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导向下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以交通运输行业为例

2014-07-21 03:56:48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0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高职

王 平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育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1188)

【学术前沿】

创业教育导向下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以交通运输行业为例

王 平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育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1188)

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校企合作的缺失是影响创业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设对提高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建立大学生创业导向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主要是构建政府及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的运行机制、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的运行机制、交通运输企业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的多元对接机制。

创业教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决定》的出台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导向下的校企合作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行军,也是服务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行业。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创业机会,但是创业型人才的短缺和创业型人才素质的不足给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造成了制约,交通运输业目前迫切需要掌握大量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交通部和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推进交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交科教发[2004]762号)中要求交通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紧密围绕交通行业发展、以交通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突出强调交通职业教育要为百姓进入交通领域就业创业服务,交通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要勇于开拓,勇于担当,勇于创业,为促进交通运输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高等职业教育负有为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使命。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既关系到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关系到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的发展前景,更加关系到交通运输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高。建立创业教育导向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厘清政府、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各个方面的关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保障作用,对于推动交通运输业与高职院校紧密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业人才,意义重大。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存在的问题研究分析

1.创业热情比较高,自主创业比例很低。根据麦可斯2010年调查,高职院校毕业生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创业热情比较高,达到75%,但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2.2%,虽然比本科略高,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20%~30%相比,有很大差距。据调查了解,创业成功的案例更是凤毛麟角。

2.缺乏创业经验。一是缺乏市场经验。受知识水平、技术能力的限制,高职院校的学生并不真正了解市场上的需求,或者臆断市场需求,或者只专注技术。他们得到比较直接的市场信息的渠道,不能对市场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准确分析,也就不能发现并抓住创业机会,最终导致失败。二是缺乏社会经验。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高职院校长期封闭办学,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许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导致他们在创业时盲目乐观和自信,对创业失败时没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遇到困难和挫折,学生就会感到茫然无助。

3.创业心理素质较弱。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许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创业兴趣、创业动机、创业自控力和创业决策力等创业心理素质相对较弱,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交流沟通等实践能力更弱,较低的创业心理素质直接影响了其创业能力。

4.创业意识不足。调查表明,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意识比较薄弱,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仍然把就业作为首选,创业被认为是无奈的选择。虽然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也有所认识,但对学生的创业教育还是没有相应跟上,缺少系统化的创业教育体系。

5.创业社会环境不完善。制约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创业社会环境不完善。与国外创业社会环境相比,我国急需在政府政策、资金支持、创业教育和创业技能培训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尽快改变高职毕业生创业之路比较艰难的状况。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1.创业教育观念落后。大部分高职院校师生对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目的和内容认识不足,认为创业教育只是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安排在毕业前进行,创业教育还只停留在创业技巧、创业政策等方面的辅导,缺乏对创业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结果必然导致毕业生创业难的局面。

2.缺乏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与国外开展创业教育的师资大多数是有创业实践经验和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不同的是,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都由校门到校门,没有创业经历和企业工作经验,这两类教师自身素质注定很难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

3.缺乏创业教育氛围。由于开展创业教育要求高、投入大,许多高职院校受经济条件、办学环境等方面不足的影响,缺乏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环境,自然很难形成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宽容创业失败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创业的梦想也就是纸上谈兵。

4.各级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由于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本科生研究生创业才是他们需要支持的对象,因此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创业优惠政策、创业扶持资金、创业项目、创业技巧培训和创业政策指导方面,政府未能给予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5.校企合作的缺失。校企合作的缺失是影响创业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目前创业教育由于缺乏社会资源,停留于模拟状态。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利用社会资源让高职学生真正掌握创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等。而通过校企合作能将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技能培养融为一体,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为创业人才培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三、创业教育为导向的政府及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运行机制的构建

从政府和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来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创业教育为导向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1.政策导向机制。在引导大学生创业方面,政府对准备创业的大学生采取了免费提供创业培训、免费提供创业项目评估、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和对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进行税费减免等一些鼓励扶持政策。为推动校企合作持续开展,政府也出台了一些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但这些政策措施在执行过程中,由于职责不明,边界模糊,缺乏操作层面上具体有效的细则,加之对执行效果评价不到位,致使这一工作处于“可为可不为”的状态。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并健全有利于大学生主动创业、勇敢创业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校企合作政策导向机制:一是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站在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重视行业人才尤其是行业创业型人才培养,健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组织机构,制定可操作的措施,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模式。二是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做好本区域、本部门交通运输人才层次、类型、需求预测和规划,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行业发展和用人需求信息,帮助高职院校根据行业发展不断改进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三是要明确和规范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特别是在目前校企合作政策有待完善的环境下,加强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增强自身服务企业的能力,促进行业创业人才的培养。四是要明确和规范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责权利,逐步形成企业支持教育、参与教育良好的舆论环境、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

