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绍刚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人文精神、情感理念恰到好处地融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中逐一牢固掌握知识,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美好。要想实现这一美好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
1.教师要活用教材。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材只是教师授课的依据,想要教好课,使学生受益匪浅,还得教师善于运用教材。”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对课堂有很强的驾驭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下对教材进行充分的整理、选取、补充和设计,从而让思想政治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教师在活用教材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1要使教材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政治教材内容比较死板、单一,课本上都是理论性知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教师需要充分依据教材、整理教材,使那些原本生硬、死板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眼球。
1.2要使教材平易近人,容易理解。思想政治传授的内容大多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存在难度。但是当教师对教材进行整理后,用比较生活化的语言或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例子做比较、打比喻,就会使知识更容易理解,这样平易近人的教学方式也会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产生好感。
教师依靠教材,将教材内容以学生更容易理解的形式传授给学生,通过合理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2.教师要重视学习目标设计。
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存在落差,即课标表述的弹性、原则性、选择性与课堂教学的具体性、操作性和确定性的矛盾。因此,教学设计中要把课程标准“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细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以此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及学业成绩的评价。比如: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现象;识记文化的含义;初步理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了解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理解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结合实例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理解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能够发现社会生活的文化价值;从各种文化现象中提炼文化的精神内核,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在一系列的观察、举例、比较和讨论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区别范畴的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学会赏析多样文化,初步体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认识到文化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文化自觉。
3.课堂教学形式应该追求“得意忘形”。
在各类公开课、比赛课中,很多教师采用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思维,以此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但更多时候,我们发现实际教学效果和主观期望并不一致,学生得到的可能更多的是头脑中的快乐体验。其实问题不在于课堂教学形式是“丰富多彩”还是“呆板单一”,而在于课堂教学采用的形式能真正给学生带来什么。因此,课堂教学形式应该追求“得意忘形”。
课堂教学中的“形”可理解为教师组织、利用教学资源所采取的各种教学形式,如讲授教学、网页教学、模拟教学等。“意”可理解为学生以课堂教学形式为平台,得到对自己发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学生得到包括新课程倡导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必须是“意”而不是“形”,应该“形”为“意”所用,而非以“形”代“意”。其理想结果应该是“得意忘形”,绝不是“得形忘意”。
课堂教学要取得“得意忘形”的理想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依次登上“得象忘形”、“得言忘象”、“得意忘言”等几个台阶。如知识的传授,应依次经历如下三个台阶:首先,摆脱有关知识所承载的客观刺激物,取而代之的是这些刺激物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其次,用语言文字将知识表述出来,并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摆脱具体形象的束缚。最后,把用语言表述的知识和自己的亲身体验结合起来,真正融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变为自己的东西。
4.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结合,增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教学要以学科的科学逻辑顺序展开,初步构建模块知识结构,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奠定认知基础。同时要以生活为主线,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努力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评价生活事件,对待解决生活问题,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如对“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的讲解,可以在课堂上模拟选举现场,教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扮演人大代表的学生还要进行竞选演说,所有过程都按照正式的人大选举程序进行,这就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部分知识。
5.巧设提问,启迪思维。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如讲授“一国两制”时,如果很直接地问:什么是“一国两制”?这一政策的提出有哪些重大意义?这些问题尽管重要但过于直接、平淡、无味,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若能变换角度,投石问路地巧问则效果更好。比如,大家知道现在中国大陆实行的社会制度和香港、澳门及台湾实行的社会制度是否一样?有何不一样?这种制度的差异会影响我国的统一大业吗?为什么?你认为台湾的出路是什么?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在教师层层设问之下,学生会被一个个感兴趣的问题吸引住,并且积极查阅教材或联系实际进行分析说明。
这时只要教师稍微加以引导,需要解决或弄懂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6.教师要坚持正确的行为价值导向。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目标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在教学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有效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