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出版社承载着大学使命。转企改制后,大学出版社必须立足大学优势,优化出版机制,聚焦学术出版,破解出版困局。同时,大学出版社还要夯实出版基础,制定长远规划,组建出版联盟,整合大学资源,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关键词:大学出版社;出版资源;出版规划;挑战
大学是一个聚集知识、传承文化思想的重要场所,它天然地为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提供了多元化的交流平台,从而不断地产生新思想、新观念。作为大学思想的载体,大学出版社承载着诸多使命。大学出版社同时也是新闻出版单位,新闻出版单位应当具备、必须具备的功能就是对文化知识的选择功能与传播功能。转企改制后,大学出版社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主体。如何更好地利用大学的学术资源与文化资源,将其开发为适合文化传播的优势出版资源,是大学出版社安身立命的根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立足大学优势,优化出版机制
大学的学术优势决定了大学出版社的出版优势。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研究特色,研究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为原创性学术著作出版提供了先决条件。另外,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特色为优秀教材的出版提供了丰富资源。因此,大学出版社应当紧紧抓住大学的特色资源,优化出版机制。
首先,要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从出版社管理层来说,要确立适合自己发展的战略,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大包大揽”。要确定重点发展的选题方向,在建构优质教材体系的同时,学术著作选题的研究与开发应成为出版社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其次,要建立专家与编辑的高效沟通机制和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大学出版社要充分发挥大学专家的学术研究优势,让策划编辑及时地了解学科前沿,同时,要充分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从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策划优质的选题。通过这一机制,让编辑了解专业,专家了解出版。
再次,要充分发挥大学学术交流平台多元化的优势。大学的学术交流平台是高起点、最前沿、多元化的,它可以使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使得学术研究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从而拓宽学术视野,激发科研热情,启迪科学思维。同时,它也为大学出版社未来发展的多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大学出版人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争取在第一时间系统了解国际前沿领域的科研进展状况,和国内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如策划编辑可以发现有价值的选题,出版管理者可以从中学到或发现平时无法看到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二、聚焦学术出版,破解出版困局
从目前的出版现状来看,学术著作出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出版压力与矛盾。如技术进步与资金投入的压力、数字出版与纸质出版的困局、学术著作与学术期刊的界限、出版数量与出版质量的矛盾。但另一方面,学术著作存在着明显的、不可替代的两大优势。一是学术著作与一般图书相比,研究前沿,思想深刻,成果原创;二是学术著作比学术期刊的内容更系统,大部分作者都会第一时间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原创性成果,但是学术期刊限于版面不可能很系统、很全面地展示研究成果。因此,大学出版社要自觉担负起传播文化与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坚定学术著作的出版,充分发挥学术著作的出版优势。
要真正做好学术著作出版,大学出版社必须坚持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一是内容的思想性与原创性。学术著作的核心,或者说竞争力的要素,就是其内容的思想性与原创性。缺少这一点,就不能叫做学术著作。大学出版社应充分发挥和利用大学的功能,策划出版一批有影响力的、反映大学研究前沿水平的、高水准的学术著作。每个出版人都必须做到坚决不出没有思想性或原创性的学术著作。做到这一点很难,但这一定要成为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的奋斗目标,否则就等于放弃了大学出版的社会责任。
二是内容的参考性与指导性。学术著作除了成果发布的社会功能外,将学术研究成果向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传播也是其重要功能。因此,学术著作的出版必须能够给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指导,作者在书写作品时应当讲清研究的来龙去脉,讲清研究的缘起、背景、主要研究思想与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的可能应用范围。
三是写作方式的可读性。目前这是被学术著作出版领域忽视的一个问题,但这一点对出版而言至关重要。没有可读性的学术著作,其传播范围就会大大缩小。这里所说的可读性,一方面要求内容结构大体完备,另一方面要求语言生动活泼、言简意赅,让更多的读者喜欢读、读得懂。