2.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包括谁去激励、对谁激励、向什么方向激励、怎样激励以及激励需要的条件等五个基本要素。政府及交通运输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法律法规和人才培养要求,对管理的职业院校和企业从加大职业教育的有效投入、直接给予经济补贴、税费减免、贷款优惠等物质和精神等方面进行激励,形成既严格而又充满活力的激励机制,鼓励合作,尤其要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以增强校企合作的动力,提高交通运输、行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3.评价鉴定机制。评价是规范校企合作工作的关键性手段,也是促进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校企合作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方法。制定科学、可行、导向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使评价工作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的关键。要按照符合方向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接受性、因人(校、企)而异等基本要求确定的校企合作评价指标体系。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设计针对交通运输类企业的评价,首先要根据交通运输企业的企业资质、主营业务、技术创新程度、社会贡献等方面,明确企业参与办学、承担人才培养责任的要求和目标,根据要求和目标,进一步考虑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义务和权利,并将这些内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对交通类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评价要突出以育人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教师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根本宗旨,并将这些内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无论是对高职院校还是交通运输企业校企合作的评价鉴定量化指标都要突出对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运行机制的构建

从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来看,构建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知己,知已是指要了解本校校企合作在专业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科研技术服务水平、人才培养、办学特色等方面的优势及在同类高职院校中所处位置,明确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才能确定本校能为企业的发展做些什么,使校企合作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要知彼,知彼就是增强服务企业意识的同时,要厘清交通运输类不同企业的发展前景、交通运输技术应用、招聘人才要求等情况,全面对接企业需求,寻找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契合点。三是确定目标。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要制定校企合作工作的规划,规划应该包括合作指导思想、合作目标企业、合作内容、推进过程以及实现规划的保障措施等,并以规划为指针,整合校内开展合作的资源,明确各自的责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使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得到发现并被纠正,形成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合力。四是建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专门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协调和内外沟通,做好学校层面的校企合作规划,整合与优化各方面资源,统筹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五是建立对教学单位、系主任和教师的激励和考核制度。由于校企合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对教学单位、系主任和教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为鼓励开展校企合作,必须制订一系列奖惩制度。包括:制订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对企业积极开展科研与技术服务、经费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等管理制度。

五、交通运输企业运行机制的构建

从交通运输企业方面来看,构建创业教育为导向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主要应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识到位。交通运输企业应把创业教育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提高到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承担人才培养责任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把为交通运输行业培养创业人才提高到发展交通运输事业的高度来认识。同时企业必须积极主动地寻求与高校合作,解决企业遇到的人才招聘、技术革新、职工培训问题等问题。二是措施到位。交通运输企业必须把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制定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可操作性方案。企业通过订单班可以为自己量身打造专门人才,企业要把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实习平台,接纳大学生顶岗实习、社会实践当成是吸引人才、选聘人才、树立良好形象、提高知名度和履行企业教育责任的渠道。企业在做好绩效评估、员工培训管理、内部新人招聘等事项的同时,主动加强与政府、高职院校的沟通协调,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等工作做实做细。

六、校企合作多元对接机制的构建

构建以大学生创业教育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多元对接机制的主要内容是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政策保障、建立稳定的沟通协调机制和有效的多元互动机制。

