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涉江采芙蓉》的多重性

2014-07-15 04:17张煜
卷宗 2014年5期
关键词:多重性模糊性

摘 要:古今学者在《涉江采芙蓉》的意蕴、抒情技巧、生命觉醒和女性意识方面进行了一定层次的研究,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试分析《涉江采芙蓉》的多重性,从创作背景、主题和影响角度挖掘《涉江采芙蓉》的另一魅力。

关键词:《涉江采芙蓉》;多重性;模糊性

项目名称:浙江师范大学实践教学成果(201129)。指导老师:首作帝

作为一部堪与《诗经》比肩的诗歌集萃,《古诗十九首》的相关研究历来庞杂,从南朝古诗研究的开创期起始,风教说,比兴说,诗母说以及神韵化境说作为学者们的研究领域不断出现在公众面前。而《涉江采芙蓉》往往以其中摘录的第六首诗歌的姿态出现,作为整个诗集研究的部分展示《古诗十九首》的审美价值。对诗集的研讨和探究大大超过了对诗歌本身的具体化解读与思考,虽然也有不少学者尝试从主题和表现手法方面来分析《涉江采芙蓉》的的经典内涵,却也始终将其归结到《古诗十九首》的概念之中。自然,诗歌个体的价值远远不及诗集的成就,但以个体为研究对象,将它从整体中抽离出来解读仍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将在《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基础上试分析《涉江采芙蓉》在创作背景,主题及其影响层次方面的多重性,展现其作为诗歌个体的别样价值。

1 创作背景的模糊性

古代文学作品的作者及其创作年代问题是传统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焦点问题。黄永武先生曾在《中国诗学》一书中提到“考查作者的性向可以认识作品的风格,考查作者的交游可以指证作品的疑窦,考查作者的际遇可以明白作品的背景”,事实上,很多古典文学的研究都是以作者为主要线索的,《古诗十九首》自然也将作者作为研究重点。然而,至今为止,《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与年代都还未成定论。《涉江采芙蓉》在创作背景上也就具备了一定的模糊性,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作者身份无法确证。早在古代,就有众多学者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清代陈沆在《诗比兴笺·枚乘诗笺》中以史证诗,认为《涉江》为枚乘去吴游梁之时所作,而清代饶学斌在《月午楼古诗十九首详解》中认为“ 《十九首》 出于一人一时之事”,乃“汉末党锢诸君子逃窜于边北者”。事实上,这一问题直到今天仍存在疑议。《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在收录《涉江采芙蓉》时曾有这样的解释“‘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作品,非一时一人之作”,也就是说,编者也肯定了《涉江》作者的不确定性。其二,创作年代有所疑议。大多数学者认为,《十九首》是两汉作品,但究竟是西汉、东汉或两汉都有,却各有所持。杨贺灵认为《涉江》为东汉至建安前所作,梁启超则推断其创作年代在公元120至170约五十年间,也有学者支持“层集说”,即其“必定经过多人修改、润饰,而最后到汉末方才写定的”。虽然现今还有不少学者致力于确定其创作年份确定,具体年代仍然是未解之谜。其三,诗歌无题。众所周知,古詩十九首中所收录的诗歌流传下来的时候并没有标题,而后人一般把诗歌的第一句作为标题沿用,《涉江采芙蓉》亦是如此,诗歌开头“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因而诗歌名为《涉江采芙蓉》。从这个意义层面上来说,《涉江》在创作背景上有三个层次的模糊性,这样的不确定性从某种程度上使得诗歌不再局限于年代背景的框架之中,也剔除了作者特有的行文风格对诗歌的影响,从而扩大了诗歌的自由度,使诗歌的相关解读可以更加灵活和多变。

