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冬梅
数学被不少人误认为是一门枯燥的学科。由于数学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尽管师生付出了不少努力,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有的甚至把学习数学作为一种负担。因而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只要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就会体会到动脑筋思考数学问题和做数学习题的乐趣,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现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利用故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因此结合数学内容讲故事能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引起学习兴趣,还可以丰富学生获得美和娱乐的享受。于是,我在讲“商不变的性质”这一节时就以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提问。这个故事帮助学生展开丰富联想,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心理需求,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采用直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论认为:直观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总是建立在事物感知的基础上,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以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形象的感觉和知觉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教学要适应和促进这个过程,就要加強直观教学,加强直观教学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时,老师先引导学生复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拿出一个圆柱体,让学生指出圆住的各部分名称及侧面,然后要求学生自己观察老师的演示过程,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成一个长方形,由于演示直观,步骤清楚,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学生很快说出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公式。这时趁热打铁地说:“请你说一说推导过程,行吗?”学生争先恐后地说:“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因此借助直观教学,学生不仅有兴趣,还能从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一门逻辑性强且十分抽象的学科,而小学时期则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这就构成了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有些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难一下子搞清。这一矛盾制约着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我认为应结合实际生活来解决这一问题。
有一道数学应用题:工人李叔叔把一根木头锯成3段需15
分钟时间,用同样的速度把这根锯成4段要用多少时间?讲这道题是有些学生不假思索,立即答出结果是(15÷3)×4=20(分钟),对这一答案,我没有说对或不对,只是要求学生下课再仔细想一想,亲自做一做,再上数学课时,我接着讲这道题时,学生都已经知道了需要20分钟是不对的。为什么大多数学生都会犯同样的错误呢?这是由于他们解这道题时,未能联系生活实际,忽略了锯成3段只需用2锯这一常识。所以正确的答案是15÷(3-1)×(4-1)=22.5分钟,通过这道题的教学,使学生在做这一类问题时就不再感到困难了。学会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思维能力有了
提高。
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诱发求知欲望
常言道“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见双手操作能力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接受前人总结的知识时,也要充分利用感觉器官,直观形象地感知学习材料。然后感知表象,再逐步内化成自己的认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每学习新知识时,我都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如,学具、自制教具来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诱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总之,我认为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就会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生动活泼,学得积极主动,也有利于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吕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