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维丽,张玉亭,孔维威,康源春,袁瑞奇,祝秀花,韩玉娥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
〈产业论坛〉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建议*
孔维丽,张玉亭,孔维威,康源春,袁瑞奇,祝秀花,韩玉娥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
详细阐述了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今后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更好地指导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食用菌;产业现状;发展趋势;对策建议
河南省是食用菌种植大省,其食用菌产业在农业种植业产值中仅次于粮、油、菜,居第4位,生产规模、总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1位[1]。2010年底河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启动,通过近3年的努力,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团队对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今后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更好地指导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1.1 生产规模大,产量突出
河南省食用菌种植分布广,每个市、县都有食用菌种植户,食用菌总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1位[2]。 2012年河南省食用菌总产量据初步统计为2.85×106t(河南省食用菌协会统计),产值超过190亿元。2011年据统计全省食用菌产值超亿元的县达29个,全省从事栽培食用菌的农户已达200万户,从业人员达500多万人。
1.2 县域优势突出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已经形成了一批全国知名的重要食用菌生产基地,主要有西峡、泌阳、三门峡灵宝的香菇基地,辉县平菇基地,夏邑县草菇、双孢蘑菇基地,汤阴县白色金针菇基地,许昌市、清丰县白灵菇基地,周口西华、鲁山毛木耳基地,卢氏县黑木耳基地等。2012年西峡县的双龙镇罐沟村建成了百公里香菇长廊,年生产香菇菌棒100万棒,产品供应全国市场,在全国食用菌行业区域优势已经形成。2012年(河南省食用菌协会统计)辉县、夏邑、许昌3个县(市)食用菌产业化建设发展较快,产量增长较多,辉县市平菇产量增长最快,达9×104t,增幅为56.2%;夏邑县双孢蘑菇产量增长,达4.97×104t,增幅为34.2%;许昌县白灵菇产量增长,达3.45万t,增幅为65.0%。
1.3 工厂化生产异军突起
河南省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从2007年开始起步,短短几年时间生产厂家达到40多家,分布在郑州、新乡、开封、周口、济源、洛阳、濮阳、南阳、长垣等地,产品主要有金针菇、杏鲍菇、真姬菇、双孢蘑菇等。白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发展较快,生产厂家20多家,杏鲍菇生产厂家10多家,双孢蘑菇、真姬菇厂家占少部分。金针菇有瓶栽和袋栽2种方式,台湾投资的久芳公司位于新郑机场附近,他们以生产瓶栽金针菇为主,日产金针菇10 t~15 t,自动化水平程度较高,代表了河南省瓶栽金针菇发展的现代化水平[3];河南和缘食用菌有限公司以袋栽金针菇为主,日产金针菇4 t~5 t,代表河南省袋栽金针菇的发展水平。洛阳奥吉特公司采用工厂化、标准化立体循环种植模式,以生产白色、棕色双孢蘑菇为主,代表了河南省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水平。河南省工厂化生产企业做的有声有色,但是从2012年开始,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价格一直偏低,影响了部分企业效益和工厂的进一步发展。
1.4 品种种植模式多种多样
2012年对河南省食用菌大宗品种:平菇、毛木耳、黑木耳、香菇、双孢蘑菇、金针菇、秀珍菇、黑木耳、白灵菇等主要种植模式做了全面调查,种植模式多种多样,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河南省主要栽培品种种植及出菇方式
2.1 种植原料向多样化发展
食用菌种植原料实现了由原来的以树木的段木、木屑、棉籽壳向玉米芯、玉米秸秆、小麦秸杆、花生壳等农作物废弃物利用转变。棉籽壳原料价格逐年上涨,由原来的600元·t-1~800元·t-1,涨至现在的 1 800 元·t-1~2 000元·t-1,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快,生产成本加大。河南省科技人员加大力度开展玉米芯、玉米秆种植平菇高产栽培配方筛选工作,目前已经开发出玉米芯、玉米秆为原料发酵料、熟料栽培平菇的高产配方,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作物秸杆量每年达7×106t~9×106t,秸秆利用率较低,一部分用作饲料,少部分种植食用菌,一部分还田,一部分焚烧,污染了环境。从保护环境和发展循环农业角度出发,应提高秸秆利用率。
2.2 由农户分散种植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工厂化转变
