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秀勤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将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做到让兴趣导航,赢在课堂呢?
一、激活文本画面,唤起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激活文本,让枯燥的文字变成鲜活的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体验,唤起学习兴趣。如,学习《彩色的非洲》一文,揭题后,我播放非洲风光视频,让学生欣赏后交流感受。学生脱口而出:非洲真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把学生带入情境,走进文本,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就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达作者对非洲真切感受的句子,学习效果立竿见影。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我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当年圆明园辉煌的景观,真切地感受到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无比热爱与自豪。再播放圆明园被毁后的断壁残垣,就形成鲜明的对比,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这一主题就水到渠成。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情境,优化结构,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挥朗读魅力,增强学习兴趣
朗读是学习语言的根本方法,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如何指导学生感悟朗读方法,有情有趣地读好课文呢?
1.情是朗读的“导火线”
课堂上,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品味中体验情感,教师适时地推波助澜,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爆发激情,用自己的声音和情感来表达课文的音韵美和意蕴美。如,我在教学《草原》一课就是通过品读,让学生找美、想象美,继而引导学生认识静态美和动态美,展开联想,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草原美景。紧接着,我这样推波助澜:作者或许只在电影里见过草原,或许只在书中读过草原,或许只在别人的只言片语中听过草原,这次作者来了,终于见到了向往已久的美丽大草原,心情该是多少的激动啊!逐步引导,把学生带入了初见大草原的美丽意境中,促使学生“情动而辞发”,迫不及待地进行朗读,在品味中体验情感,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热情。
2.趣是朗读的“催化剂”
指导学生朗读就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乐在其中,美在其中。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感情,读出见解。老师的朗读不容小觑,对学生是一种直接的示范。如,《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我先配乐朗读,把握音乐节拍的强弱、力度。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引发了兴趣,再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有些课文,如《晏子使楚》《半截蜡烛》,角色个性鲜明,通过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达到理解内容的目的。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进行朗读比赛,或“生生朗读比赛”,或“师生朗读比赛”,教师在中间“煽风点火”,学生尽情地表现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学生沉浸在朗读的美妙境界中,教师积极鼓励,让朗读变得有情有趣,成为语文课堂最美的音符。
三、巧妙设疑促思,激发学习兴趣
疑问,是思维的源泉。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挖掘教材中相关内容,巧妙设计疑问,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主动获知。
1.抓住关键处进行设疑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关键处,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激起其思维的波澜,点燃其兴趣的火花。教学《唯一的听众》一课,我在揭题后,出示课文开头、结尾两组话:(1)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在他们听来,我拉小乐曲就像在锯床腿。(2)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千上百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在学生朗读后,我精心设计一个统揽全文的问题:是什么原因让作者由一个“锯床腿”的音乐“白痴”成长为能上台面对成千上百观众演奏的小提琴手呢?前后对比,学生兴趣顿生,跃跃欲试,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从而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教学效果。
2.矛盾处设疑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当中:“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我利用教材看似与生活实际矛盾之处,巧设问题:“一根火柴有那么温暖、那么明亮吗?为什么小女孩有这样的感觉?”我利用学生想“弄个明白”的心理,激发学生的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读书、讨论、理解:小女孩太冷了,才会产生这样的幻觉。
3.抓住学生理解含糊点进行提问
《爬山虎的脚》“爬山虎脚是细丝还是圆片?”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兴趣顿生,同学们众说纷纭,畅所欲言,激活了思维。
四、组织争论辨析,提升学习兴趣
抓住小学生争强好胜,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带思辨性的话题。在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人人参与,精彩纷呈。如,教学《落花生》时,课中组织学生讨论“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你想做落花生这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为什么?”以辩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话越说越清,理越辩越明,学生在唇枪舌剑的辩论中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的深刻内涵,获得人生启示。又如,教学《狼与鹿》时,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地抛出话题:“狼与鹿到底是敌人还是朋友?”学生争得不可开交,让学生找出有力证据说服对方,老师适时地介入,进行点拨升华,就会对狼和鹿的关系认识得更清楚、更深刻。可见,适时组织辩论,能提升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五、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学习兴趣。以《詹天佑》为例,课前组织学生搜集资料,让他们在课堂上交流展示。学生的“作品”或通过投影仪展示,或通过自己朗读介绍,点燃学生阅读的热情。课中,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开凿隧道示意图,请学生充当解说员进行解说。模拟火车爬坡演一演,明白“人”字形线路的设计是创举,感受詹天佑的杰出才华。用成语夸夸詹天佑,让学生进行抢答。在此基础上写一写詹天佑的颁奖词。整节课巧妙安排,灵活选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一句话,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兴趣导航,才能赢在课堂。
(作者单位 福建省龙海市港尾中心小学)
·编辑 张 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