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善恩
“这世上就数土地最有价值,你要记住,只有土地值得人为她努力,为她奋斗——为她献身!”美国电影《乱世佳人》中女主角斯佳丽父亲的一句台词,让无数人为之动容。土地,生我养我的土地,自古至今都以高贵、神圣的形象出现在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东北黑土地,看端木蕻良的眼中,土地又寄托着怎样的情感。
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满族,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历任教师、编辑、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代表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
背景介绍
1941年9月18日,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所眷念的关东原野,当时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了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东北作家群
是指“九一八”事变之后,从沦陷的东北流亡到北平、上海等地的一群青年作家,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他们的作品多反映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习惯上称他们为“东北作家群”。正是他们,开创了抗日文学的先河。
《土地的誓言》这篇抒情散文,饱含赤子真情,作者将满腔炽热的思乡之情,化为激情澎湃的文字,叩击着读者的心灵,引发他们思想情感的共鸣。要欣赏这篇文章,要把握以下美点:
一、激情澎湃的情感
好文章出自真情感。由于作者远离故土已经十年,沦亡的痛苦、漂泊的无依、强烈的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化为激荡的情感,随着笔端喷涌而出,因而阅读本篇,我们首先应该把握作者对土地的那份深挚的情感。文章一开始便点明情感主线——“我”对土地“炽痛的热爱”,作者把土地比作“母亲”,以母亲呼唤儿子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故土之思,真挚动人。母亲“无时无刻”不在呼唤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借助于母亲反复的呼唤,读者的思想情绪得到了调动,情感得以升华,在此基础上,作者又罗列东北丰富的物产,造成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再加上往昔幸福生活的场景,更加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这样就进一步渲染了失去土地的痛苦,也为下文誓死抗争、渴求解放和甘愿为之牺牲做好了铺垫。整篇文章,开篇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将第三人称“她”改为第二人称“你”,抛开读者直接与土地进行面对面交流,情感更加直接而迫切,也增强了作者情感的表达。
二、昂扬向上的表达
因为是誓言,因而作品的基调是苍凉悲壮的,气势又是雄浑昂扬的。为达到这种艺术效果,作者在表达上采用如下方法:一是采用激情的呼告。文章将东北的土地比作母亲,用母亲热切呼唤的形式,倾诉自己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很能激起读者的共鸣。二是罗列特定意象,展现关东原野的丰饶。作者虽然离开故土十年,但关东原野的物产仍在作者心目中烙下清晰的印象,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东北特有的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奔涌而出,密集地排列在一起,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立体的、充满细节的、活生生的“关东原野”,也能进一步激发读者的向往之情。三是巧用节奏铿锵的排比,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等处,形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另外,文章用词精当准确,如“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一词,就写出了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止,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突出的是作者激愤、狂放的心情,也极富表现力。
三、意味深长的写法
文题“土地的誓言”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因此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采用这种方式拟题,不但点明文章的中心,突出了“土地”的重点地位,更新颖别致,掷地有声。不只标题如此,文中作者写法也极有匠心。如文章写对故乡的眷恋,对敌人的恨,没有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而是巧妙摹写了一系列故乡外在的景物,采用繁密的意象再现故乡的风土人情,突出故乡的美丽、富饶、神奇,这就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了作者的复杂情感,更能调动读者的情绪。另外,文章第二段写对故乡美好的生活,用词亮丽,色调明快,充满喜悦、欢笑之情,如“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天空清亮透明”;“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等等,这种欢乐场景的渲染,更反衬今天失去土地的悲痛,实则凝聚了对敌人的深切仇恨。以乐写悲,能使悲痛更加沉重,这就增强了作品悲壮的力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痛( ) 斑斓( ) 亘古( )
默契( ) 怪诞( )
2.文章向土地许下了什么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中描写了故乡哪两个季节的景物风情?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
4.文中面对“母亲”的呼唤,作者用“不得不回去”、“应该回去”、“必须回去”作为应答,试简要分析三者之间的细微差别。
5.文中应用呼告手法,直接对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念、眷恋,并将倾诉对象拟人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文中对土地的称呼有多次变化,试简要说明这样变化的妙处。
土地是根,土地是家园,土地是上苍送给一方生灵最好的礼物。自古以来,人们都把土地比作母亲,神圣,纯洁。读完了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我们再来读一读一个南方人对这片黑土地的情谊。
感恩黑土地
王瑞春
上苍把黄色的尊严和权贵交给了黄土高坡,使她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把红色交给了江南,使她成为中国的鱼米之乡;唯独把黑色交给了东北,这是何等的不幸,又是何等的幸运!当土著东北人问初次踏上黑土地的我有何感受时,作为南方人代表的我说了这样玄之又玄的话。
如果东北人又问我怎样形容东北土地的肥沃时,我只能说:饶了我吧,我比不过你们的想像力。然后又不甘示弱地以一个南方人的想像力去叠床架屋地形容:肥得流石油,肥得钻人参,肥得冒泡儿,肥得插根筷子能开花,肥得种把石子就结果。东北人说:够有想像力,但不够味儿。问怎样才够味儿,答曰:这土地刚刚有劲。只有东北人才能想得出来,也只有东北的黑土地才有资格配得起这样的形容。有什么样的语言比这更简洁,更有力。不信,你瞧瞧黑土地。
早春时分,脚下的土地稍有些解冻,硬度还在,要是你跺一跺脚,像是踩在一个实心球上,硌疼你的脚不说,它还黑着一张脸,露出不加修饰的深深皱纹,模样土土,姿色平平。要是你刨开点地,插根秃头秃脑的榆树枝,不显山,不露水,不几天,就会钻出几颗新芽来。等你挖深一点,再往下一瞅,哪知地下更是黑黝黝的:煤矿儿,油田儿,铁块儿……让你眼睛立刻发亮发呆。而你一脚踩在南方又松又软的土地,脚趾间吱呀吱呀地冒出黏黏的、稠稠的土沫儿,你肯定会说:怪不得南方的女子腰儿细,眼儿媚,这里不产水灵灵的娘们,哪儿产?
