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社会适应
——基于优势视角的实证研究

2014-07-18 11:53:12孙奎立
荆楚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同龄隔代优势

孙奎立,孙 岳

(1.泰山医学院 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6;2.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农村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社会适应
——基于优势视角的实证研究

孙奎立1,孙 岳2

(1.泰山医学院 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6;2.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隔代留守家庭儿童是需要更多关注的留守儿童群体。基于优势视角理论,文章对影响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社会适应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祖父母对儿童的关心与照顾、同龄群体是隔代留守儿童不可或缺的社会适应资源;朋友数量与朋友间的情感表达以及班级内同学对他们的非“标签化”相处对他们的社会适应起到了较大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隔代留守家庭儿童时应该对整个群体进行正面评价、老师对于隔代留守儿童不应过分关注、注意保持与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的“平等关系”。

优势视角;资源;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社会适应

一、引言

近十几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围绕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教育以及人格心理发展研究的成果非常多。留守儿童现象产生的宏观原因总体看来可以归结为两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不断转移与我国户籍制度所造成的“身份”藩篱。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市化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还将不断持续。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改革仍没有实质性进展,尤其城市对外来人口的接纳在公共福利相配套的层面来看还远远不够。因此,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家庭化”尚存在着诸多困难,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类人口现象在将来很长时间内仍会存在,与农村留守儿童有关的议题值得学术界长期高度关注。

留守儿童的问题来源于其家庭关系结构的变动: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缺席”以及监护人角色的变动会影响他们的个性心理发展以及社会化水平。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类型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也会有差异。遗憾的是,当前我国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一般没有将其所在的家庭类型进行区分,因而掩盖了不同类型留守儿童所面临问题的差异性,比如隔代留守家庭儿童作为留守儿童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就没有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所谓隔代留守家庭儿童,也称为隔代抚养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外出务工而产生的与祖代生活在一起、由祖代行使监护权的留守儿童。据推算,我国隔代抚养留守儿童至少在2 000万人以上[1]。

社会化理论认为,父母对儿童成长的意义至关重要,任何其他社会角色难以替代。相比一般留守儿童,隔代留守家庭儿童其父母均在日常生活中缺失。这种缺失对隔代留守儿童来说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会对他们的心理、生活等产生较大的影响,加上隔代留守家庭儿童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对生活的控制能力较弱,此种负性事件的消极影响容易被放大,以致产生各种适应问题[2]。本文拟通过社会工作中优势视角理论,对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进行分析。

二、优势视角理论与社会适应

传统社会工作往往利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模式与医学模式来分析案主的问题,并做出诊断与治疗,因此也多被称为“临床诊断”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社会工作往往聚焦于服务对象本身表现出的问题。随着社会工作实践的专业化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单独聚焦于服务对象的“临床模式”逐渐显现出在帮助服务对象上的力不从心,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案主只是其所在的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部分,任何一个人的越轨行为或是思想偏差都不能仅将其当作单个的问题来看待[3],而是社会生态系统中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此外,所谓问题,在建构主义看来,可能只是社会工作者以及社会环境对案主的“标签化”,这种标签经过强化而被案主以及周围的人所接受。优势视角理论就是对这种“问题模式”的反思与批评,优势视角理论认为应当以优势的视角看待服务对象及其问题,而这种优势既内在于个人,也外嵌于社会环境,社会工作者应该把服务对象及其环境中的资源和优势作为专业助人过程中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4]。

当前对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研究对象多局限于流浪儿童以及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且研究中过多提出这些儿童的社会适应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解决措施。对儿童社会适应影响因素的研究,一般认为,影响社会适应的因素主要包含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同龄群体因素以及其他社会环境因素。有学者根据这些因素对儿童社会适应的作用进一步将这些因素分为危险性因素(risk factor)和保护性因素(protective factor)两类[5-6],危险性因素来自于导致青少年产生社会适应不良以及偏差行为的社会生活事件[7]。当然,构成危险性因素的变量并不一定总是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构成威胁,也内涵着一定的保护性因素,比如有研究发现,流浪儿童虽然长期处于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环境排斥之下,但他们却有超乎平常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获得有利于维持自己生存的各种资源[4]。这与社会工作中优势视角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但保护性因素的划分更加侧重了作为分析方法的属性,而优势视角理论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工作的价值理念。当然关于儿童保护性因素的研究,也为分析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的优势资源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资料。

三、农村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社会适应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结合优势视角理论,对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的优势资源进行评估,优势资源主要包括儿童自身资源、家庭资源、同龄群体资源以及学校与社区资源,发现、挖掘、分析这些资源对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为指导社会工作对隔代留守儿童的介入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社会适应的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因素设计访谈提纲与调查问卷,根据访谈所取得的质性资料重新修改并确定正式问卷。

