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暗相交悬念迭出

2014-07-19 04:33韦柳钰
教育界·上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结构

韦柳钰

【摘 要】 明末冯梦龙编写的话本小说《沈小官一鸟害七命》,在结构上安排了两组线索,一组明线,一组暗线。第一条明线是画眉鸟的几经易手、时隐时现,第二条明线是案件的重要物证——沈小官的头颅二次“现身”、真假相杂。暗线则是把情节分割成若干“块面”,一节一节地加以叙述。同时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分割成几个相对独立的段落或篇幅来交替叙述,增加了情节的曲折性。

【关键词】结构 明线 暗线 曲折

《沈小官一鸟害七命》是明末冯梦龙编写的话本小说集《喻世明言》中的一篇。话本小说之所以在其名称加上“话本”一词,是因为这些“小说”来源于民间艺术——说话。从唐朝开始,以中原为中心的一些大城市,逐渐兴起了一种“说话”的民间艺术,就是在人群集中热闹的场所,由“说话人”给大家伙讲说历史传说、佛经故事和故事新闻。这些民间艺人性质的“说话人”,一开始讲的故事并没有完全固定的脚本,并且是在艺人与艺人之间口耳相传的。在这个传承的过程中,为了教授艺徒的方便,逐渐形成了可以读训的文字脚本,即“话本”。南宋时期,此类说话艺术大为兴盛;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的“杂记”,就有“小说、谈经、讲史书、合生”四个科目,并说“小说”一科最受欢迎[1]。明中叶以来,通俗文学界汇编总集的风气盛行。冯梦龙的“三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和凌濛初的“二拍”(《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就是通俗小说的集大成者[2]。其中所收集的短篇通俗小说,如一颗颗星辰,在中国古代小说的天空闪耀出明亮的光芒。

《沈小官一鸟害七命》就是这片天空中的一颗明星。虽然,在整体结构上,《沈小官一鸟害七命》沿用的是话本小说结构的滥套,但由于作者在这种滥俗的套路中,加进了自出机杼的关窍,便使得整个故事环环紧扣,悬念迭出。

这篇话本小说的故事梗概为:

沈小官嗜好玩画眉鸟。一天早晨在郊外树林遛鸟,因疝气发作昏倒在地。箍桶匠张公经过,见财起意,欲拿走画眉。正好沈小官苏醒过来,与之争夺,被张一刀杀死,头颅被扔进树洞里。接着画眉鸟被客商李吉买去。此时官府悬赏寻找凶手和沈的头颅。贫民黄老狗让自己的儿子大保、小保杀割自己的头埋在阴沟里,然后去报官,果然领得赏金。但头颅得了而凶手未到案。沈小官之父外出一边经商一边寻找凶手,无意中在东京御鸟房发现儿子的画眉鸟,查知为李吉所进贡;遂去告官。李吉被捕,屈打成招,处以死刑。为雪冤屈,李吉的两个朋友到杭州寻找买鸟的箍桶匠,终于找到张公,并据供词在树洞中找到沈小官的头。大保兄弟被以贪财杀父罪名处死。张公亦被处斩,张婆也受惊而死。(画线处为七条人命)

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故事梗概,清理出一条简单的线索:遛鸟——夺鸟——买鸟——遇鸟——寻卖鸟人。所有的故事,从乡村到集镇,从府衙到京城,不管时空如何变化,都离不开一只“鸟”。

至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沈小官一鸟害七命》这篇话本,在结构上有两条明线,即是作为沈小官被害的唯一“见证者”——画眉鸟的几经易手、时隐时现,以及案件的重要物证——沈小官的头颅二次“现身”、真假相杂。

从受众心理学方面分析,这样两条明显的结构线索,主要的作用就是说书人在讲述故事时,用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抓住了一般民众在听故事时的好奇猜度心理和参与创作心态。

为什么说这是两条“明显的线索”呢?读完全文,我们就看出来了这是一个有关人命官司的故事,接近于俗称的“公案小说”。这样的题材在“三言”“二拍”之中比比皆是。作为一个讲述案情的故事,最起码的一点要求,就是要有一条明晰的案件起止线索,亦即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各个环节要交代清楚。如果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或者叙述薄弱了,听(观)众就会“有意见”,就会觉得因为不精彩而感觉“不过瘾”。而《沈小官一鸟害七命》在结构上就很注意这一条明线的铺叙:沈小官祸起遛鸟,这是突然发生的事情,当事的两个人没有料到,读者也没有料到。正是这个意料之外的开头,就引起了读者的兴趣——死者不能冤死,恶人不能逍遥,——谁来惩恶雪冤?如何惩恶雪冤?能否惩恶雪冤?读者就这样带着悬念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所以接下来,那只画眉鸟就成为牵引读者心绪的一件活道具,一直将读者引到冤案昭白。另一条明线的设置,更是作者的匠心:围绕沈小官头颅的失而复得、真假交错,不只是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引出了相关人物的先后上场,同时也使得读者通过“失头颅(真)——得头颅(假)——得凶手(假)——遇凶手(真)”这一条线索,不仅领略说书人的睿智,同时也以知情者的身份“旁观”府衙理案。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两条线索虽然是结构上的明线,但不时出现相交的情形。作者安排画眉鸟开始在柳树林中亲见沈小官遇害,又在李吉被屈打成招的大理寺审案现场,就是借此把两条明线于此二处绞而为一,成为情节发展过程中的“紧箍”之处。这只小画眉,遂作为一件小道具,“贯穿始终,使整个故事既结构完整,又波澜迭起。”[3]

