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塞上古城—榆林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特征

2014-07-15 05:10蔡建亮
卷宗 2014年5期
关键词:榆林变迁经济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能够让大家真真切切感受到的就是祖国的崛起,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陕北塞上古城——榆林也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经济迅速发展 ,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物质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人类的物质生活是丰富多彩而又不断变化发展的。

关键字:古城;榆林;社会生活;变迁;特征

近些年来,榆林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一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文娱体育、风俗习尚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伴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比如陕北秧歌、陕北民歌、体育等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人们的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婚姻、丧葬等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含有封建、腐朽、落后的思想和习惯逐渐被革除,人们逐渐形成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新生活观念。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变迁既有同一性,又表现出巨大的历史差异性。

1 城城和城乡反差巨大

在榆林,县城与县城之间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平衡的,比如神木、府谷、靖边、定边这几个县城依靠煤炭和石油资源经济发展迅速,因此就表现出来的物质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悬殊。表现在社会生活方面来说,不论是衣、食、住、行还是人们的价值观,都有极大的差异,在神木、府谷一带人们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是跟随时代潮流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伴隨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这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城,人们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人们开始产生一种奢侈、贿赂的不良社会风气,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确立自己的价值观的金钱观。榆林社会生活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但是榆林的今天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榆林市依靠单一的能源经济推动了财政建设,能源经济自身的属性决定它对社会事业的推动和拉动作用比较小[1]。

当然,在榆林,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是极为明显的,榆林城乡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的差距。在榆林,好多乡镇的经济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比如位于榆林市子洲县的大柳塔镇,由于煤炭资源的开发,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2亿元,而在另一个乡镇子洲县电市镇全镇国内生产总值仅仅为1883万元,可以看出同样的两个乡镇,但是收入水平的差距却是如此之大。这也就直接导致两个乡镇的农民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在电市镇,好多农村农民的生活状况是十分低下的,在90年代前后好多农村大米对于他们来说仍然是一种奢侈品,陕北的杂粮成为了他们的主要食物。而在同时期的大柳塔镇,人们一直以来衣食无忧,已经住上了小洋楼,开上了小汽车的富裕生活。提到消费水平,差距就更大了,在电市镇,大多数的农民依靠务农来维持生计,所以消费水平是极为低下的,而在大柳塔镇,人们生活水平特别高,他们可以买各种各样的衣服以及奢侈品。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分析出不管是城乡还是城城之间的差异都是由于榆林单一的能源经济所导致的,因此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地方的优势进行发展,比如佳县的红枣以及旅游胜地白云山,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去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文化娱乐也是榆林城乡差异的另外一个重要折射。商业发展和社会各种变化大多数集中在城镇。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杂志的出版发行以及电影、戏剧、各种公园等一系列现代文化娱乐方式的出现和流传差不多都是在城镇中出现的。然而,即使在现在榆林的广大农村地区娱乐活动仍旧是古老的,而且水平是 远远不及城市的。在大多数时间里,农村是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的。文化生活的这种单调,使得这里的社火生活观念较少变化,广大乡村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决定了这里的风气醇厚依旧。

2 榆林社会变迁起点的落后性

诚如美国学者本尼迪所指出的,历史的因素是非常强有力的因素。我们知道榆林与内蒙古与宁夏接壤,所以它本身与少数民族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以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考察榆林社会变迁的起点是极为合理的。在封建制度占据中国支配地位的2000多年中,我国在制度模式和经济上,长期保留着一种“超稳定状态”。在后来缓慢而又漫长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历史原因而造成的落后的经济水平和不再适合于新时代要求的传统观念使得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遇到重重阻力,一直处于“双重发展的状态” [2]所以,不管以怎样的施教和标准来分析西部地区社会变迁的历史和现状,如果和同时期其他地域的社会变迁相比较,总是具有发展的落后和低起点性。

3 变化速度快

榆林的社会生活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就其发生的时间、发展的程度而言,明显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虽然我们说榆林社会生活变迁起点较低较晚,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发展,榆林的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人们开始不断的追求精神与文化的享受,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改观,大多数人都逐渐摆脱了以前落后、封建、保守的思想,开始向开放、乐观、积极的方向转变。人们的社会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总而言之,榆林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当中,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榆林一定会成为一个和谐、美丽、发达的西部城市。

榆林的社会生活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中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建立在社会生活条件的总体变化的基础之上的,而传统的社会风俗以及各种习惯、个人的生活习性却是一种惰性的力量。因此,要想短时期内改变榆林整个社会生活的条件以及历史上长期所形成的风俗习惯绝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任何有关生活方式的变革都要经过主题逐渐的接受、加工和吸纳。这一切都决定了社会生活变迁的缓慢性,它不可能突变,只能是渐进的。这个渐进的过程就是一个建设与破除、“移风易俗”的过程。同时,也应该加快榆林经济建设的步伐,只有以经济作为最基础的物质保障,社会生活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吹向了西部大地,政府对西部地区在政策、项目、资金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战略性的倾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机力度,以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得西部真正成为中国生产力的走向所在。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榆林理应抓住机遇,利用资源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优势产业,使其尽快从现代化的边缘向中心靠拢,以真正实现社会生活的巨大转变。总之,进入现代的榆林已不再是一个封闭落后的社会区域,它已经开始迈上整个社会转型的总进城了,只不过是这种转型看起来似乎要显得缓慢一些[3]。

参考文献

[1]刘学敏,敖华.榆林市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2]秦燕 胡红安.清代以来的陕北宗教与社会变迁 [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65.

[3] 张继涛.乡村旅游社区的社会变迁 [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博士论文,2009.

作者简介

蔡建亮(1987-)男,陕西榆林人,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榆林变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榆林感怀
走榆林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榆林力量
——为榆林抗洪救灾而作
清潩河的变迁
榆林出台特殊教育提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