1.健全组织机构。要推进创业教育导向的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的参与方必须要设立专门组织机构进行统筹协调,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和提供保障。一是领导协调。成立由政府、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牵头,高职院校、交通运输企业、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学校教师、实习生代表、企业家、企业专家和家长代表等组成的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成为校企合作的主管部门。主要职能是研究制定校企合作规划、建立校企合作制度、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规范校企合作行为、进行校企合作评价和发布校企合作信息等,保障各方利益,促进资源共享。二是执行服务机构。它是高职院校、交通运输企业设立校企合作的具体常设办事机构。主要职能是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制定校企合作的年度工作计划、组织推进已有的合作项目、督促检查进入验收期的合作项目、协调引进新的合作项目、研究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等。通过常设机构,校企合作双方能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促进以创业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2.完善政策保障。国家的法律法规等政策对开展校企合作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的影响。如果没有法律政策的规范,创业教育导向的校企合作就无法维持正常运行和持续深入的推进。当前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制度缺位是根本因素,因此,当前迫切需要构建完善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的法律政策保障体系,实现校企“联姻”,为校企合作工作能正常、有序、有效开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一是全国人大应对《公司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现有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法律体系,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校企合作各方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尽快出台《校企合作促进法》,构建一套具体详尽的、操作性强的校企合作法律保障体系,并明确对校企合作做出成绩的奖励和对违法者的约束措施,激发并保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二是要严格交通运输行业劳动准入制度。制定职业资格制度,建立职业资格体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资格准入要求,加强行业就业管理,规范行业就业秩序,确保交通运输行业就业准入制度的落实。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学术轻技术、重学位轻职业资格的传统观念,实行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开展校企合作奠定制度保障。三是高职院校、交通运输企业及行业主管部门要结合各单位的具体情况,针对校企合作所涉及的具体工作,对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和联合培养等方面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保证校企合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建立稳定的沟通协调机制。校企合作的沟通协调主要是指政府、高职院校、交通运输企业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多元沟通。建立稳定的沟通协调机制是校企合作持续深入、和谐有效发展的关键。在实践中主要是通过法律文件、管理机构、联合发文、合作论坛、协调会、专题会议等途径进行沟通协调。一是高职院校要主动将学校的发展规划、专业建设、师资培养、招生就业、科研及技术服务、兼职教师的聘任和教学实践安排等信息及时通报交通运输企业;二是交通运输企业要主动将其发展目标、可提供的就业创业实习实训岗位、职工培训需求、新技术应用、新设备引进、人力资源需求等信息及时通报合作学校;三是高职院校、交通运输行业企业要主动将双方的合作计划、合作项目、合作过程及取得的成效和遇到的困难等合作信息及时与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沟通,寻求政策资源的支持。

4.建立有效的多元互动机制。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一环是合作各方建立有效的多元互动机制。第一,从高职院校的角度讲,是指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要主动深入企业,与企业交流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学生创业就业和建立实习基地等信息,安排师生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工作,从而增强服务企业的能力;定期邀请交通运输行业具有教学能力的知名企业负责人、创业成功人士和优秀校友等走上学校讲台,与学生分享创业感悟,让学生打破对创业的神秘,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业精神;聘请企业中富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等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和创业指导师,结合生产实践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邀请企业进校创办校中厂式的实习实训场所,邀请企业到校召开招聘会或宣讲会,为学生创业就业搭建直通车;学校邀请合作企业参与或共同举办学校运动会、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拓宽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情感和文化融合的沟通平台,提升校企合作品质,促进校园创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第二,从交通运输企业的角度讲,企业要主动到高职院校考察与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和技术研发有关的教学环境、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利用学校资源安排员工进行学历提升、技能培训、合作研发等,提高企业职工素质,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邀请高职院校的专家教师为企业提供市场前景分析、项目论证、营销策划、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咨询工作;为高职院校来企业进行创业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的学生提供场所和高水平的指导“师傅”;积极组织职工参加学校举办的文体活动,增加双方人员的交流,深化双方合作的内涵。第三,从政府及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的角度讲,其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要经常深入高职院校和企业,认真听取合作双方的意见和建议,搭建交流平台,总结合作经验,树立合作典型,表彰校企合作中的做出较大贡献的先进人物,了解双方合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适时地给予政策的支持。

[1]交通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交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c.gov.cn/zhuzhan/renshixinxi/jiaoyupeixun/200710/t20071018_437280.html.

[2]季诚钧,樊丰富.改变合作培养人才中的“校热企冷”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

[3]颜楚华,王章华,邓青云.政府主导 学校主体 企业主动—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04).

[4]徐建平.建立基于双赢互利原则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

G718

A

1674-9324(2014)30-0251-04

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创业教育视角下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2012SJB880045)。

王平(1964-),男,江苏丹徒人,本科,副教授/发展规划处(高职研究所)处长(所长),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高职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