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菊青
(浙江工商大学 环境工程系,浙江 杭州 310012)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楼菊青
(浙江工商大学 环境工程系,浙江 杭州 310012)
环境监测是环境本科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时数远少于教学内容所需,通过运用录像、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方法,并优化教材结构,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体系,精选课堂教学内容,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环境监测;教学内容;教学改革
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为主,主要培养应试性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向动手能力强、能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型人才转化。然而,这种综合素质的提高,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教学中的授课、独立认真完成作业、综合训练等一系列环节的严格训练和艰苦磨炼方可达到目的。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发掘自己的潜力和实力,为人类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能较好的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及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必修课,专业核心主干课。该课程的内容涵盖范围广,需要支撑的基础理论课多,包括四大化学,综合性极强,由于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要求学生除了掌握课本上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增强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水平。但该课程教学内容多、教学学时少,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且该课程特有的性质也决定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建立在大量的测试分析和数据处理的基础上,所以课程教学组织较为困难。作者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认真总结规律,把握课程特点,精心组织教学环节,通过讲授、讨论、实践、总结等环节,以期达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效果,并朝着打造精品课程方向努力。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环境监测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增强动手能力,为今后从事分析测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教材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教材改革应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重视教材建设,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为了专业的完整性,课程教材最好选用系列化的优秀教材,首先选择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或面向21世纪教材,可以配套自行编写的适合本校学生情况的校本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搭建一套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1.教材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本。教材与专著不同,专著主要强调的是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并要有创新性的内容,可是教材注重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是一些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变的一些基础内容,而且教师在选用教材的时候一般会结合该门课程的教学时数考虑书本的字数或者厚度,所以教材要求是简而精。但在知识更新速度呈爆炸性加快的当今社会下,教材仅起传授基础知识的作用显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具有自己获取新知识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这样才能在今后变化与竞争的社会中立足与发展。因此,教材改革的内容与形式必须做到授人以“鱼”的同时应着重授人以“渔”。
2.教材要突出“新”字。为了满足知识的更新速度,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必须加快教材的出版周期外,同时,教材的内容也应该突出“新”字,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国际前沿科学,拉近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不至于理论与实际脱节,这样,他们毕业后就能很快地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形势,并发挥体现他们的优势。我们讲的突出“新”不仅仅包括我们过去强调的“三个基本”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几个核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核心”还应赋予新的内容,这就要求一本教材除了“核心”部分外还应有延伸部分,即学科的国内外发展趋势或最近进展,以适当的方式或形式如通过“读写议”让学生阅读指定书目并进行讨论让学生知道本学科当前研究领域的焦点或热点问题。这教材核心延伸部分的“新”,除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对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如果脱节允许的话,甚至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讨论会,通过与会,可以获得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活跃学术思想,培养和激发开拓、创新的潜质。
3.教材要强调启发性。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无疑已经遭到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启发性的教学。对于问题的提出不再是墨守成规的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我们鼓励学生百花齐放,具有创新和开拓精神才能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立足。这就要求教材具有启发性,在编写上不仅仅强调“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一些重要问题、重要发现或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的地方可以用加粗的字体或其他合适的方法在适当的位置突显出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上来与老师和同学形成互动。另外,每章后的思考题也应通过仔细筛选,选择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题目,或设计一些反向和多向思维的题目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思维活跃。