河南省食用菌规模化种植从1995年开始起步,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的发展模式。西峡2011年~2013年,全县从事香菇种植的农户达到3万多户,占全县农户的13。2009年~2012年,西峡县食用菌种植户通过国家农机具补贴政策,每台机器享受到国家补贴20%~30%的政策性补贴,极大提高了农民购买机械的积极性,每年以1 000台的速度递增(西峡网报道)。著名的西峡县双龙镇目前拥有灭菌专业户(每户锅炉2台~4台)、装袋专业队(拥有2台~3台自动装袋机)和拌料、装袋、灭菌一条龙生产专业化、机械化的生产服务队,香菇菌棒生产由原来的1万棒~10万棒增加到现在的100万棒~200万棒。
2.3 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河南省食用菌种植以人工种植为主,劳动强度较大,人工拌料、人工装袋,劳动强度较大,生产效率低。拌料机、自动装瓶机、自动传输机、蒸汽锅炉、自动化接种设备以及智能微喷系统、自动控温控湿等设备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利用,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使河南省食用菌种植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2.4 由单一种植,向种植、加工和销售一体化转变
河南省食用菌种植经过多年的发展,由原来的单一以种植为主,逐步向种植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发展。夏邑县蓝天食用菌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成立之初公司以种植双孢蘑菇和腌渍加工为主,目前已建成双孢蘑菇罐头生产线2条,双孢蘑菇菌渣生产有机肥生产线1条,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专业食用菌公司。许昌、清丰县、汤阴县、西平县等都拥有了自己的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专业合作社。
2.5 种植品种结构趋于多样化
河南省食用菌种植种类主要有香菇、平菇、木耳和银耳,经过努力,河南种植双孢蘑菇、金针菇、鸡腿菇、白灵菇、杏鲍菇、秀珍菇、虫草、真姬菇、茶树菇等菇类规模越来越大,菇种达15个之多,丰富了品种,改善了种植的品种结构。
3.1 品种多、杂,自主品种较少
河南省食用菌种植面积广,品种多、杂,平菇种植面积最广,各地都有种植,品种多种多样。据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调查有近100个品种,90%以上品种都从外地引进,自主品种较少,同种异名现象严重。
3.2 食用菌原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成本加大
食用菌种植原料的价格不断上涨,棉籽壳价格上涨到1 800元·t-1~2 000元·t-1,人工劳动力由原来的30 d·人-1~40 d·人-1涨至50 d·人-1~60 d·人-1,平菇装袋价格由原来的0.09元袋涨至0.3元袋。大棚建造的基本设施,如土地、砖、钢架、塑料薄膜、草苫等价格都在上涨,种植成本增加,生产成本加大。
3.3 食用菌病虫害发生有加重趋势
近几年,河南省食用菌种植病虫害发生有加重趋势,2011年周口西华县毛木耳大面积感染疣疤病,造成当年毛木耳减产40%,2012年种植户减少20%(据河南省食用菌协会统计)。春季平菇虫害、鸡腿菇及双孢蘑菇病害等影响了鲜菇产量,进一步影响了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工厂化生产近几年迅速发展,杏鲍菇病害、金针菇病害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工厂的经济效益,情况严重甚至导致工厂停产,制约了工厂化生产的快速发展,对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4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关键技术环节和相关技术参数研究不足
食用菌工厂化从2005年逐渐发展起来,短短几年时间,工厂化生产厂家遍布全省各地,这其中存在不少问题,子实体病害、菌袋污染问题时有发生,菌种退化问题等许多关键技术环节和生产设备相关技术参数的研究都还没有开展,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2。Pfirrmann分级结果见表3。两组患者术后1年椎间盘退变程度较术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DAR组Pfirrmann分级由术前Ⅲ级12例,术后1年恢复至I级2例,Ⅱ级4例,其余5例仍为Ⅲ级;术前Ⅳ级8例,术后1年恢复至Ⅱ级1例,Ⅲ级4例,其余3例仍为Ⅳ级。然而,PTED组由术前Ⅲ级9例,术后1年恢复至I级3例,至Ⅱ级3例,其余3例仍为Ⅲ级;术前Ⅳ级7例中,术后1年恢复至Ⅱ级1例,Ⅲ级3例,其余3例仍为Ⅳ级。术前与术后1年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5 食用菌加工企业较少,深加工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
河南省食用菌产量每年约2×106t,而规模加工企业不超过10家,产品以罐头为主,饮料、即食产品、面条等品种为辅,相对其他行业加工企业少,产品种类少,产品附加值低。
3.6 食用菌生产量增长较快,下脚料利用率较低
河南省食用菌产量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下脚料的产量越来越多。以辉县为例,平菇产量每年增加9.0×104t,下脚料每年产出1.0×105t,马路边、田地里随处可见平菇废弃菌袋,严重污染了环境,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从循环利用及环境保护角度出发,迫切需要开展食用菌下脚料再利用研究。
4.1 开展品种资源收集,建立河南省食用菌菌种保藏库
