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约稿透析当前教授的学术心态

2014-07-16 02:04:04林丽芳
出版广角 2014年9期
关键词:约稿教授

[摘要]约稿是非核心期刊提升刊物质量、扩大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论文质量折射出作者的学术心态,透过学术心态又能发现其存在的深层原因。以非核心期刊的约稿为考察对象,通过扫描当前教授的学术心态,剖析这种心态的催生土壤,提出应净化学术环境,促使教授良好学术心态得到回归。编辑要注重约稿的策划,选择合适的约稿对象,多与教授沟通,跟踪其写作过程,从而达到约稿的预期目的。

[关键词]非核心期刊;约稿;教授;学术心态;学术生态

[作者简介]林丽芳,福建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

一、问题的提出

学术期刊的质量与稿源结构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稿源结构优良,刊物质量自然就高;反之,刊物质量只能在低层次上徘徊。核心期刊吸引优质稿具有先天的优势,非核心期刊由于缺乏稳定的优秀作者群,如果不优化稿源,只对自然稿进行拼盘式组稿,常常会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因此,约稿成为非核心期刊提升刊物质量、扩大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优质稿源取决于作者的研究水平以及研究内容的新颖性和创新性。“约稿对象”的选择是约稿流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通常认为,高职称作者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其论文往往能反映当前学术前沿、学术热点和难点,其论述一般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因此,教授自然成为首选的约稿对象,编辑部也会花大量的人力、物力主动向全国各专业的教授约取稿件,以期通过教授论文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推动期刊质的飞跃。但是,事实是否如预期所想?笔者多年的约稿实践发现,约取的教授稿件质量经常不如所愿。有些稿件水平一般,有些稿件质量不如助教撰写的,甚至部分稿件没法达到刊发的最低要求。面对这些教授的论文,编辑部经常进退两难,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论文的质量能折射出作者的学术心态,透过学术心态又能发现其存在的深层原因。本文以非核心期刊的约稿为考察对象,试图通过扫描当前教授的学术心态,剖析这种心态的催生土壤,提出应净化学术环境,促使教授良好学术心态得到回归。编辑应注重约稿的策划,选择合适的约稿对象,多与教授沟通,跟踪其写作过程,从而达到约稿的预期目的。

二、当前教授的学术心态扫描

《现代汉语词典》中,学术是指有系统的、比较专门的学问;心态,即心理状态,表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学术不是普通的常识,它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需要经过反复论证的一种理性认识。学术是认识世界最高水平的标志,高深学问的学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依赖学者之间的交流,是一项群体性活动[1]。学术心态指学者在学术活动中获取系统、高深学问的态度。通过考察约取的教授来稿,笔者将当前教授的学术心态划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第一,维护声望型。教授的声望,是指教授建构在高深的学术水平和独立的人格魅力基础之上的、为同行和社会所认可的名声,具体包括专业声望和人格声望[2]。维护声望型教授,拥有其学科领域较高的学术地位和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该类教授极其看重自己的学术声望,具有自信的批判意识;其撰写的论文往往论点新颖,结构严谨;注意跟踪本研究领域的学术动态,若国家出台新的政策、法规,会及时联系编辑部,充实稿件内容;该类教授有时要求校对清样,甚至认真核对参考文献和标点符号,谨防因差错损害自己的声望。

第二,追求功利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累积速度明显加快,而个体寿命是有限的,这就形成个人学习时间的短暂性与知识扩张无限性之间的对立。追求功利型教授特别注重科研成果的数量,其试图通过发表大量的论文以巩固或提升个人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或完成基金项目的结项。为达到目的,部分教授在有限时间内炮制数量众多的论文;部分教授凭借研究生导师的身份,以与研究生合作的方式署名发表论文。通过中国知网查阅发现,追求功利型教授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多,甚至有些教授一年会发表几十篇论文。与研究生合作的论文,其联系作者多为研究生,如果文章需要充实、补充时,一般只需要找研究生。这类教授的稿件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稿件学术水平较高,有些稿件达不到刊发的最低要求。

第三,维持现状型。在高校,教师的职称关系其学术声望、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等。副教授到教授阶段是科研提升的重要时期,职称评审时,科研是最重要乃至唯一的指标。这个阶段,教师会不惜一切代价发表较高级别的学术论文。晋升了教授,他们就渐渐失去专业研究的兴趣和能力,或认真做好教学工作,或到相关行政部门做管理工作。学校绩效考评时一般都有科研成果的考核指标,为完成年度科研任务,这类教授会不断发表文章。这类教授的文章往往缺乏学理性;稿件重复率经常较高;对编辑修改的结果通常持无所谓态度,文章能否刊用是其关心的唯一问题。

