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彩霞 祝真旭 陈淑琴 谭洪卫
(1.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北京 00029;2.同济大学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上海 200092)
大学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单位。大学校园拥有大量的建筑设施、生活设施和科研设施,是社会能耗的大户。校园也是育人和科技发展的重镇,肩负着为社会输送人才,引领可持续社会发展的重任。如何建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大学校园,同时又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做法融入大学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对未来大学、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1,2]。
9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高校开始了绿色校园建设的大胆尝试。绿色校园建设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大学办学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并融入大学办学的各个环节,修正和完善大学发展规划、教育教学规划、科研规划、校园建设和管理规划,以及配套政策机制[3]。当前,中国高校的绿色校园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瓶颈与障碍。为此,本文选取了10 所典型高校,从绿色校园组织制度建设、绿色教育、绿色科研、校园能源资源节约、绿色文化、经费来源六个方面对其绿色校园建设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全面了解了当前我国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的进展程度和所存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下一步的发展建议。
本次调研选取了全国各大气候区划下的10 所学校进行了详细调查,其中6 所为“节约型校园”建设示范高校,4 所为普通高校,具体信息如表1。通过对学校后勤处、基建处、资产处等行政职能部门的走访调研,全面了解各学校绿色校园的建设情况以及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调研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从绿色校园建设角度出发进行系统性分析,全面掌握我国绿色大学发展现状,并对我国绿色大学建设的瓶颈问题及原因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绿色大学建设提供数据和政策支持。
表1 调研学校相关信息
3.1.1 组织机构
调研发现,“节约型校园建设”示范高校的组织机构比较健全,均成立了绿色校园管理委员会,由校长或主管副校长担任委员会主任、各职能部处的领导担任委员,主抓全校的绿色校园建设工作。同时,具有节能管理办公室等相关执行部门,负责各项节能工作的执行实施。资产资源管理处、科技处等行政部处均积极参与或配合绿色校园建设的各项工作。相关领域专家的技术支持对绿色校园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而普通高校,校领导还没有对节约型校园以及绿色校园建设产生足够重视。建立相关绿色校园组织机构的思想还非常欠缺,大部分高校没有主管机构牵头,校园能源管理还仅仅是后勤集团、或水电中心的工作和责任,没有把绿色管理体制纳入行政专职岗位范畴,管理的方式类似“项目管理”,相关项目结束,创建活动也就减弱或进入自发自愿进行。
3.1.2 管理制度
绿色校园管理制度的欠缺和执行力度差是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绝大部分高校的能源使用费用还是由学校买单,因此也极少有高校将具体的能源使用费用向广大师生公示。图1 表明,调研的10 所高校中,仅有22%的师生了解自己的能源使用情况,其中示范高校的比例为24%,略高于普通高校(其比例为18%),而仅有9%的师生了解自己的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将相关能源消耗量等相关信息向广大师生进行公示,再结合相关的节能奖惩制度,将能有效鼓励行为节能。而当前,极少数学校建立了屏蔽奖惩制度、举报制度、舆论宣传制度。
图1 了解能源消耗费用的学生比例
当前的绿色课程教育主要体现两个方面:①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专业课程教育;②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面对全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调研的10 所高校中,平均有30%的学生(教师)选修(讲授)了可持续相关课程。理工类高校的比例要高于综合类、师范类院校比例,这主要和开设的课程类别有关。图2 表明,开设的课程中,大多数课程均为建筑类、能源类、环境类课程,占到了可持续课程比例的77%,而这些课程在理工类院校中占有很大比例,而综合、师范类院校仅有经济类课程开设了与可持续相关的课程。
图2 各调查高校开设的可持续课程的类别
各高校在可持续领域也纷纷展开了相关的科学研究,并努力促进科技产品的转化和应用。表2 以理工类B 校为代表,列举了其绿色科研情况。各高校在建筑、环境、能源、汽车等领域展开的可持续研究较多。
表2 理工类B 校的绿色科研
校园能源资源节约是绿色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住建部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和校园节能改造专项资金等的激励下,部分高校开展了校园节能改造和节能专项。表3 列出了各高校采用的各项能源资源节约技术,其中光伏系统、照明改造、节水器具等均是广泛采用技术,而投资回收期比较长的既有建筑改造和技术难度比较高的暖通空调优化控制两项技术采用的比较少。
绿色校园文化对校园可持续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各高校通过可持续公益活动、论坛、讲座、竞赛、以及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营造绿色校园文化,且示范高校在该领域所开展的工作要明显多于普通高校。进一步分析参与可持续相关活动的学生比例发现,10 所高校平均只有25%的学生平时参与了可持续相关的活动,而理工类高校略高于其他类型高校。