为了使全篇故事引人入胜,作者在构思和安排情节时,又根据时空的变换,安排了一条情节隐线。这条隐线的主要特征, 就是把情节分割成若干“块面”,一节一节地加以叙述。点检全篇,这些紧要的“块面”有十一处:

上表所列十一个大的块面,就是十一处精彩的情节。如果我们把前述的两条隐线作为主干,全篇中的所有细节作为叶子,则这十一个情节就是叶子中最为茂密的十一个叶球,参差着围裹在主干的周围。而每一个叶球又都各有自身的精要之处,其中又以第一个块面中沈小官疝气发作、第六个块面中沈父闯入御用禽鸟房、第八个块面中暗寻真凶的贺朱二人路遇真凶张公为最紧要关钮。如果说,十一个重要情节使得案情即故事一次次进入山重水复的曲径,那么,三处紧要关钮又让扑朔迷离的案情渐次进入柳暗花明的境界。

其实,如果我们站在明清话本小说的角度,对话本小说叙事线索的曲折性作一个全景似的俯瞰,我们就会发现,这时期的话本小说,虽然还只是篇章不长的独立的单个本子,其中也已经运用了当时长篇小说所使用的某些制造或增强叙述的曲折性的手法,或者可以说,比长篇小说出现更早的话本小说,在曲折性方面已经为后来出现的长篇小说准备了成熟的创作手法[4]。这种手法,就是创作者有意在叙述过程中,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分割成几个相对独立的段落或篇幅来交替叙述,使全篇结构呈现出一种间歇式的曲折,以制造出“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沈小官一鸟害七命》,就具备这样的跌宕风格。其中的三层跌宕最见安排的巧妙:endprint

第一层跌宕:沈小官遛鸟被张公杀死;张公急于将劫夺到手的画眉鸟脱手卖出;遂在旅次与李吉成交。此一段故事,完成了后面情节发展的几个重要铺垫,一是张公就此从台前隐到台后,二是李吉不知不觉地与命案扯上干系,三是画眉自此成为情节的牵引线索。(作者叙述至此,将笔墨从沈小官、张公和画眉身上移开,转而去详述沈小官尸体如何被发现、为寻回死者的头颅,沈父与府衙如何重金悬赏、黄老狗与他的两个儿子如何为得到赏金而不惜自戕的诸多情节了。)

第二层跌宕:沈父解缎匹进京,偶遇沈小官被夺的画眉。由此引出李吉的被逼杀、画眉被大理寺判还沈家、沈父沈母心存慰藉的情节。至此,李吉又走到前台且成为刀下冤鬼,又埋下了一个伏笔;画眉亦物归原主,基本完成了穿针引线的任务。

第三层跌宕:李吉的两位生意上的朋友发誓要找到真凶,为其申冤。于是一波才平,一波又起。张公最终露出了马脚。随着第一层跌宕中的伏笔被渐次抖开,那些过渡性的情节中遗留下来的“问题”,也在篇末被快刀斩乱麻似的,痛痛快快做了了结。

“文忌平衍。”[5]小说作为“纯粹”的故事体裁,由于是以情节取胜,故而在复杂曲折上比其他的文体更为讲究“忌平”。冯梦龙在编辑整理加工话本小说时,“从本事(指故事原版——引者注)中去体察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和他们在物定环境中的感情,研究每一个故事在发生中应有的过程,然后下笔”,同时,马梦龙还“具有善于把一则简短的本事铺张描绘成成千上万字的短篇小说的能力。”[6]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仍然能够欣赏得到的《沈小官一鸟害七命》,以及其他许多精妙的话本小说。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138-145.

[2]王枝忠.古典小说考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151-169.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2.

[4]孙维强主编.多维视野中的百部经典·中国古代文学卷[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382-383.

[5]袁枚.随园诗话卷六[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060.

[6]周楞伽. 冯梦龙与古今小说. 北京:文史知识[J]. 2009(1):44.endprint

猜你喜欢
结构
Feuerbach定理中的伪圆结构及一般性推广
Feuerbach定理中的伪圆结构及一般性推广
2017年1~11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商品结构统计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发现“结构一样”,积累“基本图形”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挖掘对称结构,简化解题过程
盘点八大奇葩的心形结构
半包围结构
观察题目结构构造函数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