三、教授学术心态的催生土壤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对学生和刚进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立下“三年内不许发表文章”的金科玉律。傅斯年先生之所以为青年学者定下该规矩,为了是给青年学者塑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研究环境,保持一个良好的治学心态。当今失去了“十年磨一剑”的学术环境,维护声望型的教授渐渐稀少,大部分教授的学术功利性很强。追求功利型、维持现状型这两种教授的学术心态有其催生的现实土壤。

1. 实证化科研管理模式扭曲了学术价值尺度

现行学术评价办法通常采用实证化的管理模式。该模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将科研成果和项目定量化;二是将科研成果和项目等级化[3]。等级化也可以用分值来计算,可以说,实证化科研管理模式就是定量化的科研管理模式。单位年度科研业绩考核时,管理部门首先统计教研人员出版专著、发表论文和主持科研项目的数量;其次是等级,比如论文在核心或权威期刊上发表的数量、主持科研项目的级别等。在遴选硕士生或博士生导师,申报硕士点或博士点,以及学校排行时,评估的指标体系也直接与科研成果的等级数量相联系。这种量化的指标,不仅关系个人切身利益,还关系单位的生存与发展,于是产生了“人海学术”现象。在有限的学术资源竞争下,教授再也不能遵循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静心走内涵开掘型研究之路,被迫滋生了学术浮躁情绪,大搞“学术大跃进”。为了多出成果,不少教授不惜粗制滥造,或利用导师的身份在研究生的论文上署名。这种科研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术繁荣,但也扭曲了学术价值尺度,使学术界衍生出一些学术质量低下的“学术名人”。

2. 高校行政化促使学术知识逻辑链的断裂

高校行政化,是指高校在整个构成和运作方面与行政机关在体制构成和运作方面有着基本相同的属性,是按照行政体制的结构和运作模式来建构和运作的[4]。目前,不少高校官本位和官僚思想主导教学和科研。教授的待遇只能与“处长”相当,且学术权力日渐为行政权力所左右。据调查显示,76.9%的教授认为高校的行政权力过度压制了教授的学术权力。行政管理部门掌控着学术资源分配与学术政策制定权力,教授只能按照“行政标准”生产精神产品。而且高校的最高学术权威往往是学校的正副校长、二级学院的正副院长、系或研究中心的正副主任等,而普通教授很难成为学术权威。在行政权力不断侵蚀学术权力的大学行政化趋势下,为争得学术的话语权,以获取更多的学术资源,教师评上教授后,往往会争取所谓的“官员”,这种学者型的官员通常也成了成果评奖、职称评审、项目评估、荣誉评定的评委。这些原本应该静心科研的教授,一旦挂上“官位”后,迅速偏离其本位,成为行政体系中的一环,为课题结项和完成年度考核制造了学术垃圾,也促使学术知识逻辑链的断裂。

3. 功利性的市场法则诱发学术逐渐被职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与市场因素几乎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学术主体的教师不可能脱离社会经济生活,功利性日益成为人们衡量价值的首要标准。为调动教师从事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大部分学校制定了系列奖励规定和办法。发表论文和科研项目不仅以隐性的形式关系到领导对个人“能力”的标签,还以显性的形式使教师获得一笔较高的科研奖励金和课题配套经费。反观这种评价标准,那些从事短期学术行为的人往往受益最大,而对于潜心学术的学者常常被“规则”所淘汰,无法从该制度中收益。由于金钱与利益的介入和驱使,教师的学术心态会悄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逐步强化后,就会演变成群体心理氛围,随后转化为群体行为[5]82。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机制下,学术也自然成为知识族群的一种专属,逐渐被职业化。把学术当成“职业”,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超越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底线,对学术的庄严敬畏感和对科学的神圣性渐趋远离人们的视野,由此催生的学术成果更多的是粗制滥造和低水平重复。高校对学术评价的经济利益取向,对教师不仅是激励,也会产生巨大压力,甚至可能比量化管理更会窒息学术生命。

四、促使教授良好学术心态的回归

大学的主要职能是教学。1806年,德国威廉·冯·洪堡首次将科研引入大学,并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洪堡认为,大学真正的成绩应让学生一生中有一段时间完全献身于不含任何目的的科学,从而也献身于个人思想和道德完善。100多年过去了,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学术生态污染严重,教师的学术心态发生了严重扭曲。在这样背景下,应净化当前的学术生态环境,让教授良好学术心态得到回归。

