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村“体育空心化”特征、成因与对策研究

2014-07-18 03:24孙锋常生羌霞
江苏农业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农村体育成因特征

孙锋 常生 羌霞

摘要:随着农村改革开发的深入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得到飞速发展,探究农村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便更好地提升农村人民群众体质,繁荣农村体育文化日渐成为学术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以江苏省海安县为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分别从特征、成因以及对策等角度对江苏省“农村体育空心化”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体育意识淡薄、体育传统项目流失、体育政策落实弱化、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失衡为江苏农村体育空心化的基本特征;(2)农村体育空心化形成可以理解成是城乡二元制度体系作用于农村“自然-社会-经济”系统产生的不良演化,这是由于农村发展的内核系统与发展外源系统共同发生而产生的;(3)规避农村体育空心化的对策为:以返乡农民工为契机,培养新的农村体育主体,以乡村节庆体育为载体,弘扬体育类非物质文化,以加大政府和体育部门管理力度为抓手,搞好体育政策落实,以拓展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为重点,创新多种供给运行发展方式。

关键词:江苏农村;农村体育;体育空心化;特征;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812.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2-0396-03

收稿日期:2013-09-15

基金项目:2011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资助项目(2011SJB890005);2010年江苏省南通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010CNT0011)

作者简介:孙锋(1978—),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E-mail:sunfengmaster@126.com

通信作者:常生,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体育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进程中,加快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则是首要任务,这对于提高农村居民体育消费能力[1-2],带动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3],增强农村居民体质,繁荣农村体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 70%,农村体育工作一直是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十二五”时期群众体育发展的目标是全面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强化公共体育服务。全民健身体系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体系”之一,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加快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体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和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4]。本文是以南通市海安县为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江苏省农村“体育空心化”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调控对策,为政府或体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1研究区域概况

海安县地处苏中平原,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东临黄海,与如东接壤,南和如皋毗邻,西通泰兴,并与泰州市姜堰区相交,北与东台市相连。2011年底全县总人口93.42万人,全县辖10个镇、3个开发区,共有207个行政村。境内主要农业资源有三麦、水稻、玉米、棉花、湖桑、油菜、花生、大豆、中药材、蚕茧、桑条、芦苇、鸡、禽蛋、淡水鱼虾,是全国粮食生产县之一。2011年,财政总收入72.4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8.5亿元,比2010年增长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 775 元,比2010年增长15.9%;农民人均纯收入11 216元,比2010年增长18.3%。

2“农村空心化”含义分析

农村中的年富力强、具有一定知识水平、有工作能力的群体流向城市工作,使得老、弱、病、幼者留守农村,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和知识结构上日渐失衡;此外,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等因素的限制,以及村庄规划建设的不尽可合理,导致村庄外延异常膨胀而村庄内部急剧荒芜的现象,这便形成了村庄空间形态上空心分布状况,这即为“农村空心化”的基本内涵,图1可形象地说明这一点。

“空心村”比较典型的形式是单核同心圆式。这种形式在村庄规模较大、相隔间距较远的地区比较容易发生。其表现形式是围绕村庄的中心向外围扩散,原村庄均匀地向周边扩展,造成新扩带包围空化带的环状结构[5]。

3农村“体育空心化”的基本特征

3.1农村群众体育意识淡薄

由图2可知,在海安县3个行政村的留守人群中16岁以下占13.4%,64岁以上为35.2%,也就是说重点农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占留守人口数量的一半,留守人口的结构呈两头大中间空的状态。由图3可知,36~64岁的农村劳动力中,女性的比例为67.8%,明显高于男性。在重点农区由于城乡的二元结构调整,大量农民工流入城市,使农村“户籍”常住人口流失,家庭成员暂时缺失,原有的家庭功能和体育生活单元受到冲击,体育需求弱化。据调查,农民对健身的认识认为“没病就是健康”的占79.6% 、“体力劳动就是体育锻炼”的占72.4%。农村人口以留守妇女、儿童、老人为主,由于他们自身的经济收入都比较低,投入到体育上的支出不多,再加上文化水平有限,体育意识淡薄,从而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

3.2体育传统项目日渐流失

海安花鼓、气功、武术、秧歌、风筝、舞龙舞狮等这些群众基础好的项目,在海安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这些体育类项目涉及到养生、健身、休闲、娱乐等方面,是人们在农村生产与劳作之余长期积累起来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当地开展的形式丰富多彩,而且内容博大精深。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们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原有的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正在改变,而土生土长的农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向城市化转变,许多农民流动到城市打工赚钱,留守农民在家维持生计的经济来源靠家庭的其他成员外出打工,而且这些留守人员的生活观念也城市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农村许多原有的具有民间传统和当地特色传统的体育项目(如民间武术、海安花鼓、舞龙舞狮)等由于没有人继承,正在不断地消亡和失传。

3.3政府各项体育政策落实弱化

2006 年在全国范围正式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2009 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全民健身条例》并首次设立“全民健身日”;2011 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又强调逐步完善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研究发现,海安县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村总体已建成的比例为38.2%,建设未完成和尚未启动的工程占到总数的61.8%。依照《全民健身条例》,地方政府应当为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提供经费预算,而有些村近年来的体育经费都是零增长。经调查发现,有645% 的行政村近2年没有组织过本村的体育比赛或健身活动,其他许多农村地区开展的体育活动偏少、内容不够丰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篮球场地变成了农民的晒谷场,有些室外设施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已经锈迹斑斑,有的已被不法分子偷盗破坏,没有进行有效的更新和维护。

