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旭
“她出生时电闪雷鸣,顷刻,天降大雨。产房外的二叔双手一拍说,无论生男生女都取名雷雨……”。
雷雨是我大学同学A君的堂妹,大学一年级时,每每熄灯之后,雷雨总会成为A君一抖而出的谈资。
在A君心底,他这个4岁就开始学习舞蹈、6岁时画作得过全省二等奖、8岁时作文就收录在《中小学生作文选》的堂妹,称得上是一朵奇葩。
大二暑假,A君邀请我去他所在的县城小住几日。抵达当日,A君的父母还有他二叔一家,便在县城最好的一家酒楼设宴款待。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雷雨。席间,她三次举杯:一杯代表全家欢迎我;二杯感谢我对她堂哥的照顾;三杯希望能在县城留下美好记忆。饭后我才知道,这家酒楼的老板就是A君的二叔。而那一年,雷雨10岁。
工作N年之后,因为一次采访,我路过那座县城,彼时,A君已在县里的教育局有了自己的办公室。
谈笑间,A君接了一个电话,来电者是雷雨,大意为她不喜欢自己的班主任,希望堂哥能和校长递个话,把班主任换掉,如果堂哥不肯帮忙,她会直接给老爸打电话。A君陪笑称,这需要时间。这一年,雷雨16岁,已经是一名高二年级的学生。
第二次见到雷雨时,是2012年夏天她来北京旅游时。在此之前,我努力地去摹画这个已经走进大学校园里的女孩,我想,她应该如青春纯文本一样,文字是动人的,插图是淡然的。
那一天,当我在首都机场接机楼等候雷雨时,一只做过美甲的手拍在了我的肩头。
眼前,一个穿着前卫入时且散发着浓烈香水味的女孩,直呼着我的名字,告诉我说她叫雷雨。而她的身后,则是插着耳机、摆弄着一部价格不菲手机、操一口东北话的大男孩。顺势一瞥,男孩酷似韩国某影星。
A君曾和我说过,雷雨就读的大学正是我们的母校,正因如此,在回城的路上,我与雷雨谈论有关这所高校的故事,但后视镜里的她们似乎对这个足以让莘莘学子激动的话题不感兴趣。那一刻,我被包裹在时代与梦想的空隙中。
雷雨把三天时间留给了北京。接下来的行程里,她们要去西安、九寨沟和大理,然后取道桂林回东北。
这是一个浪漫的旅程,我知道,为浪漫埋单的是A君的二叔、雷雨的父亲,但我不知道,除了浪漫,这段旅程还会留给这对学生什么。
不久前的一个上午,A君打来电话说,堂妹雷雨即将毕业,在省城应聘了好多家单位都被拒绝了,他希望我能在北京帮忙找一份工作,随后便发来雷雨的简历。
我问A君,如果没有合适的岗位,雷雨还会来北京吗?A君答复我说,找找关系呗,他二叔愿意花些钱,实在不行的话,就先回县里再说。
“然后呢?”我问。“看看县里哪个部门有位置……”A君的话没有说完便换了一个话题,因为他知道,我已经不是大学时代的我,而他也不是大学时代的他了。
我和他之间似乎有一道摸不到的门,推开这扇门,阳光普照,关上这道门,阴暗潮湿。而决定这道门关与开的,无非就是权力。
2012年的夏天,陪雷雨一同前来的大男孩曾和我讲过一个秘密:他和雷雨是高中的同班同学,因为年轻的班主任曾反对两个人早恋,雷雨在班上与她闹翻。此后不久,他们班上就来了一位教龄更长的老师坐镇班级。
简历中,雷雨的“特长、爱好”写的是“舞蹈”和“旅游”,而在“曾获奖励”一栏中,她写的是“曾获全省小学生书画大赛二等奖等”。
这就是准毕业生雷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