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彦霞,成庆林,刘岢鑫
(东北石油大学 石油工程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浅谈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
周彦霞,成庆林,刘岢鑫
(东北石油大学 石油工程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通过分析联合培养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背景,深刻剖析了联合培养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意义,对全面建设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机制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与推广价值。
联合培养;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专业学位研究生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教发[2009]6号)的文件精神,更好地满足国家科技发展对工程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交叉学科、多领域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类型和结构,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规范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工作,提高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和质量,促进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加强研究生管理工作,保证培养质量,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的完全不同,其主要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面向企业或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授予学位的标准要能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联合培养研究生通常是由地方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等单位依托办学条件较好、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一种培养模式。为适应新的培养模式,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开展了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1]。
目前涉及国外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的文献以美国、德国两国研究居多,而且针对的大多是非全日制的专业学位硕士,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研究甚少。对专业学位教育现状和特点主要涉及其入学资格、学科设置、学位制度、学位结构和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国内提出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有“二段制、双导师、三种经历”模式和“双基地”、“双导师”、“双证书”的“三双”模式等,这些模式都是在“实际问题导向”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其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能力,突出专业性。以往研究重点在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和学术型学位教育,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研究较少,通过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制约因素、主要发展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师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缺乏广泛深入了解;部分老师和学生对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信心不足,就业形势、社会认可、培养质量是老师和学生担忧的重点;制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招生与培养类别较窄。
根据国家和黑龙江省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切实落实黑龙江省教育厅2013年关于进一步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针,结合关于研究生培养“三跨”模式的基本政策路线,增强研究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全方位综合性能力,推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多学科交叉培养、多领域共同教育;校企间深度合作、资源间积极共享”的培养模式与培养理念,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结合本学科的专业特点与学科优势,努力探索出跨学院、跨企业的“两跨”深度合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依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生源特点,以“生源招生、学位培养与考核评估”三个主体方面为研究主线,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室、国家工程教育中心以及省部级研究基地、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为主要平台,开展多学科、多领域之间专业理论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交叉教育培养。以与中石油集团公司、中石化集团公司、中海油集团公司沉淀的多年产学研结合深度合作关系,特别是充分利用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吉林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的地缘优势,开展跨企业(校企之间)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科研攻关的深度合作,以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主体,实现校企之间的产品设备、技能人才、科研成果的资源共享,努力提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2]。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未来工程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教育模式,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研究尚不够系统深入。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内涵缺少本质性的认识。在深入剖析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生源特点与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研究生的培养实际,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跨学院跨企业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3],具有深远的意义:
1.打破了以往研究生教育培养注重学术、单一专业培养、专业人数比例失衡的局面,实现了符合国家与社会急需的工程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交叉学科、多领域技能型人才培养主体目标的转变。丰富并拓宽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知识理论,拓宽了研究生的理论技能知识与就业途径。
2.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为有利平台,充分发挥了我校各学科、各研究领域的研究优势,实现了各研究领域人才与技术成果的相互渗透。增强了校企之间的深化了解与合作,确保了高校科学研究与企业技术需求的有效对接,进一步夯实与践行了校企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本质内涵。
3.有利于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对于其他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方案的实施、培养机制的研究及培养目标与评价指标的制定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于未来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具有指导性意义。
确保充分贯彻《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总体目标,对全面建设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机制起到了指导性作用,缓解了目前我国工程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交叉学科、多领域技能型人才短缺的被动局面。为目前解决我国高校研究生重理论学术、知识结构单一培养模式问题提供了新的培养思路,尽管该项研究成果结合学校的实际发展需求提出,但其对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培养理念的转变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思路[4],也揭示并解决了我国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共性问题,其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与推广价值。
[1]赵映儿,赵杰煜,叶善文,等.浅析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在我院的实践[J].科技信息,2007,(21).
[2]李冬梅,林晓植.地方高师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问题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4).
[3]石敏,陈翌庆,许育东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6).
[4]古明清,黄智慧.关于地方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思考[J].云南高教研究,1996,(4).
G643
A
1674-9324(2014)30-0164-02
黑龙江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跨学院跨企业联合培养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改革与实践(编号:JGXM_HLJ_2013023)”。
周彦霞(1979-),女,山东栖霞人,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油气集输方面的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