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 贾燕
【摘 要】文章首先就当前存在于我国教育国际化环境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而后进一步针对河北省的发展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河北 教育 国际化
随着当前文化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教育也呈现出很强的全球化特征。然而当前社会范围中的中外合作办学形式,却隐藏有诸多问题,屡遭质疑,针对这种状况,必须对合作办学的本质加深认识,明确方向,确保其成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积极力量。
一、当前存在于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分析
当前存在于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国际化”形式,主要采用了正规校园中加设“国际班”的方法予以展开,此种展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学生以及家长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对于深化教育国际化也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从当前的实际开展形式角度看,总体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对于国际班开展的效果评价,首先必须参考当前教育环境中关系到国际班的诸多利益主体,以其需求展开分析才能发现问题所在。从办学角度看,国际班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为办学主体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来源,虽然聘请外教等诸多方面费用高昂,但是办国际班所产生的经济利益仍然不容忽视,并且也应当注意到这个过程中,我国并未对外籍教师等工作人员的资质做出更为具体的要求,这为国际班的利润打开了一个缺口。但更为重要的方面在于,办学主体可以依靠国际班来实现提升其自身形象等的多方面利益。与此同时,对于学生和家长方面而言,国际班高昂的学费直接带给家长一种更好教学质量的假象,并且国内高考竞争激烈,很多家长也希望能够让学生避开过于激烈的竞争,因此转而将目光投向了以申请制度作为主要录用方式的国外高校。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我国高中阶段的教育国际化也呈现出了诸多突出特征,这其中有两个方面成为当前亟待关注的重点,其一在于教育目标的偏离,其二在于课程结构严重的不均衡。
以我国的教育主旨看,教育存在的价值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但是当前办学机构以经济利益和升学率作为主要追求对象的办学态度,本身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这种情况直接导致高中阶段的国际班更加接近于“语言班”,即将英语作为主要的培养对象,以更好地赢得国外相关高校关注和认可作为教育质量的衡量准绳,这无疑已经成为了当前合作办学形式的硬伤。而对于第二个方面,由于过于关注语言等方面国际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受到有限学时的制约,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课程就常常会被削减课时,从而难以保证教学效果。
二、规范高中阶段教育国际化发展步伐
基于当前存在于高中阶段教育国际化的相关特征,可以明确当前的发展情况已然不容乐观。国际班已经广泛存在于我国的教育环境中,却并未得到良好的规范。就河北环境下的教育国际化状况看,远不及南方沿海地区以及我国一线城市更为成熟和普遍,但是仍然星罗棋布存在于高中教育环境之下。针对于此种状况,必须明确这种相对落后的教育国际化状态虽然是一种发展不够成熟和前卫的表现,但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可以从成为成熟的发展环境中汲取到足够的借鉴,保证自身发展方向。
总结而言,有如下几个主要的问题需要关注:
1.文化的融合奠定了教育融合的基础
首先明确当前文化和经济的融合,决定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但是这种发展方向并不是对于西方文化和教育形式的单方面肯定和追求,更多的应当是以一种文化融合作为基调的发展思路。因此教育的国际化,不应当是单纯的以英语学习和竞争国外院校的培训,而更多应当关注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教育走出国门的过程。必须注意到国外院校对于中国考生的录取,其衡量标准也不是中国学生的英语能力以及和国外学生的相似程度,而更看重具有一定中国特色思维方式和中国文化底蕴的学生。
2.学生素质培养的首要地位必须保证
目前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对我国教学大纲规定内容进行一定程度舍弃并且单纯加强国外语言和文化的教学方式绝不可取。河北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对落后,也因此并未得到此类问题的显著表现,但同样应当引起重视。我国的教育发展思路是服务于学生的,是服务于人的发展规律的,因此绝对不能有所舍弃。无论是对于国外相关文化的引入和英语教学地位的提升,都应当服务于学生素质建设这一总体目标,偏离了这一目标的教育国际化,都只能成为形式主义的国际化。
3.积极借鉴发达地区发展状况
河北地区的教育国际化发展相对落后,这种落后的状态一方面使得河北地区的教育国际化必须积极发展迎头赶上,另一个方面却从一个侧面使得河北地区的教育事业免去了前期摸索的过程,也同时避免了很多弯路。面对这种情况,应当积极汲取我国沿海地区和一线城市的发展经验,对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引以为戒,切实成为推动我省教育国际化的积极力量。
三、结论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颁布实施之后,各地高中阶段的中外合作办学热情更是空前高涨。而对于我省而言,只有面向自身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才能切实推进我省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漾滨.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