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郑赛赛
摘 要: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很多人认为扩大词汇量,掌握语法和句法,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是最重要的,往往忽视了母语的重要性。作者结合实例论述了提高汉语水平的重要性,特别是加深对古代汉语经典著作的了解对提高英语综合素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 汉语经典 英文素养 重要性
一、引言
国内英语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英文修养欠缺且汉语水平低下,这从平时翻译的文章中就可见一斑。很多学生翻译出来的根本不是地道的汉语,句意不通,晦涩难懂,成了欧化式汉语,虽然是用汉语表达的,但套用的却是欧洲语言的句式和表达方法。欧化式汉语除了缺乏传统中文的特色外,还可能因为用词繁琐生硬,导致阅读及理解上的障碍,这一现象在翻译自英文的作品中尤其常见。译者若采取逐字直译的策略,而忽略中文固有的语法或用词习惯,便容易写出欧化式汉语。举何其芳《雨前》中的一段作例:“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的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地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1]这段译文用了16个“的”,读起来很拗口。其中,“白色的鸭”、“徐徐地划行”、“深深的水”本可以译成“白鸭”、“徐徐划行”、“深水”。除了“西而不化”的原因外,英汉字典的编译者把形容词都用“的”表示,也造成了这种现象。例如“beautiful”的辞典解释总是“美丽的、美观的、美好的”。通过这些例子,不得不感叹道:汉语修养欠缺确实是英语学习者的悲哀。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习得汉语经典对提升英文素养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认识到:如果一个人的汉语不好,一般来说,他的英语也很难到达一个较高的境界。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汉语水平是他英语水平的上限。
很多学生在做英翻汉练习的时候,往往抓耳挠腮,词穷至极,常常为一个贴切的表达思考半天。例如有的学生把“complete strangers”直接翻译成“完全的陌生人”(应翻译为“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把“dream full of color and beauty”翻译为“充满色彩的美丽的梦”(应翻译为“梦境色彩缤纷、绚丽无比”),“something felt wonderfully different,yet familiar”翻译为“感觉特别不同,但又很熟悉”(应翻译为“那感觉奇特无比、妙不可言,而又似曾相识”)。以上译文都不符合汉语习惯表达,中国读者读起来不是很通顺。如果译者汉语造诣不高,就有可能在做英汉翻译时为一个地道的汉语表达而考虑良久,这就间接地造成译文质量不高,翻译速度缓慢。
一些学生在做汉翻英的作业时,由于没有充分理解原文的意思,出现了误译的情况。譬如“打铁还需自身硬”被翻译为“To be turned into iron,the metal itself must be strong.”,译文中,原句想要传达的意思被曲解了。“打铁还需自身硬”来源于“绣花先得手绵巧,打铁还须自身硬”,意思是说绣花要绣得好,先要练就一双灵巧的手,打铁要打得好,得要练就强壮的身体,没有强壮的身板扛大锤都费力,拿什么去打铁呢?这里,英语译文中把“自身”理解为“metal”金属本身纯属误译。有学生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译为“of the thirty-six stratagems,the best is to quit”。如果了解“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的历史文化背景,就知道这里的“走为上策”其实是计策的名字,为三十六计的最后一计,意为在不占优势的时候,“走”是上策,并不是指“走”是三十六计里最高明的一计。因此,上面的英译曲解了汉语原文的意思,实属误译。另外,不少译者在翻译“九代之文,富矣盛矣;其辞令华采,可略而详也。虞夏文章,则有皋陶六德,夔序八音,益则有赞,五子作歌,辞义温雅,万代之仪表也”。[2]或“欧阳文忠尝爱林逋“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钩辀,鹧鸪声也,李群玉诗云:“方穿诘曲崎岖路,又听钩辀格磔声。”郭索,蟹行貌也,扬雄《太玄》曰:“蟹之郭索,用心躁也。”[3]等文言文时望而却步。究其原因,都归结于译者汉语修养不高,特别是汉语经典著作理解能力欠缺。所以,如果想要学好英语、做好汉英互译,首先应该精通母语。在历史悠久、绚烂璀璨的中华文化中,中国古代经典的诗词是最值得学习的。因为母语经典不仅能给人们带来美感和享受,更能带来思想和精神上的升华。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双壁,唐宋的诗词雅韵,明清的散文小说,让我们的精神更加充实。“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概;“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壮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禅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都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灵魂的深处。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从《诗经》中,我们知道了众口传承的君子形象是温润如玉、坚硬如玉的,那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和雍容的气度。“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从李清照的深情歌颂中,我们明白了中国人欣赏的是怎样豪爽大气的英雄:人生在世,就应该慷慨激昂,轰轰烈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特别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更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辱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陆游的《游山西村》中,我们学到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丧气,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生出许多希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直示腐朽没落的旧事物,旧制度终究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新生事物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充满生机和活力;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赞美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历史潮流不可阻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从卢梅坡的《雪梅》中,我们了解到人和事物一样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此,要虚心学习,取长补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指出: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的《水调歌头》让我们认识到自古及今,人间天上都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中有无法克服的遗憾,希望各自珍重。
学习中国古代诗词不但能够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够提高我们的语言鉴赏能力及综合素质,这对我们以后的语言学习及翻译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哲学中说存在必有其合理性。我们的诗词经典能够传承至今,历经五千年而不衰亡,必然有它的优秀之所在。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巴比伦文化早已在风沙的肆虐下成了废墟;灿烂的玛雅文化也已被历史所尘封;古埃及文化在尼罗河河水的泛滥和英国的殖民统治中失去了颜色。而唯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越发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因此,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先祖留给我们的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认真习得母语经典的博大精深之处,通过学习汉语诗词提高英语的水平,在比较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中文和英文。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语言不过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从这一点来说,无论是汉语还是外语,都只是表达思想的方式,只不过是不同的符号系统罢了。当一个人的外语水平到达一定程度之后,最重要的不是他如何表达,而是他要表达什么,如果汉语水平低下,将直接导致英语中“无话可说”,这充分表明了汉语的修养对于外语学习的重要性。
三、结语
纵观国内英语界的前辈,从翻译名家杨宪益、钱钟书,到活跃于教学前沿的学界泰斗季羡林、许渊冲,哪一个不是中西合璧、学贯古今。他们成功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如何处理好中英文的关系。早在八十年代,语言大师许国璋就曾多次强调学习母语的重要性。他说:“大学外文系和中文系要打通,学外语的人一定要学好汉语。”“中国人治语言之学,终究要回到自己的语言文化中来。”汉语经典的学习和英语水平就像是人的两条腿一样,只有一条腿迈出去了,另外一条腿才能迈得更远。因此,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始终贯彻一个原则,那就是“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
参考文献:
[1]何其芳.画梦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沈括.梦溪笔谈[M].北京:中华书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