是说明了人们的建筑审美还停留在一个较浅显的层次,创造出新时代地方特色的住宅小区,建筑,创造出具有传统中国建筑内涵的现代建筑形式,才是人们的目标。
3.1 民居的启示
前边已经谈过了地方特色形成过程,做为地方特色形成的主要因素。各地民居是我们有特进一步研究与发掘的瑰宝,柯布西埃在《走向新建筑》中提出要向工程师学习,要向建造民居的工匠学习。向民居学习,要求我们去深入探讨形成地方特色的建筑之根;去深入分析传统并居是如何适应自然环境和不断改进。去探求悠久的地方文化及其发展。去发现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及怎样转变。向工匠学习,则要人们改掉建筑师身上的陋习,去认真研究地方建筑材料的特性及其独待的建造工艺,更要唤醒人们渐已麻木的对地方建筑的热爱。
3.2 批判精神,建筑学也需要批判精神
当一种思潮,时尚(如欧陆风情)向人们汹涌而来,被争相仿效时,以一种冷静的眼光去探究现象之后的本质,也十分必要,对待传统,应该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对待外来的东西,应该批判地接受并加以改造,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才能创新,才能发展。
4 结束语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难以阻挡。但是仍然需要保留自己的一片天空,有特色,才能生存。当然,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人所组成的,所以才会丰富多彩,不能强求。正如,西洋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一样,有着不同适合的人群,但是他们却共存于我们的时代,并且相互吸取营养,共同丰富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所要求的是每个从事自己职业的人,都肩负起社会责任感,在适合自己的场合做好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道镥.环境行为学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2]吴焕加.建筑风尚与社会文化心理[M].世界建筑,1996(4).
[3]萨莫森(英)建筑的古典语言[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4]李雄飞,王悦.城市特色与古建筑[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5]威廉,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