4.以外文原版教材为辅。外文原版教材作为辅助读物可以提高学生外语阅读水平,又使学生接触到本专业的国外动态,可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今社会,大学招生数量增加,无疑加大了社会就业压力,很多学生毕业会面临改行,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出能很快适应新环境的优秀学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现在的社会需要能独立思考,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但传统的学校重“教”不重“学”,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受教者,难以产生积极思维活动在评价学生的能力上,又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仅以考试成绩为依据,混淆了一般能力与创造潜力。正确处理“教”与“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需要老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1.理论讲授“少、精、宽、新”。《环境监测》的理论授课以水、气、固、微生物、噪声等监测对象的内容来展开,主要介绍了各监测对象的污染来源,监测方法与原理和应用等。由于《环境监测》课程涉及的监测方法种类繁多,因此,在教学组织上可以应突出重点,如重点加深水、气监测方法的讲授,因为其他的监测对象的监测方法基以水、气的监测方法为基础,部分内容则以学生自学为主,网络讨论辅导为辅。根据监测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主讲教师可结合当前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扩展学生视野,提高创新意识。
2.设计引导式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体现教师如何教,也体现学生如何学。教师的努力是通过学生的配合和支持方能奏效的,一套先进的教学方法通过教法与学法的统一结合才能获得成功。增设专题与讨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将讨论的主题与各类科技活动相结合,并选出优秀的科技报告在课堂上发表并进行答辩,老师和学生可以提出问题,通过这种双向的互动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加深记忆。也可以体现教学研究型的特点,为部分学生以后考研或从事科研活动有个铺垫。
3.积极探索双语教学。为了与国际一流大学的教学相靠近,除中文教材外,还应选用国际一流大学的流行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将部分英语教材制作成网络课件,供学生浏览,同时在整理主要的专业英语词汇,使专业词汇表述准确无误。
《环境监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验和现场监测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创新能力。精品课程主讲教师除了主讲理论课程外,还应是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并开设各类开放性、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鼓励本科生参与各类大学生科技活动。
1.实验教学。配合理论教学,应分别开设多个探索性、开放性、研究性实验,结合理论讲授,学生以三人为一个小组,通过讨论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随时可以到开放实验室进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通过这种训练来加深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在碰到实际问题的时候能理论联系实际力,提高他们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时,在理论课堂中,可以选择性地请一部分小组来汇报自己所做的实验及实验中碰到的问题,讲述如何解决该类问题,如不能解决则提交全班同学一起讨论。
2.现场监测。选取典型性的一些场所,由学生通过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后拟定方案,合理地布设采样点进行采样,根据测定项目决定是现场测定还是带回实验室测定。测定时通过分析比较选择最佳的测定方法,然后进行数据处理并书写监测报告。通过参与完整的监测来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再局限于只会在实验室进行分析。
目前的考核方式主要还是以闭卷考核为主,而且期末成绩占很高比例,这就使得部分学生不重视平时的教学过程,而在期末临近时突击,临时抱佛脚,这种通过突击所获的记忆是短暂的,所以很多同学在走出考场后很快就忘记甚至连考过什么也不记得。所以应加强平时考核,在各个环节上严格要求学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在第一堂绪论课上,对学生讲清楚该门课程的成绩组成情况,申明对迟到、早退、旷课、不交作业等情况都会影响课程成绩,平时注意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对缺课的学生,查明原因,进行批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将出勤、课堂提问、随堂测验、平时作业、以及实验过程及报告情况结合起来作为平时成绩,改平时成绩比例可提高至50%甚至更高。使学生们知道,要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平时就要下功夫,仅靠最后的期末突击取得高分是不可能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与同学经常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哪些知识掌握较好哪些是薄弱环节,可以针对问题较多且较重要的章节进行重新讲解。对课堂的一些不良现象提出批评,同时对做的好的方面提出表扬,树立一个良好的学风。
《环境监测》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应形成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特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该门课程中基本形成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试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基础知识教学与先进科学技术相结合、母语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平面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特色。
[1]楼菊青.面向21世纪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24):37-38.
[2]王小敏,冯圣东,杨志新,等.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与实验改革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2):12-14.
[3]冯凤玲,潘俊香.情境教学法在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62-65.
[4]何晓威.“读写议”与创造性人才培养[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1):92-94.
G642.0
A
1674-9324(2014)29-0035-02
本文是浙江省省级教学团队“环境工程实践创新教学团队”的研究成果。
(责任作者)楼菊青(1973-),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水处理和环境监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