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贵州乡村旅游在发展速度、规模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之一。但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因此如何强化有利影响,避免消极影响,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分析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影响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复合发展模式。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经济;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90.7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2-0405-02
收稿日期:2013-06-19
基金项目:贵州省社会科学项目(编号:12GZYB35);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编号:黔科合J字[2012]2294)。
作者简介:肖静(1981—),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中级旅游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E-mail:gy1310@163.com。我国乡村旅游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西部省份具有发展乡村旅游所具备的特色乡村风光及民俗风情,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当前西部省份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如成都地区乡村旅游尤其发达。20世纪80年代初,贵州省最早选择了西江苗寨、布依族石头寨、郎德等8个民族村寨率先对游客开放。2006年贵州省率先编制了我国第一部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贵州乡村旅游规划,坚持保护、开发并重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强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2009年贵州省乡村旅游收入逼近130×1010元,占全省旅游收入的比重连续2年突破16%[1]。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174 31×107人次[2],而同期贵州全省农业从业人数 1.165 32×107人,乡村旅游收入占到农业产值的33.79%[3]。乡村旅游作为一个关联性较强的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其发展必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村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劳动力状况、基础设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1乡村旅游概念及内涵
乡村旅游最早可以追溯到19 世纪中叶,起源于欧洲。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乡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正式诞生。而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乡村旅游则起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西班牙[4]。当前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相关乡村旅游的一系列研究不断深入,但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从乡村旅游的主客体讲,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区为主要场所,以乡村特有的生活、生产形态、乡村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活动。其中包括两个重要的特性,一是旅游活动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旅游活动以乡村特有的乡村风情、田园风光为物质资源。相关学者也从不同方面给出了乡村旅游的不同概念。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将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何景明认为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5]。王兵认为所谓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并认为乡村旅游也是保护原始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6]。以上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概括起来乡村旅游的含义主要有地域范围、客体内容、客源目标市场三方面。一、乡村旅游的各类资源及活动,即旅游资源、旅游活动都发生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二、在乡村旅游客体内容方面。即乡村自然景观、乡村生活、生产、乡村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建筑等都是乡村所特有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具有自身乡村特色及文化内涵。三、在乡村旅游客源目标市场方面。乡村旅游的客源目标市场,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显著有别于乡村地域环境的居民,一般也可以狭义理解为城市居民。此外,从乡村旅游的旅游资源、旅游形式来讲,乡村旅游也可归结为一种生态旅游方式。
2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2.1乡村旅游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乡村旅游关联性强,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可有效地带动乡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户为旅客提供农家餐、住农家屋等,农民可在为游客提供相关服务中获得经济收益,有效地促进农民增加收入。2008年末,贵州省开展乡村旅游的经营实体达6万户,直接从业人数30万人,带动200万农村劳动力就地转产和旅游就业[7]。乡村旅游主要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因此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发展尤其迅速。2009年贵阳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 810万人次,直接乡村旅游收入为1164亿元,综合乡村旅游收入为 237亿元,乡村旅游接待点达到1 530多家[8],乡村旅游对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2.2乡村旅游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改善村容村貌
乡村旅游的涵义就要求一个优美的乡村环境。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农户可以从中受益,提高自身的收入。因此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自然人,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势必为取得更好的收益,主动进行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也刺激了乡村的消费市场。当前贵州乡村的交通、通信、住宿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落后,在满足乡村游客需求及自身生活水平提高的双重要求下,农民势必对乡村基础设施进行相关完善,如卫生间改造、电脑、互联网普及等。乡村旅游的发展使乡村农户更加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村容村貌的建设,更加重视环境绿化美化、卫生等。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
2.3有利于乡村经济多元化及结构调整,缩小城乡差距