调查地点在山东省中部某县农村中小学,该县有重视儿童教育的传统,且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较为普遍。调查对象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隔代留守家庭儿童。在调查中,对10岁以下儿童的问卷由调查员代为填写。发放问卷总数为504份,可用问卷467份,其中男性为277份、女性为190份,回收率为92.66%。数据的统计分析通过SPSS20软件完成。

(三)变量选取

因变量考察隔代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状况,问题设置为“你感觉父母离开后你对生活适应吗”,这种主观测量法参照了当前社会学中主观“生活满意度”的测量,重点关注父母离开后儿童对社会生活状态变化的认知。

自变量则根据优势视角理论,针对儿童个体、家庭、同龄群体、学校以及社区对儿童所能提供的帮助分别设置,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自变量属性与变量描述

续表

四、农村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结果及讨论

本研究中数据分析运用了三个模型,按照从微观到中观以及儿童与社会空间的亲密程度,首先将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的个人特征以及个人资源、家庭资源纳入方程,然后加入同龄群体、学校资源,最后加入社区资源,对所有因素进行统一回归,回归结果见表2。

表2 农村隔代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影响因素的Logit回归分析

注:***,**,*分别表示在0.01、0.05和0.1的水平上显著

(一)个人资源对隔代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

被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中隔代留守儿童年龄与性别在各个模型中都不显著。根据发展心理学理论,年龄越大的儿童控制生活的能力越强,即年龄越大,社会适应性越强。但在结果中年龄因素的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结合方程中祖代支持的显著作用以及笔者在访谈中所得的资料,年龄较小的隔代留守家庭儿童更容易与祖代建立亲密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祖代替代了父母在儿童生活中的作用。

个人资源中儿童对事件意义的认知能力对他们的社会适应极为重要。在访谈中,针对父母离开这一生活事件,不同的儿童对意义的理解不同,比如:有的认为父母外出务工能改善家庭条件、给自己买更多的东西、为以后上学打下经济基础等等,但同时,也有儿童认为是“父母扔下了自己”“不管自己了”。这些虽然只是孩子对生活事件的主观判断,却包含了他们对父母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的理解,如果连父母都“不喜欢自己了”,会给他们留下较重的心理阴影,从而使得他们很难适应父母离开后的社会生活。个人资源中的压力应对、信心以及意志因素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这三个因素是优势视角理论中“抗逆力”的重要体现,由此可以看出,祖父母代替父母对儿童进行监护,对儿童来说,并没有构成“灾难性”的影响。

(二)家庭资源对隔代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

祖父母对儿童的关心与照顾是隔代留守儿童社会适应重要的优势资源。这是由于父母离开后,祖父母就成为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关系最为亲密的人,祖父母对儿童的关心与呵护,可以使他们对父母离开后的感情依靠得以转移。父母的支持在模型1中显著(在0.1水平),表明父母外出务工后,随着家庭经济收入增加儿童学习、生活条件使得改善,一定程度上也让儿童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但在加入同龄群体资源与学校资源因素后,父母支持因素对儿童社会适应影响的重要性下降,这可能是由于父母与儿童感情上沟通不够,而社会适应情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的心理调适,因此同龄群体作为日常接触较多的群体,对隔代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作用更大。家庭资源中的亲属网络因素虽然达到了显著水平,但发生比值较低(最高值仅为0.423)。

(三)同龄群体资源对隔代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

同伴关系是儿童除父母及亲属以外的一个重要社会关系。同伴交往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发展阶段中的基本需求[8]。数据分析结果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表2所示,同龄群体资源中的同伴数量与紧密程度因素都比较显著,尤其是紧密程度,在本研究中针对“紧密程度”设置的问题是“能否分享秘密”,即验证同龄群体在儿童情感中作为“表达性工具”的重要作用。同伴数量也很重要,访谈中发现,隔代留守家庭儿童与同类型儿童关系较为密切,经常交流父母离开与重逢的心理体验,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出现困难时进行较多的沟通。

在同龄群体资源中,同龄群体质量因素作用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儿童的社会适应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的自我调适,而不是必须具备所谓的“实用性”,相比情感上的需要,能否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儿童的社会适应的作用并不明显。

(四)学校资源对隔代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

在学校可以提供的资源中,班级支持是一个显著变量。事实上,班级支持因素也可以理解为是儿童的心理感受,但这种心理感受来自于班级同学对待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的态度,即同学会不会因为这一群体的特殊性而对他们进行“标签化”,一旦出现标签化的现象,会加重隔代留守儿童对自身不利成长环境的强化,从而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从优势视角理论来看,本研究获得的数据表明班级支持是隔代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重要优势之一。

