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今
批阅学生的作文,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公式”:
如果题目是《我的母亲》,那么,十个学生当中,有几个会安排“自己生病而母亲衣不解带地服侍在侧”这一情节来突出母爱的伟大;换言之,倘若自己不生病,便无法对母爱作出正确的“评估”。
如果说,让主角患癌是爱情电影里叫人无法忍受的陈词滥调,那么,让自己生病便是学生作文里令人读来生厌的老调重弹。
我决定为学生来一次“革新”。
上课时,我要学生轮流以简单的口头语,把自己的母亲介绍出来。学生们搜尽枯肠苦苦思索,这才惭愧地发现,母亲虽然是同住在一个屋檐下至亲至爱的人,可是认真想起来,他们对母亲的认识竟少得可怜。
给学生两个星期的时间,要全班每一个学生回家去观察自己的母亲。观察的“项目”包括:母亲的外貌特征、不经意的小动作、平时说话的语调与声量、接人待物的方式、好恶爱憎、社交范围,等等。
我叮嘱他们把观察所得细细地列在本子上,两周过后,再正式提笔来写。
结果呢,那一回的作文,改得我心花怒放。虽然在文采、用词、组织等方面,都有不尽理想之处,可是,篇篇都是真情流露之作,不为文造情、不刻意矫饰,篇篇都有骨有肉。赞美母亲的,从生活细节入手(或赞母亲勤于家事、或赞母亲广结人缘等),写得温馨而亲切;批评母亲的也从生活入手(或说母亲滥赌成性、或说母亲重男轻女等),写得合情又合理。
最令我高兴的是:赞美母亲的这批学生,没有一个“病倒”在自己的作文里!
(司志政选自《快乐的塑泥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