3.4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失衡

实地调查显示,海安县平均每个行政村具有规模的健身场所0.3 个、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场所1.38个、公益性健身场所1.32 个、公园和广场0.24 个,平均每2 438.05人只拥有1个健身活动场所,人均健身活动场地约0.26 m2,这与我国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 103 m2 的现状存在较大差距。海安县现有人口约93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人数达总人口的28%,全县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为176人,其中国家级1人、一级3人、二级44人、三级128人,一级和国家级人数比例明显不足,三级和二级的比例相对适中,但是与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配置标准指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从表1中可以看出,当前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失衡主要表现在场馆设施、信息资源配置及更新、投资资源配置、人力资源配置上,农民体育健身活动需求与薄弱的体育公共服务基础设施[6-7]及紧缺的体育公共资源之间的矛盾,是当前重点农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基本矛盾。

4江苏农村“体育空心化”形成的原因

深入分析农村“体育空心化”形成的原因是合理提出调控对策的前提。农村“体育空心化”是由于乡村系统的一种不良演化过程,这是由于农村发展的内核系统与发展外源系统共同发生而产生的(图4),由于城乡二元制度体系作用于农村“自然-社会-经济”系统,产生了不良的演化。具体原因是:(1)农村的地理区位因素的制约。海安地处南通市的西北部,相对其他县市经济发展基础差,产业开发滞后,不管是来自政府还是来自农村集资都比较少,不能够满足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需求,从而导致内发的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基础体育设施、健身指导咨询等)供给严重不足。(2)由于农区历史经济发展基础相对比较差,资本积累少,农村的“体育精英”通过外出务工得以获得更多的现金收入,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妇女缺乏归属感。农区虽然有丰富的传统地域文化,但由于观念落后,缺乏对外界文化的汲取。这些无形之中加剧了农村体育空心化。因此,地理区位、区域政策和历史基础、社会文化成为“农村体育空心化”的两只推手。然而,体育意识淡薄、传统体育项目流失、体育政策弱化、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失衡是农区体育空心化的基本表征,这都是来自于系统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与此同时,这4个维度的农村体育空心化之间还存在着显著的非线性交互作用,所以在调控农区体育空心化时应从内外部给予充分的考量。

5规避“农村体育空心化”的对策

5.1以返乡农民工为契机,培养新的农村体育主体

一方面,重视返乡农民工这一群体,他们具有在城市生活的经历,他们可以把城市的相对先进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知识带回农村。政府要抓住时机开展以返乡农民工为主的农村体育活动、体育知识交流比赛等活动,使他们所掌握的先进的健身知识、方法得到更有效的传播和利用。另一方面,应以村为单位,在未外出打工的青壮年、老人和妇女儿童中选择德高望重和有培养前途的人员作为体育骨干,将体育知识、组织方式以及农村体育的意义和理念传授给他们,使他们具备农村体育管理的主人翁精神,组织好留守群众的体育活动。

5.2以乡村节庆体育为载体,弘扬体育类非物质文化

我国乡村节庆日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以及“ 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等现代节日,在以上节日期间举办适当的体育活动均可以称为乡村节庆的体育活动[6]。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抓好节庆体育活动,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为主,如元宵舞龙灯、端午赛龙舟和舞狮拜年等体育活动,每年形成几次体育热潮,让年轻一代在心理上、文化上、精神上达到认同、接受传统体育文化,从而客观上达到传递弘扬体育类非物质文化的作用。 开展乡村节庆体育活动让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不再边缘化,能被现代社会所用,那么它们就不可能成为“活化石”。

5.3以加大政府和体育部门管理力度为抓手,搞好体育政策落实

人类的体育发展有5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生存技能训练,第二阶段是教育推动体育发展,第三阶段是政府推动体育发展,第四阶段是市场推动体育发展,第五个阶段是人本阶段。总体上说,目前我国体育基本处于第三阶段段[8]。这主要因为,农村的农民参与健身活动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还比较欠缺,要在农区广泛建立体育政府管理机构,明确体育工作职责,加强对体育政策的落实。在此期间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要定期对农区体育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以确保真正做到农区体育组织化、社会化。另外,农区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的维护与日常管理责任分工要明确,必须安排专职人员进行看管、保养与维修,对发现的农区体育场地被占用、损坏的行为进行制止。

5.4强化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创新多种供给运行发展方式

在体育公共服务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是服务的主体,但不是唯一的主体,可以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和第三部门参与的多元参与机制,将一些公益性、服务性的体育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给民间组织,由公民、社会以及私有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搞好农区体育公共服务。还需要落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规划,在增加数量的同时也要提高质量,进一步完善农区社会化服务网络,收集农民关于公共体育服务的意见,让农民及时了解公共体育服务信息、体育政策和法规,逐步满足农区群众多元的服务需求,建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农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陈忠英. 农村体育消费市场的开发策略[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7):412-414.

[2]肖韩玉. 安徽省农村体育旅游发展策略探析[J]. 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133-135.

[3]杨丹亚,张玉兰. 农村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研究——以商洛市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0):14808-14810.

[4]吴凯,卢布,袁璋. 我国重点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的要求及其战略建议[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4):270-273.

[5]李丽. 新农村建设中“空心村”规划整治对策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6]王进,卓杰先,李志清,等. 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J]. 体育学刊,2007,14(7):36-38.

[7]胡勇.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体育场地设施的优化设置[J].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1):4528-4531.

[8]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写组. 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G]. 北京: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2003.

猜你喜欢
农村体育成因特征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农民体育场地需求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浅谈农村体育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问题研究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