学校资源中老师支持和学校支持都不显著,这是由于每个班级内人数较多,老师很难在教学与生活中对隔代留守儿童给予额外的关照,而学校基本没有以隔代留守儿童为专门对象的教学制度,访谈中发现,虽然大多数学校都配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但心理咨询的工作并没有开展起来。

(五)社区资源对隔代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

社区资源因素对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不显著,原因在于:所调查的隔代留守儿童都是学龄期儿童,与邻居打交道的机会较少,而农村社区由于工作人手不够,且在财政上缺乏足够的支持,难以对此类儿童进行专门的帮扶。

五、结论

由获得的数据和访谈结果进行以上分析,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对于隔代留守儿童来说,个体的增权能力较弱,依靠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独自完成对环境的适应以及对生活的控制。但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可以发掘并利用的来自于他们自身以及其他社会环境中的优势资源:通过加强儿童对生活事件意义的认知来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祖父母对儿童的关心与照顾是他们能够适应父母离开后生活的重要因素,而父母本身在注重给孩子提供更好经济条件的同时,更应该加强与他们的情感交流;同龄群体是隔代留守儿童不可或缺的社会适应资源,朋友数量与朋友间的情感表达对他们的社会适应起到了较大的作用;而班级内同学对他们的非“标签化”对待,使得他们能够较好地融入到集体内。当然,除了这些资源外,其他的个人、家庭与社会资源虽然在数据结果中的作用不太明显,但如果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些资源,也就给优势社会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隔代留守儿童中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选择优势视角理论分析农村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社会适应问题其意义在于发现或辨识农村隔代留守家庭的优势,为社会工作干预提供依据[9]。那么,在对隔代留守儿童进行社会工作介入时,社会工作者以及其他外部系统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要对隔代留守儿童“悬置怀疑”,即不能因为儿童某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良特种对其进行“标签化”,比如:隔代留守儿童在班内不好管理、成绩较差,即使有表现特别优异的同学,也被老师称为个别现象而不能对整个群体进行整体上的正面评价。(2)另一种应该注意的现象“认为隔代留守儿童的父母都不在家,应该给他们以过分关注”,这是一种“怀疑倾向”,会使儿童强化自己不利处境的个人意识,尤其学校老师对于隔代留守儿童过分关注往往是在学校发生的,容易引起同龄群体相对较为强烈的反应,不仅加强了留守儿童的外部标签化,也使得儿童本身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不良认识。(3)社会工作介入时要注意保持与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的“平等关系”,这也是优势视角社会工作理论的一个基础前提。在平等关系下,耐心倾听隔代留守儿童对生活故事的叙述,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并且在工作持续期间,始终保持对儿童优势的强调,以激发他们对生活的自信心与控制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水平。

[1] 孙奎立,吴珊珊,程诗楠.农村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社会生态系统特征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4,(5):107-111.

[2] 李文道,钮丽丽,邹泓.中学生压力生活事件、人格特点对压力应对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8-13.

[3] 梁莹.优势视角与系统理论:社会工作的两种视角[J].学海,2013,(4):70-78.

[4] 冯元.优势视角下流浪儿童救助模式创新与转型[J].宁夏社会科学,2012,(11):59-65.

[5] Cluver L,Orkin M.Cumulative risk and AIDS-orphan hood: Interactions of stigma,bullying and poverty on child mental health in South Africa[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9,69(8):1137-1286.

[6] Sylvestrea A.,Mérette C.Language delay in severely neglected children: A cumulative or specific effect of risk factors?[J].Child Abuse & Neglect,2010,34(6):414-441.

[7] Farrington D P.Explaining and preventing crime:The globalization of knowledge,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riminology 1999 Presidential Address[J].Criminology,2000,38(1):1-24.

[8] 韩晓燕,朱晨海.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9] 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胡璇]

2014-09-01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青年项目(11YJC840045);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J10WC04)

孙奎立(1972-),男,山东宁阳人,泰山医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学、社会工作; 孙岳(1990-),男,江苏连云港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C913.5

A

1672-0758(2014)05-0031-05

猜你喜欢
同龄隔代优势
矮的优势
趣味(语文)(2020年3期)2020-07-27 01:42:46
“隔代亲”与文化传承
戏曲研究(2019年1期)2019-08-27 02:21:10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Let's play!一起玩吧!
幼儿画刊(2018年1期)2018-01-04 01:52:56
画与话
你把孩子的教育失败归咎于“隔代教育”,爷爷奶奶不背这个锅!
妈妈宝宝(2017年3期)2017-02-21 01:22:20
高个子不可怕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中国火炬(2014年11期)2014-07-25 10:31:58
隔代教育为何总“两头不讨好”
对我国男女不同龄退休政策的社会性别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