一方水土一方人。黑土地绝对带有鲜明的东北人特色。东北的平原非常像一个熟睡的东北大媳妇,硬实、饱满、丰腴、热烈、奔放。再抬头一看,平原上的庄稼无不带有鲜明的东北标记:高粱酡红了她的脸色,玉米穗映衬着她的裙摆,大豆挺起了她的胸围。正是这样的土地,才能雄风荡荡,雌气凛凛。东北的大山真有雄风。往你跟前一站,就是一个大汉,武高武大,鼻正脸方,眉粗眼亮,胸宽腹厚,哪儿是主峰,哪儿是余脉,哪儿有草,哪儿植树,一目了然。生活中的东北男人也真够爷们,嗓门亮堂,喝酒畅快,说话干脆,一句话不对劲就能冒出火星,甚至搬起拳头。和这里的人交往,很少拐弯,很少设防,很少刻薄。当初还担心人生地不熟怕受欺侮的俗气想法,不到半年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斯文甚至有点迂腐的我竟也说话单刀直入,喝酒痛快干脆,做事嘁哩喀喳。
还是看看山和水吧。不用特意坐上车长途跋涉去看,开门就能见山。站着的是高山,躺着的是平原,跑着的是河流。如果你去过大兴安岭、长白山,就知道什么叫东北的山。这山不以数量取胜,但有一座是一座像一座。不像南方的山,以挤挤挨挨取胜,以清幽秀丽取胜;也不是这儿建个亭,那儿树个庙,不在乎游人的多少,不在乎孤独寂寞。东北的山自认为是被上苍抛弃在大漠荒烟,以冰雪为侣,以长风为伍,素来冷静,历史包袱少,陈年旧账少,名人纠葛少。再看那条松花江,真倔,倔得不是正常的从西往东流入大海,非要从东往西再折向东流入大海。这正像东北人,一旦认准了方向,多少头牛也拉不回来。
像我这样的一个漂泊的南方人,并非不热爱江南的杏花春雨。只是当命运的安排来了东北之后,广袤无垠的黑土地大度地接纳了我,把她的风物特产慷慨地展现给我,以她的勇敢、厚实、率性深沉地感染着我,我也很快眷爱上了这片土地,除了对苍茫高天的感慨之外,能不对脚下这片黑土地报以深深的感恩吗?何况东北三宝、二人转和大秧歌还没说呢。
(摘自2012年5期《吉林农业》,有删改)
作者饱蘸情感,用赞美的笔调抒写了东北黑土地生长出的种种神奇,读来让我们神往。想一想,同样在罗列关东原野上的物产,本文和端木蕻良的出发点和目的有什么异同?
一、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009年浙江省湖州市题)
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piāo_____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cuàn_____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ráo_____。
(摘自《土地的誓言》)
1.chì;lán;gèn;qì;dàn。
2.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的故乡出现在我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表达作者坚定的信念和誓死为土地母亲“战斗到底”的决心。
3.春天和秋天的景物风情;从视觉、嗅觉、听觉等角度写的。
4.“不得不回去”带有一定的被迫的意味,“应该回去”表示理所当然,“必须回去”则有“一定”之意,语气坚决,不容置疑。三者语气逐级加强,态度愈加坚定。
5.能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6.见美点赏析一。
类文阅读
同:都赞美关东物产丰饶,都表达了对东北黑土地的讴歌和赞美之情。
异:本文目的是赞美东北黑土地的富饶,而端木蕻良目的在于借说明物产丰饶来表达失去故土的痛苦,从而为下文为之献身做好铺垫。
考题回放
①飘②窜③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