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刚,桑琳霞
(1.山东菏泽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2.山东菏泽牡丹区职业中专,山东 菏泽 274000)
课堂教学的收尾原则及艺术
李世刚1,桑琳霞2
(1.山东菏泽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2.山东菏泽牡丹区职业中专,山东 菏泽 274000)
课堂收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整个课堂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收尾的特点:延续性、承启性、与教学目的的耦合性及与教学重点难点的同归性等。几种常见的失败的课堂尾巴和成功的课堂尾巴形态示例。
课堂教学;收尾原则;收尾艺术
从本质来看,课堂教学就是教学的实施过程或者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它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它一般包括下面几个环节:导入新课、教学过程、课堂小结、结束语——即课堂收尾几部分。因此,课堂尾巴,是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导人新课(头)及教学过程(躯干)共同构成课堂的完美形态。一堂优质课,恰如一部优秀的影片,始自引人入胜,经过曲折起伏的情节,嘎然而止又余味无穷。但是,一节课如果拖上一条病态的尾巴,这“小辫子”会给人留下非常持久的坏印象。那感觉正像吃一包香喷喷的花生米,最后一粒恰恰臭在了嘴里!正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不好的结尾,却是失败的全部!那么,课堂收尾有什么要求呢?一般来讲,收尾需要精心设计和反复酝酿,一般设计课堂收尾必须遵循下列原则:①言简意赅,具有概括性。总结的过程就是去粗存精的过程。因此,要求收尾做到重点突出、切中要害,只用少许几句话简明扼要的把这节课传授的知识条理化、规律化。②科学准确,具有肯定性。课堂收尾一定要设计好结束语,所做的结论要态度明确、恰如其分且肯定无疑,万万不可信口开河,东扯西拉,把一节课冲淡的没了兴趣。③意味隽永,即有探索性。课堂收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提出有一定难度、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引导学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总结式结束语。在设计总结式结束语时,要尽力摆脱那些现成的、枯燥的和抽象的概念语言,而代之以新颖的、具体形象的且有特点的个性概括,要特别注意语言的直观性,直观教学对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一堂课的内容、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或用提纲,或画表格,或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法加以强调,使学生对整堂课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一节课,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体系,从备课、书写教案、实施教学过程,再到课后复习总结,等等,可以说是环环相扣,节节相连,如,“生物的进化”,从形态学证据、结构证据、功能证据到分子生物学证据、遗传基因证据,等等,老师只有对知识有系统的、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把课讲得有声有色,富有逻辑性和系统性,特别是收尾恰到好处,学生方能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探索式结束语。设计好探索式结束语,能激发学生对一门课的持续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的探索品质。如,一位老师对“动物的迁徙”一课的结束语是:“鸟类迁徙的奥秘还没有全部揭开。我希望同学们立志当个生物学家,进一步探索其中的奥秘”。这话语亲切温馨,既有鼓励,又有期待,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甚至会影响到以后学生的职业。
3.悬念式结束语。好的电影、电视都是善于设置悬念的,中国古典小说、戏剧更是悬念重叠,唯此,情节才能引人入胜。这种结束语是在一节课的结束时,通过教师的布阵设疑引出下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串联式结束语。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任何知识都有系统性,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课堂结束语时,要注意语言的关联性。即在课堂教学将要结束时,教师把本节课与前几节课的知识衔接起来,或把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贯穿起来,给学生整体印象。例如,一位一年级数学老师,教完10以内的数字后,为了使学生便于记忆,在结束时就根据每个数的形状编成了如下儿歌: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随风漂,5像秤钩来称菜,6像哨子吹声音,7像镰刀割青草……既能唤起学生的直接兴趣,而且将旧知识串联起来形成整体。结束语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上述方法外,还有旁敲侧击式、开门送客式、提问式、举一反三式结束语等。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为深化教学内容服务,为教学质量服务,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恰当选择,切不可为翻新花样弄巧成拙,为结尾而结尾,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有言道,成功的事物都是相似的,失败的事物各有各的原因,下面谈谈失败的课堂收尾的一些情况。
1.虎头蛇尾。开始时有板有眼,一切均按教学计划展开,后来时间逼迫草草收场。重点未强化,难点未释开;下课铃声一催,不了了之。一些课堂经验少、知识面窄、备课又太充分的新老师易生此尾。
2.有头无尾。有的课堂缺乏整体设计,层次不明晰。处处皆重点,要学生“注意”……下课铃声既是尾巴。这类课,平白如水,黏黏糊糊的,恰如无抑扬顿挫的诗朗诵,又常在一些枝节问题上“拍拖”起来没完没了。常开此课,表明老师确实老了,患了“职业倦怠症”或者责任心不强。
3.尾大不掉。课堂的某一个环节(如提问、释疑、联系实际等)节外生枝,未能按老师的预定方案展开,教师缺乏应有的教育机智;展开去,收不拢,终至尾大不掉,课堂尾巴患了“肿大症”,常把课间休息时间也占了去,对“拖堂”老师,学生意见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假尾巴。不同时期课改主题不同,如,有时要求体现德育教育、素质教育,有时要求反映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等。为迎合这一要求,一些教师只得给课堂放“添加剂”,塞过一些史料轶闻,最后思想感情升华,把严肃的课堂弄得味道不正,牛头不对马尾,让人啼笑皆非。
1.蜻蜓点水式。此类收尾,一线串珠,头呼尾应,浑觉一体。如,“马的进化”,某生物老师先摆出“神创论”、“上帝造物论”等多种世俗异论的观点和理由,然后,重点指导学生按解剖学证据、古生物学证据和分子生物学证据等去分析生物进化,最后是一个提问:“同学们相信神创论还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呢?”全体同学朗声作答“进化论!”,以科学的理直气壮收尾,有力!
2.凤凰展翅式。教育是艺术,艺术的高潮常在谢幕前的瞬时出现。如,一位园林老师讲“花卉的上盆与换盆”中的换盆内容时,概括为要诀:“换盆先念上盆经,干透倒取手要轻;剔土修根去旧枝,新土新盆新前程。”前三句是课常重点,简明易记;后一句借花喻人,一语双关,诗意盎然。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下课了。
3.小猫埋伏式。又称悬念式。上一节课的尾,常是下一节课的头。搞好课间衔接,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某一科学体系,牛顿三定律是分割在三节课堂上的,但是这些定律又是以其内在的必然联系统一在经典物理学的大厦之中。任一节课,都可以用打埋伏、设悬念的方法收尾。此法。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能诱发其好奇心和继续学习的兴趣。
[1]马勇,高富贵.教育学教程[M].石油大学出版社:214.
[2]小学教师必读[Z].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46.
G642.0
A
1674-9324(2014)29-01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