河南省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明显,四季适合不同种类的食用菌生长[2],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收集不同纬度、不同海拔地区的品种资源,开展品种鉴定与保藏,为今后食用菌育种提供亲本材料。针对生产中品种多、杂现象开展品种收集,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摸清品种生物学特性,保护优良品种,建立河南省食用菌菌种保藏库,逐步开展食用菌品种选育工作。
4.2 开展食用菌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
食用菌栽培规模逐渐扩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渐增加,食用菌栽培成本加大,加强食用菌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通过改善大棚构造,引进机械、加装自动化喷水系统,采用智能化控制技术,推动食用菌生产向周年生产、轻简化方向发展。
4.3 加强食用菌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
针对病虫害发生加重趋势,从原料选择、病虫害发生原因、发生方式、表现症状入手,通过配方改进,发菌温度控制,大棚设施改造,加强物理、生物防控技术研究、改进栽培方式等方面综合防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4 加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
工厂化生产是今后食用菌发展的方向,加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从品种选育,关键生产环节控制,物联网管理技术,病害防治,下脚料再利用等几个方面入手,完善现有生产模式,推动工厂化生产向健康方向发展。
4.5 加强食用菌下脚料再利用研究
河南省食用菌种植规模大,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及农法发栽培食用菌产生了大量的下角料,工厂化生产下脚料部分被用作农法栽培食用菌原料,部分作为燃料使用;农法栽培食用菌下脚料大多被随意丢弃,利用率较低。从原料营养分析入手,通过还田、生产有机肥、加工饲料等方面开展研究下脚料再利用技术研究。
4.6 建立食用菌地方标准
针对河南省重点品种平菇、金针菇、双孢蘑菇、木耳鸡腿菇、香菇等,建立地方标准,规范种植技术规程,指导种植户逐步向标准化种植方向发展,推动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向健康方向发展。
[1]孔维丽,祝秀花,申进文,等.图解平菇高效栽培[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0.
[2]王会丽.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所见、所闻、所思[J]. 中国食用菌,2012(4):62-63.
[3]龚凤萍,竹玮.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的探讨[J].食用菌,2013(1):7-8.
科技进步让食用菌栽培新型原料得到不断开发
随着食用菌产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食用菌栽培新型原料得到陆续开发,农、林、牧废弃物、生产下脚料皆可以成为栽培食用菌的原料。而这些原料的生物学效率甚至可以高达100%。如用甘蔗渣等物制成原料种植金针菇等,用秸秆等物制成原料栽培双孢菇等,这意味着甘蔗渣等物不再是废料而被任意丢弃造成环境污染,秸秆也不会被随意焚烧造成大气污染,这代表着食用菌种植可以变废为宝、降低污染,可以形成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食用菌生产已成为农林牧业废弃物转化成可供人们食用的优质高蛋白食品的重要新途径。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2014.05.06
Trands and Suggestions of Edible Fungus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KONG Wei-li, ZHANG Yu-ting, KANG Yuan-chun, KONG Wei-wei, YUAN Rui-qi, ZHU Xiu-hua, HAN Yu-e
(Institute of Plant Nutrition, Agricultu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ZhengzhouHenan450002)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edible fungus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existed problems were analyzed.This paper was done to b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ible fungus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Edible fungus; Current status of industry; Tendency; Suggestions
*项目来源: 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S2010-03-G04);郑州市领军人才项目“食用菌规模化栽培工艺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112PLJRC357)。
孔维丽(1976-),女,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食用菌栽培研究。E-mail:kongweili2005@126.com。
2014-03-15
S646.9
A
1003-8310(2014)03-00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