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良好环境

2014-07-19 13:24孙启顺刘健
教育界·上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构建环境创新

孙启顺 刘健

【摘 要】创新性学习(innovative learning)是指能够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系列问题的学习,其主要特点是综合,适用于开放的环境和系统以及宽广的范围。本文就如何构建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良好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阐述了有关认识和做法。

【关键词】 构建 创新 环境

创新性学习是指能够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系列问题的学习,其主要特点是综合,适用于开放的环境和系统以及宽广的范围。为了弘扬和扶植创新性学习,把每个人都具有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从多方面构建的良好环境, 使创新性学习有一个良好的支持系统,从而促进创造性人才的成长。

一、构建师生平等、自由交往的环境

师生之间平等、独立、自由的交往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不仅在于学习的进步,更意味着诸如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完善,是学生完整自我形成的必要条件。古希腊普鲁塔戈在三千年前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递并不是教师工作的全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是教师工作的重点。虽然教育者和受教育之间闻道有先后,并存在各种差异,但这并不影响两者之间同为平等主体的对话。对话并不排斥差异性,对话者之间必须有不同的声音才能对话,差异性恰恰是构成对话关系的必要条件。如果对话各方都是一种声音,就只是独白,不是对话更谈不上相互理解。因此,教育者必须重视受教育者,把他们看做真正的对话者,使交互主体之间形成探究真理的伙伴关系,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唯有如此,创新性学习才能有效实现。

二、构建动态而多样化的评价环境

在传统的学习中,由于视知识的重复和再生产为唯一目的,因而在评价中注重标准化测试。这种评价方式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成长,也消解了学习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创新性学习是一种建构独特意义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评价决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元的、动态的。它除了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判之外,更主要的是不断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促进学生深入地、更有效地探究下去。在评价对象上,要对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做出有效评估,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在创新性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能力、态度、信念等进行全面的考察,以便在整体层次上对学生做出综合的评价,既包括对知识、能力的测试,也包括对情感和伦理道德观念的评析。在评价方式上,重视正式评价,但更重视非正式评价。教育者的一个眼神、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语即可使学生得到激励或者忠告。教师的合作性参与使教师对学生在多个领域内的努力、进步和成就做出卷宗式的评价,展示学生生动的成长历史。同时,还应发动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创新性学习做出评价。可以采取绘制概念图、写实验报告或调查报告等方式进行自我评价,也可采取小组自评的方式进行团体评价。在评价标准上,要让学生明白,事先确定一定的评价规则和标准是必要的,但它们会随着创新性学习的进展而有所变化。而且,学习的建构性也使评价主体不得不考虑个体间的差异性,运用多层次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不同的学生,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

三、构建安全的心理环境

研究表明,适度焦虑、保持乐观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人的思维活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活动,只有保持乐观、轻松自如,个体思维才能活跃。一些创造性的灵感通常诞生于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就是典型的例证。构建安全的心理环境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不要引起学生自我概念的改变。例如教师或同学的羞辱、嘲笑、辱骂、蔑视或轻视等,会威胁到学生对自己的看法,会威胁到学生的自我,会严重地干扰学习。而当对自我的威胁降到最低时,学生就会用一种辨别的方式来知觉经验,学习就会取得进展,自我也得到增强。例如阅读能力很低的学生,当他要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时,心理就会感到恐慌,书本上文字符号就会比他坐在自己座位上阅读更难辨认。而当他处在一种有安全感的环境里,并相信对他的自我不构成威胁时,他就能以一种辨别的方式觉察书本上的文字符号、识别类似单词的不同要素、体验各部分的意义,并试图把他们组合起来,学习就会取得进展。

事实表明,不要因为学生成绩差而施加压力,鼓励学生自发参与学习活动、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给予一些适当的建议,这要比奉行“棒打出孝子”这条金科玉律有效得多。试想当学生在忐忑不安的心境下听课,没有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孤独感、压迫感及相互之间的不信任充斥课堂,莫说创造性的发挥,就连最简单的接受知识也成了问题。研究表明,教师的命令、要求和不赞成的行为会引起学生的敌意、冷漠、退缩、挑衅以至情绪分裂,而教师的支持、认可的态度,就会启发学生,使其重视问题、团结、减轻焦虑等。

创设一种愉快、和谐、安全而又充满感情的课堂心理气氛,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搏特金,[摩洛哥]马迪·埃尔曼杰拉,[罗马尼亚]米尔恰·马利察著,林均译. 回答未来的挑战——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施良方著. 学习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endprint

猜你喜欢
构建环境创新
环境清洁工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漫观环境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