1. 破除学术GDP崇拜,建立多元评价指标体系

科研与教学是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这两大职能的关系体现为三种类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和教学型。现在大学普遍重视对教授科研工作的考核,忽视对教学工作的评价。科研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提高学术地位,还能助推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在部分高校科研是“主业”,教学是“副业”。甚至有些培训学校,由于课时受限制,学校允许用科研工作量抵教学工作量。可以说,科研是教授在学校立足和发展的支柱。在高校,如果能兼顾教学和科研,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应破除学术GDP崇拜,建立衡量人才的多元评价体系。建议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教授。对擅长科研的教授,在业绩考核时,以其科研成果为主要指标;对于教学型老师,其主要任务是传承知识,应以学科知识的传播为评价尺度,以其教学效果为主要依据进行考核;对教学研究型教授,应制定两者兼顾的评价体系。

另外,不同学科的知识活动特点和规律不一样,其研究成果产出的时间和数量也不同,所以,不同学科的评价时间、数量和形式也应有所区分。例如,哲学社会科学可以用“代表性学术成果”作为评价指标;基础科学的研究工作一般费时较长,采用年度考核的办法有失科学,“创造性契约”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5]83。

2. 改革高校行政化管理体制,实现大学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是指学者在探索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受外界不合理因素的影响,而以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精神进行学术创造[6]。学术自由是学术研究的基本精神环境和最重要的价值支柱,被视为现代大学制度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教授作为大学学术活动的主体,对学术问题最有发言权。但我国许多高校实行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运作模式,职能部门过多干预学术事务,教授缺乏治学的自主权,从而失去学术创新的机会与动力。高校行政化背离了大学的精神,应去行政化,尊重学术规律,还教授学术独立和自由的权力。

只有教授拥有学术权力,才可以有学术自由,建议大学应释放学术组织的能量,成立教授委员会。教授委员会不同于学术委员会,它赋予教授学术权力,是一个学术决策机构,是保证教授依法履行学术职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的必要组织形式。教授委员会具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可以独立决策学术事务,其他行政部门不得干预和限制。高校去行政化的深层原因是学校的行政权力超出一定的边界,阻碍学术发展。去行政化不等于要取消行政管理,教授委员会与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教授委员会拥有学术事务决策的权力,而行政管理部门只负责决策执行和日常管理工作,两者扮演的角色不同,相互制约,共同推进学术的发展。

3. 培育知识分子的学术人格,重建中国大学精神

学术人格是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的有机统一。真正的学术人格,无论在怎样的逆境中,均能孜孜不倦地求索;并且具有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敢说真话,甚至为真理而献身。但是,当下知识分子的学术人格严重退化,践踏了学术规范,学术人格成为“功利主义”的奴仆。知识分子学术人格培育的核心是价值观问题,而价值观问题需要重建中国大学精神,将大学建成知识分子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心灵家园。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文明成果和精神形式,它的本质特征可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对大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则反面折射出当今中国大学精神的匮乏。重建大学精神需要注重对学术大师的培养。学术大师是大学精神的创造者、实践者、传承者和守护者,对大学精神的产生、发展和传承发挥重要作用。学术大师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我们要为当前教授良好学术心态的回归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为学术大师的培养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五、编辑约稿要有主体意识

非核心期刊要约到优质稿,需要编辑有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首先,确定恰当的选题。编辑要注意跟踪理论热点、难点以及学科的发展动态,根据刊物的发展需要,发挥编辑信息捕捉的洞察力和敏锐性,确定选题,为约稿做好铺垫。其次,选择合适的约稿对象。选题确定后,编辑要熟悉约稿对象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了解作者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动态等,综合各种因素后确定合适的作者。再次,注重与作者的沟通。教授接受约稿,只是对选题的认同,不等于约稿程序就此结束。编辑要注重与作者的沟通,了解稿件的写作进度以及作者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完善撰稿思路,提升文章质量。最后,妥善处理稿件。约取稿件如果学术质量较高,自然是一次成功的约稿;如果不太理想,要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并联系作者修改完善。当然,如果稿件达不到刊发要求,还是退稿为宜。刊物在学术生态构建中应该有学术责任感,不能加剧当前教授不良的学术心态。

猜你喜欢
约稿教授
约稿启事
市场周刊(2022年1期)2022-02-17 02:47:26
约稿启事
市场周刊(2021年11期)2021-12-05 09:30:52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30
曾觉民 教授
刘排教授简介
约稿启事
市场周刊(2020年12期)2021-01-06 11:56:10
《实用临床医学》约稿
约稿启事
仲裁研究(2019年3期)2019-07-24 07:39:06
约稿通知
世纪桥(2019年5期)2019-06-05 08:44:44
刘宏伟教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