传统的乡村经济一般以种植业及畜牧养殖业为主体,非农业产业比重小。这种传统农村经济风险小,除自给自足外,仅有小部分农产品进入市场,农产品市场化水平低。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农业观光、民俗文化、时鲜农产品、农村手工艺品、特色食品等都成为乡村旅游的商品,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户收入。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乡村经济的结构,使旧有经济中价值较低生产要素(优美的乡村生态环境等)成为高附加值生产要素。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及经济结构调整,转移了农业部分剩余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经济的现代化。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乡村的流动。同时也使工业经济的成果通过旅游者的消费向乡村转移,提高乡村的经济水平。另一方面、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提供了良好的城乡交流和沟通渠道,使村民更加了解城市的相关信息,提高了村民的自主创业意识等,同时利于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农业,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形中缩小了城乡差距。
2.4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生态环境、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高收益,农户为更好地追求经济效益,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了旅游产品的过度商业化、庸俗化、产品雷同化等现象,这些现象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品牌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某些区域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只注重相关旅游资源的建设改造,对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关注不够,使产生的大量垃圾得不到有效处理,随意丢弃,对乡村环境造成了破坏。澎湖列岛的旅游环境负荷调查显示,人均废水排放量129.87 L/d,固体垃圾排放量0.61 kg/d[9]。乡村旅游产品的过度商品化中,出现了为获取短期经济效益而牺牲乡村社会与文化价值的现象。同时乡村旅游带来的城市文化也对乡村本土文化产生了影响,造成了对乡村旅游资源的破坏,甚至出现了乡村文化中蕴藏的风俗、信仰的淡化,出现了一些 “千村一面”、“洋村庄”等,对乡村原生态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3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复合发展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为农户带来了较大的收益。但乡村旅游一般具有明显的时限性(季节性),尤其是离城市较远的乡村更加明显。农业生产活动还是乡村农户最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乡村旅游经济自身的带动能力及收益有限,还不能完全取代农业生产活动,就要求乡村旅游要融入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因此走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降低乡村旅游投资阶段的投资风险。以亦农亦旅、农旅结合的复合性开发就成为一种可行性较强的发展模式[10]。根据乡村旅游依托的资源特色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3.1乡村旅游与特色果园复合模式
乡村旅游不仅是乡村观光旅游,更重要的是在乡村中获得亲近大自然,身心放松的要求。体验式活动,如自助采摘、劳作、收获是开发较为成熟的体验模式。另一方面,乡村经济中的特色种植、养殖等最适宜发展乡村体验式旅游。游客不仅可以在自我劳作中获得身心放松,且可以获得自己劳动成果(如时鲜农产品),感受收获的喜悦。依托种植园为游客提供赏花、踏青、野外餐饮烧烤、采摘等活动。并可在四季进行果园耕作等体验式旅游活动,满足城市居民做一天果农耕作的体验生活,不仅增加相关收益,也提高了自身农产品的知名度,有利于农产品销售。
3.2花卉苗圃生态园与乡村旅游复合模式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节庆日、探望病人、亲友等,鲜花作为礼物已成为社会生活一种较为普遍的需要。城市家庭装饰对室内环境的美化,已较少使用塑料花。自然生态的鲜花、盆景等需求不断加大。因此,以花卉盆景为特色的花卉苗圃生态园亦成为乡村旅游的热点。环境优美、观赏性强的花卉苗圃生态园是城市居民外出踏青、赏花理想的目的地。农户在单纯进行花卉苗圃种植销售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花卉苗圃生态园优质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
3.3特色养殖与乡村旅游复合模式
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贵州省2011年畜牧业产值达38195亿元,占同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 16546亿元)的3277%[11]。但在畜牧业中,农村特色养殖相对传统畜牧业发展缓慢。特色养殖不仅在养殖方式上有别于传统养殖业,在养殖种类上更具旅游吸引力。如岩溶冷水鱼、鹧鸪、竹鼠、金丝雀、七彩山鸡、锦鸡、珍珠鸡等品种,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特色养殖可以作为乡村旅游休闲观光资源发展休闲旅游,游客不仅可以在乡村旅游观赏特色品种的养殖,更在养殖观看过程中了解现代养殖流程及技术,增加对相关绿色农产品的认识及辨别。
3.4乡村旅游与农业和自然景观复合模式
贵州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要素,形成了多样化的乡村农业景观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农业景观差异大,农业景观资源丰富,这就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不同区域可根据自身的农业、自然景观、特色农产品等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目前,全省已创建5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24个国家级和100个省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11个、面积近1.0万 hm2,评定省级优质农产品41个,累计有28家企业的189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证书,7家企业的12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12]。黔东南黎平县的山丘梯田(水田)自然农耕景观;黔西南兴义万峰林、安顺的水田,油菜花观光;黔北湄潭永兴、凤冈的特色茶
园;黔南贵定音寨“金海雪山”,都是极具特色的农业自然景观。
参考文献:
[1]新华社. 贵州旅游扶贫开发纪实:诠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EB/OL].(2010-12-12)[2013-01-20]. http://www.gov.cn/jrzg/2010-12/12/content_1763917.htm.
[2]傅迎春. 2012年贵州省旅游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机遇、提速转型扎实推动全省旅游业创新发展”[EB/OL].(2012-02-16)[2013-01-20]. http://www.gztour.gov.cn/typenews.asp?id=6352.
[3]贵州省统计局. 贵州省统计年鉴:2012[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4]张洁. 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07.
[5]何景,李立. 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5):125-128.
[6]王兵. 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 旅游学刊,1999(2):38-42,79.
[7]殷红梅,徐燕. 贵州省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模式探讨[J]. 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0):197-200.
[8]徐燕,殷红梅. 贵阳市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对策[J]. 贵州农业科学,2010,38(11):241-244.
[9]马东跃.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7):204-208.
[10]尹振华. 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J]. 旅游学刊,2004,19(5):40-44.
[11]贵州省统计局. 贵州省统计年鉴2012[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12]王永平,周丕东,刘良灿. 生态脆弱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