住房建设部、教育部和财政部设立了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和校园节能改造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各高校节约型校园的申报和建设工作。此外,各高校还有专项修缮资金,可用于校园节能改造工作。近年来,绿色校园建设走在前列的省市,教委等相关部门也设立了平台建设和节能改造的相关基金,可供高校申请。但平台建设和能源资源节约专项,所需的建设资金非常大,通常在申请了国家、省市等基金项目的情况下,还需各高校配套相当比例的经费。对于大多数高校,特别是内陆的一些高校,建设资金缺乏严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节能改造等相关工作的开展。
表3 各学校能源资源节约技术列表
4.1.1 绿色教育、绿色科研存在的偏颇
绿色教育和科研通常指的是自然科学研究。及时实在环境科学种,通常也指的是环境自然科学,包括环境基础科学、环境应用科学和环境工程技术,不包括环境人文科学类,即使包括了,重视的程度也远远不够。由此可见,在绿色教育中,对人文科学的重视和投入还得大力加强。
4.1.2 绿色文化创建忽略了教师的“名分”问题
在绿色文化创建活动中,主导教师的工作角色并没有纳入绿色大学整体规划中的专职教师岗位。绿色创建的特色不仅有环境自然科学方面的特色发展,还要有环境人文方面的特色发展,特别是应当鼓励人文教师设立环境与社会的调研问题,主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农村、林区开展调研活动。但现状表明,教师均是凭自愿、兴趣和热情开展这些活动,经费和工作量均没有保障。由此可见,绿色文化的开展,仅仅停留在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行为。
4.2.1 大学本身的问题
学校的文化传承是通过教学和开展文化活动体现出来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制度和经费保障,而绿色大学创建,由于没有一系列保障,只能是在原有传统办学的框架内抽出一点经费开展绿色大学活动。所以可能出现领导和辅导教师不重视,缺乏教师、学生和校领导的沟通,难以形成合力等各种问题。
4.2.2 地方政府部门的问题
第一,地方主管部门的领导想做,但苦于没有经费支持。第二,地方主管部门的领导在认识上有分歧,没有统一的推进创建绿色大学的意识和观念,也缺少积极深入调研、主动性创造性工作的精神。第三,大学本身不提出创建绿色大学,或仅仅是独立且自发地创建,地方部门的领导难以介入,在是否开展绿色大学创建的决策上缺乏明确的认知。第四,高校没有积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或环保部门请示,缺乏必要的相互促进环节。
4.2.3 国家政府部门的问题
绿色大学创建与常规的大学工作有一致的方面,也有不少新增加的工作,需要增加新机构、需要增加人员编制,需要新增加经费等,这在全国高校难以具体落实,所以,各部委关于绿色大学的创建,只能是作为提倡或诱导,而不能强制命令。如此下来,各高校可以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同时,绿色校园的创建涉及到大投入、大变革,既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大学校园改造和重建,也有开展绿色教育和绿色科技的人、财、物的支撑计划和统筹,还有绿色管理和绿色文化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的拟定。因此,需要各部委的统一协调和联合开展相关活动。此外,绿色大学创建需要多方投入,各部委应当有一定的配比经费和政策支持,这个经费应是针对绿色大学总体创建,不是仅针对某一项专项建设。
4.2.4 社会需求拉动定位的问题
第一,社会总体上对大学的要求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专业人才,客观上忽视“生态文明先导”的要求。第二,用人单位到大学招聘人才,没有把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观念纳入考核内容。第三,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对大学生态文明的形象、荣誉和责任关注不够,缺乏对大学创建绿色大学的宣传和鼓动。第四,各级领导对大学贯彻和推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明确。
我国大学校园开展的节约型校园示范建设,从理念到实践、从推广规模到建设内涵、从示范效应到制度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国推进绿色校园建设还任重而道远。从管理层面,需建立政府顶层设计与多部门统筹协调的推进机制,加强自下而上(政府引领)和自上而下(学校自发)的发展对接,健全各方面管理机制。从学科发展的角度,需促进各学科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学科创新。从技术方面,需推广绿色校园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的应用,促进可持续科技发展。同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同时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4]。
[1]谭洪卫,陈淑琴,张宁,等.中国绿色大学年度报告(2011年度)[R].中国绿色大学联盟,上海:2012,6,www.cgun.org.
[2]谭洪卫.管理节能、科技节能、行为节能——《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与技术导则(试行)》解读[J].建设科技,2008,15:22-25.
[3]Hongwei Tan,Shuqin Chen,Qian Shi,etc.Development of green campus in China.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4,64:646-653.
[4]谭洪卫.高校节约型校园向绿色校园纵深发展的探索和思考.第九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北京: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