四是要建立多元化的学术著作出版形式。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学术著作的出版不能走单一纸质出版的道路,要开拓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既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数字的;纸质出版也可以按需印刷。这样既节约了出版成本,又提高了出版效率与传播效率。
五是要关注学术著作的深度开发。学术著作出版应当成为出版资源建设的开始。学术著作出版后,要组织相关学术编辑对学术著作进行深入研究,进行二次开发、深度开发。要从可读性、数字出版、整合开发等方面下功夫。为了提高学术著作的传播范围,要从学术著作的可读性上下功夫,将高精尖的学术著作开发成为学术读物,拓展出版的受众面,也可以将学术著作开发成实践层面的参考指导,甚至可以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出版;为提高学术著作的传播效率与传播范围,也可对一些受众群体较小的学术著作采用数字出版和按需印刷的方式。同时,从长远发展考虑,学术著作出版完全可以而且应当在大学出版社之间建立高效的学术著作出版联盟,整合大学之间的学术出版资源,出版社可以真正将时间与精力花在选题内容与写作方式的策划上,减小大学出版社之间的竞争消耗。
三、夯实出版基础,制定长远规划
当前,新闻出版业存在很好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国家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闻出版单位一定要趁着文化繁荣发展的大好形势,秉承文化的使命,不断开动脑筋、拓展思路,推动新闻出版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出版社要发展,就必须谋划长远发展,进行战略部署。
第一,适时进行资本运营。大学出版社要在夯实现有教育出版优势业务的基础上,优化选题结构,优先发展优势出版资源,逐步塑造具备各自大学特色的教材出版品牌与学术出版品牌,整合大学的数字资源与教育资源,在时机成熟时,可以融合社会资源进行资本运营。转企改制后的大学出版社,“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发展很不平衡,资本积累程度也不尽相同。发展势头较好的出版社已经具备了资本运营的条件,这些出版社可以适时适度地进行资本运营。资本运营可分为实业资本运营、产权资本运营、证券资本运营、智力资本运营、风险资本运营等多种形式。从经营本身来看,资本运营应当成为企业经营的一部分,转企改制后的大学出版社对此应当高度重视,并将其纳入议事日程。从现状看,大学出版社资本规模较小,难以吸引专业性人才参与其资本运营工作。笔者认为,大学出版社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寻求一些风险小、收益相对稳定的资本运营项目进行运营尝试,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拓展资本运营的范围。
第二,实现产业升级与改造。大学出版社必须面对各种挑战,必须具备敏锐的市场嗅觉,不断研究新业态,制订长远的发展规划。比如,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出版单位要利用技术实现管理升级,适时适度地实现产业升级与改造,让出版管理适应或匹配出版的需要;近几年,自助出版、按需出版将成为一种新业态,新业态来临之际,大学出版社是否已经做好准备?是否有面对与推进自助出版、按需出版的战略对策与工作措施?是否为产业整合做好了准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速度的提升,数字终端的普及,网络阅读与数字阅读越来越普及,“点击量”“下载量”将成为衡量大众对文化的选择性,所以新媒体时代,文化的选择性将成为一个出版业重要的研究课题。微时代的到来成就了一大批网络写手,这批网络写手积聚了大批的网络粉丝,从传播的角度来看,这些已经形成了网络文化圈,传统出版单位要有效地利用这些网络资源,将优质的网络资源转变成为优质的出版资源。
第三,整合大学资源,组建出版联盟。目前,全国有一百多家大学出版社,由于各种原因,各出版社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整体呈现产业集中度低、产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产品结构趋同化等现象。应通过大学版协、教育部社科司等职能部门,搭建大学出版社的出版平台,组建大学出版社之间的出版联盟,有效地整合大学资源,降低行业竞争风险,实现整体发展。在出版联盟的组建上,可以从实行单一项目联盟开始,时机成熟时再逐步走向实体联盟。
第四,公民文化阅读环境的塑造与形成对出版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形成至关重要。大学出版社应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示范作用,引领文化风尚,积极营造公民阅读的社会环境,让更多人喜欢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只有这样,大学出版甚至出版业才有发展的土壤。因此,大学出版社应当联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发挥各自大学的优势与特点,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阅读环境。
总之,大学出版社背靠丰富的大学优质学术资源,如何有效地将其转化为出版资源与教育服务资源,如何真正实现角色重塑,是一个长期的、永恒不变的研究课题和战略发展定位。大学出版社承担大学研究资源的社会转化重任,一方面可以将研究资源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可以有力地推动大学的先进思想与先进文化的社会传播。因此,大学出版社应当充分发掘大学的资源,将优质学术研究资源转化为优势学术出版资源,通过优质文化产品的出版,推动所在大学教学科研的提升和先进文化思想的传播。
(吕建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总经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