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中后期,美国军方意识到他们需要一个定位系统。60年代,卫星导航系统Transit投入使用,但它的精确度只能达到15m~500m的级别。
1973年,美国国防部决定开发一个更精确的定位系统。经过一段时间的方案论证,第一颗GPS卫星于1978年发射进入其20 200km高的运行轨道。1985年前,美国又发射了另外10颗GPS卫星。但在1983年,美国政府便决定对用于非军用目的的设备开放全球定位系统。促成这一决定的是当年韩国民航班机被苏联击落的事件,而造成此次事件的原因之一就是韩国航班的飞行员不了解飞机的方位导致迷路。不过民用的GPS远不会有军用版本那么精确。
美国政府在全球定位系统上花费了超过120亿美元,而这些投入大多用于怎样能够让这个目的仅为定位的系统更加精确,最终达到米级别的精确度。但是他们同时实施了选择性干扰系统,使得民用GPS的信号变得更加不精确。其背后的原因是美国军方想对这项最新技术有所保留。GPS信号的精确度大约只有200m级别,除非使用来自军方的特殊密钥。
不过这样的精确度对于民用设备来讲已经足够了,而且在1995年以前,用于GPS的卫星群组并不能覆盖全球,直到1995年7月17日完成拼图的那颗卫星发射,全球定位系统才真正可以对全球任何一个角落进行定位。而选择性干扰系统也一直在运行中,直到2000年5月1日,美国军方宣布解除对GPS卫星信号的选择性干扰,使得民用GPS的精确度达到了15m级别。最初的民用GPS应用来自地理领域,通过对位置信息的精确监测,地标系统可以跟踪大陆板块的运动,从而支持对地震的研究。
现在,对GPS的非军事应用已经远远超过了军事应用:根据IEMR公司的市场预测,2015年能够接收GPS信号的设备将达到9.467亿台,跟2014年相比将会有15.8%的增长,这也将是历史上最高的增长率了。现在几乎每一部智能手机中都集成了GPS模块,并将从全球定位系统中获取的精确位置信息传输给各种网站以获取基于位置的服务,而这正是当初美国军方试图避免的事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