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当代价值探讨

2014-07-15 05:10董兴华
卷宗 2014年5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人生观马克思主义

摘 要: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是一种注重实践的、奉献的人生观,其核心内涵的是愿意为人类服务的决心和信念。马克思主义人生观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根植于中国并迸发出新的生机,它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发展,并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当代价值

随着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指导思想同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结合得更深、更广。同时,在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人生观越来越彰显出它的魅力,成为指导改革开放实践的重要道德标准和精神动因。在全球化背景下,正确理解马克思科学人生观的含义及其价值,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健康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思想家、哲学家灿若群星,他们思考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现象,却没有一种理论能从实际出发,去帮助人们理解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直到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出现。“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才科学地阐明了人生的本质、人生的价值和人应有的目的、道路, 为正确地解决各种人生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1

1 正確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生观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旧唯物主义只是直观地去理解现实和对象,而没有把它们看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批判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世界,却认识不到改变世界的重要性,这一思想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生观。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强调人们要用实践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世界的各种现象,要用实践的行动方式去解决人生和社会的矛盾,这就是实践的人生观。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不仅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且非常重视人的生产活动,肯定人的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是一种积极进步的实践人生观。它强调人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承认人民群众才是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者,这是以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为根据的。人类社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这需要人类具有一种积极认识和勇于改变的实践人生观,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人是自然界不断发展的产物,人的本质由人所处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又是实践的。马克思说过,“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2”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造价值、形成各种社会关系,这体现着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存在于劳动中,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强调实践并指导着我们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个体的发展进步,从而以千千万万的个体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因而探讨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对我们科学理解人生的价值,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八三五年八月,马克思在其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3他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认清人生目标,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创造崇高的人生价值。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符合时代需要,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正确理解并以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作为人生指导,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也是当今时代的选择。

2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当代价值

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以来,全党全国上下掀起了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讨论实现“中国梦”的浪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就显得更为重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需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不是一场美好的幻想,而是需要人们去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理想,它的实现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这是一个伟大的实践过程。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来指导,因此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是指导我们勇敢前行的最佳选择。

2.1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对政治理论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是一种实践的人生观,它对政治理论的形成和阐释都具有指导意义。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曾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作过深刻的论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4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实践开始的,经过实践从而得到了新的理论认识,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建国初期,我们根据实践的经验,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土地改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这次巨大的实践过程,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就是实践产生认识的一个过程。坚持科学的实践观,使我国的改革和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使我们总能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在不同的历史任务面前,通过实践找到解决时代问题的办法。现在,我们讲“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将注重实践的理论深入贯彻到工作的方方面面,运用的范围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要广泛,比以往的任何时刻都要受到重视。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就是个实实在在的例子。实践的人生观将为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成就,为我们建设完善的政治制度和良好的政治环境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实践中深化认识,又以认识来指导实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角度出发,我们在一次次机遇与挑战中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性,并把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与为政、执政、行政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

2.2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对经济建设的精神支撑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是一种奉献的人生观,一种符合时代精神的人生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信仰,认识到了要把自己的利益同国家、民族的利益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它能够激发人们内心为了自身的完美和他人、社会、国家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力量;使人们坚定信念,坚定社会主义、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同时,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在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变得多样化的情况下,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竖立了一个更符合以人为本的价值评价标准。不同的人生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产生不同的能动作用,形成不同的是非判断标准。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为我们确立了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帮助我们在市场经济中摒弃错误的是非观、荣辱观、价值观, 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正确人生观。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劳动生产实践。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5我们的劳动不仅仅是一种人类满足自己生存的活动,生产的劳动还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实践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稳步发展,种种成就证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对当代社会的指导价值不可替代。

2.3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在文化建设上的推动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6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符号,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出的精神财富。先进的文化符合人类发展要求,它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参考因素。自十九世纪后半期以来,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为自强富国,先辈们提出过“中体西用”、尝试过君主立宪、发动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都以失败告终。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使党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中华民族才开始走上正确的复兴之路。一个民族具有一种怎样的人生观,决定着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方式的演变,文化领域也会随之变化,这会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反映出来以致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增长而不断发展,要保持其自身活力,就需要一种正确人生观来引领文化潮流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引领着社会的进步,在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指引下,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并不是抽象地存在于世界之外,而是以某种社会参与的方式从事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我们改造世界的过程,创造文化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认识与实践的过程。只有将注重实践的、奉献的精神特质根植于我们的人生观中,这种人生观才能对我们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改革建设成果,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一个又一个升天梦的实现、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等活动,受到普遍欢迎。中化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是孕育国人人生观的肥沃土壤,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与国人受传统文化熏陶过的人生观融为一体。这样的融合,铸就了一批又一批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在中国的大地上,迸发出了巨大的生命力,成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3 结论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是一种实践的人生观,一种奉献的人生观。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价值理论告诉我们,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社会价值是个人与社会、他人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满足社会或他人的物质的、精神的需要,以此做出贡献和承担社会责任。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求,有利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指导着我们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倡导着我们努力形成促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坚决投身到实践之中,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努力去实现自身完美与社会福利的人生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实践要求,它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和創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慧宝藏。

参考文献

[1]黄芝鹏.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许庆朴.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董兴华(1989—)、男、汉族、贵州省施秉县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人生观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