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磊,程娟娟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科学管理】
浅谈高校项目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葛 磊,程娟娟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本文针对高等院校项目管理的模式,提出了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浅谈了一些解决方案,以及高等学校和其他科研单位在项目管理上相比的优势所在。希望通过这些浅显的认识和总结能对现行的高校项目管理有一些启发,能为高等学校项目管理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发挥积极作用找到更好的路径,更好地开展高校科研工作。
项目管理;现状;对策
[1]吴昌霞.计算机在高校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3).
[2]张驰.项目管理在高校学生组织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3,(13).
[3]王新,张弘.高校项目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2008,2(3).
G647
A
1674-9324(2014)29-0011-02
总而言之,国家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主要力量和主力军都集中在高校。高校具有最丰富的人才资源,最前沿的项目成果。因此,在高校开展好项目管理工作,有助于将教育成果系统化地转化为生产力,提升了科研价值,同时有助于将成果经验再次投入到进一步的教学研究中,传播了新经验新思路;有助于把具有相似专业背景的教师号召到一起,取长补短,互助交流,为教师进行学术研究提供平台;有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锻炼以便于为教师的自然成长提供优质环境,进而壮大项目团队,形成良性循环。这一切犹如农民耕作,高校就是良好的土壤,教师就是精挑细选的优质种子,那么项目管理部门就是农民,如何管理,干预程度都直接影响着农作物是否丰收。项目管理部门要多做事,做实事。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创造性地开展高校项目管理工作,让项目管理部门真正地发挥作用,摆脱工作仅仅停滞在通知、盖章、收材料等职能手段上,而要发挥更多的服务作用,组织专场报告会、交流会,在学校和合作单位及上级部门起到桥梁纽带作用,为广大教师和学校共谋利益。
高校项目管理是指高校中管理部门比如科研产业处、教学实践科、高等教育研究所等部门对教育科学研究以立项的形式进行管理的一种职能。将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以立项的形式开展,有利于团队的组织、课题的申报、科学的管理及成果及时转化,它已成为从教育部到省级、校级都使用的一种有效的科研管理模式。本文就是对当前高校项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浅谈了在项目管理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公平公正的理念、合作研究的理念、服务社会的理念。这些年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已不断探索和完善高效的项目管理模式,尽管已有很大改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师申报项目都是被动的,为了某种考评而申报,缺乏积极性。如果在立项之初就缺乏积极主动性,那么项目管理的工作就是无米之炊的事情,没有素材没有动力。新进青年教师个人科研能力有限,缺乏研究经验,再加上学科之间的差异,学科在学校某阶段不受重视,学校投入不足,职称低,又没有合适的团队做后盾等因素对申报项目望而止步。而那些有资质的教师,也只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提出要求,在讲台上风采尽显,更多地在乎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评教分数的高低,但是对立项开展研究工作就缺乏热情。还有一些有科研能力又精力旺盛的教师不能被学校的科研收益吸引,自己单立门户赚到了外快,但是又不能成为自己评职称的支撑材料,而校方也没有利用这些老师的成果来丰富学校的科研成果,最后形成了双亏的局面。那么此时项目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宣传立项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把该利用的物力人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实现双赢。其次,在高校开展项目,长期存在评审过程监控的问题。在立项评审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和不可预测的事情。比如:评审程序的制定,评审专家的选用。这些因素导致了评审整个过程的监控具有一定难度。评审原则确定是不是恰当,能不能准确无误地体现立项的根本思想;评审程序制定的是不是合理,是不是能充分体现公平、公正,评审过程中有些步骤需要公示,有些涉密内容又需要保密,是否能处理好这个度的关系;评审专家的选用是否符合该项目的学科背景,专家的业务水平是否过硬和专家的个人素质如何等都会影响高校项目管理部门的管理性优劣。另外,项目研究工作的成果能否转化为产业的问题也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难题。现在高校的项目研究工作往往变成了一种纯粹的理论研究,往往忽略了成果转化。比如仅仅是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如果根本没有可能把这种改革实施到课程体系中又有什么意义呢。又比如仅仅在理论体系上实现了智能排课、智能排考试,但难以实施又有何用呢。很多高校拿了大量的经费做了很多项目,但是无非就是花钱开一些成果会、表彰会而已,也就是成就了一些人发一些文章,争取了一些市厅级省部级项目,给自己年终加了些科研考核分,为自己评职称多了一些支撑材料。综合上述问题,我认为在高校实行项目管理,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以教师为本,要相信教师的能力,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善于集中广大教师的智慧和力量,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必要的条件,解决老师的后顾之忧,使他们热爱科研工作,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其次,在项目管理中要狠抓项目成果的质量。项目管理的根部任务就是要通过科研产出高质量的优秀成果,所以质量第一是我们制定立项指南,确立研究范围,确定评价标准的指挥棒。既可以保证项目管理的延续性,又可以切实保证项目管理的质量。在立项时对于那些有创新特色的项目,实实在在做事情能够出成果就应该给立项机会。而要杜绝那些空话连篇的,纸上谈兵的项目。在项目结题时更应严把质量关,防止虎头蛇尾,草草了事,防止口号喊得很响却没有实际成果。另外,在高校的项目管理中要秉承公平公正的理念,反之就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从主观上排斥申报项目,对申报成功的项目不愿积极探讨学习,对自己不能顺利申报也不反思,把责任推到不公正上面,主观臆断,项目申报就是走过场,这样就会形成项目申报的恶性循环,在学校形成不正之风。最后,要切实贯彻高校项目服务社会的理念。服务社会对高校来说,首先要为教学服务,其次要为政府决策服务,为文化产业服务,这就涉及到科研所说的成果转化问题。在高校开展项目管理与其他科研单位开展项目管理相比,还有其独到之处。首先,高校有丰富的学生资源。在这些工作中,可以将项目管理的思想和学生组织社团的思想结合起来管理。在学工活动中开展项目管理,既可以将项目任务化,又可以将项目开展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充满活力。学生们精力充沛,除了完成课业,有充足的时间来思考探索,对申报项目做项目都充满了热情和荣誉感。而教师承担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比学生要多,难免就精力分散。学生在主观上就愿意举办各类有益的活动项目,参与项目也可以在思想、行为上引导学生不断成长,帮助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增加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于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是很好的衔接机会,应该说在高校参与项目的学生比其他普通学生更受用单位欢迎,能力更容易被认可,所以学生的主动性很高。另外,在高校可以利用广阔的信息平台来优化项目管理。高校的网络资源和计算机资源是其他科研单位无法媲美的,学校有大量的机房,能满足参与项目的成员使用电脑,接受网络上传来的管理信息,在项目进行的任何环节都能使用系统来填报。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项目管理系统软件来帮助项目管理,实现数据共享及远程服务等。做到与时俱进,统筹全局,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