2 主题的多义性

《古诗十九首》有两大公认的主题:两地相思,人生失意。《涉江采芙蓉》属于前者,《中国历代作品选注》中称其主题是“写远客异乡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友人”,而在夏传才编著的《爱情诗选讲》中也有类似的说明“这是一首思乡怀人的诗”,的确,大多数学者都持这样的观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涉江采芙蓉》的主题是多义的。全诗内容为“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一解从游子角度出发,《中国古代爱情诗选讲》中对该诗有这样的解释“他采摘了兰草,想送给心上人,可是心上人却在遥远的故乡,这束芳草送给谁呢?想到同相爱的人分隔异地,诗人不禁悲从中来。”换言之,这样的解读是从单一视角,即游子的视角出发解读的,表达游子的思乡情怀,虽然读来通畅自然,主题确定,但却存在一定的疏漏。就文本解读来说,“采芙蓉”的不应该是“游子”,第一句中的背景大抵为江南采莲之地,游子身在洛阳一带求宦京师,不可能作“涉江采芙蓉”之举,因而采芙蓉之人为家中的妻子,即前半首诗是以妻子的视角出发的,而后半首转为游子的视角。这样就出现了诗学上的视角悬移手法,也就出现了第二种解读:该诗所歌咏的并非是游子思乡之情,而是思妇对在外游子的无限思念。家中的妻子“涉江采芙蓉”,而发出“遗谁”之问,视角转移到游子,是思妇在幻想模拟游子的思乡,最后发出“同心而离居”的悲叹。《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中对最后一句的解释为“彼此感情融洽而两地分居”,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但也有说法认为该诗的主题仍然为第一种解读,即思妇是悬想内容,而游子更是悬想之中的再一次视角转移,两者相扣,借以表达游子的思乡情怀,在相关研究领域也获得了一定的支持。此外,第三种解读也有一定的贴合点,即诗歌所表达的是一种脱离于母体的悲剧底蕴,而非简单的思乡或是思妇对游子的想念。第一个悲剧转折点在问句处,“采之欲遗谁?”,芙蓉花开,正是最美的季节和风景,主人公采下尤物,却发现想要赠送的人不在身边,“所思在远道”,这是一种情感无法联结的痛苦。第二个悲剧转折点在诗句最后,“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夫妻感情虽好却因为种种原因分居两地,使得情感无处宣泄,获得了忧伤终老的结局,是一种游离在情感母体之外的生命意义上的悲剧。可以说,对主题的多种视角的解读和讨论使得《涉江》在主题表达情感抒发上出现了多义性,这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必要的美。传统诗学认为,诗歌的美应该在于它的集约性,开放性以及多重性。文字的精简带来文辞表达成就,内容的开放展现时代的格局,主题的多重贴合读者的审美情趣。《涉江采芙蓉》正是以其多义的主题打动了读者,使之成为一首可多视角切入的经典。

3 影响成就的广度

《涉江采芙蓉》作为《古诗十九首》中的名篇,其影响成就也不是单一的。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它对于前人优秀诗学文化的继承。法国学者戴密微对《十九首》的阐释十分到位,“ 《古诗十九首》的成就是剥夺不了的:他们进行了一场开启新时代的文学变革。它们的根须深植在过去的土壤中,不仅朝向《诗经》,而且深入《楚辞》。”抛却“诗母”而言,《涉江》对于前人的继承也是较为鲜明的:以“采之”二句为例,《诗经》《楚辞》中多有采摘芳草寄寓情愫的描写。在《小雅·出车》中,“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是以女子的口吻叙述她在春日采蘩时的所见所思,借以寄托对远征丈夫的思念。《小雅·采绿》中“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绿是很好采摘的,然而一整天过去了,连一只手也没有采满,可见其思怨之深。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涉江采芙蓉》较大程度上地沿用了《诗经》之中的“采摘诗”的情感寄寓手法。自然,《涉江采芙蓉》对后世五言诗歌发展影响也很大,特别是在抒情技巧和主题方面建树颇丰。此外,《涉江采芙蓉》对于现代诗歌的影响也颇深。作为现代爱情诗代表人物之一的席慕蓉的作品中便可以窥见《涉江采芙蓉》的印记:“那女子涉江采下芙蓉/也不过是昨天的事/而江上千载的白云/也不过只留下了几首佚名的诗”,“那时候/所有的故事/都开始在一条芳香的河边/涉江而过/芙蓉千朵/诗也简单/心也简单”,前者摘自于席诗《悟》,第一句交代的正是《涉江》诗中的“涉江采芙蓉”的场景,诗人借以表达时间流逝之快,后者摘自于席诗《历史博物馆》,借以塑造一种女子涉江采芙蓉的场景的纯真与美好,虽然两者在情感表达与语言表达上都已经与原诗有所出入,内容却是一致的,可见《涉江采芙蓉》并不只在中古古代诗歌史上有所成就。它的影響成就是有广度的,一者在于它的继承,二者在于它的发展,从先秦到现今,它都以繁茂的生命力根植于诗歌史之中,展现了其影响的多重性。除了文本层面的价值与意义之外,中小学及高校教材对于《涉江采芙蓉》一诗的选用也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它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影响力。据悉,在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第二单元中,《涉江采芙蓉》就作为《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入选,成为部分地区高中生的必读篇目,而在张继定等人编著,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高校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一书中,也出现了《涉江采芙蓉》的身影,这是对该诗文学性之外的可读性与经典性的一种肯定,亦是其深而广的影响力的又一证明。

总的来说,《涉江采芙蓉》创作背景模糊,摆脱了一定的年代和作者风格解读的干扰;主题多义,更加贴合了读者的审美情趣;影响多重,具有普遍的研究意义。对它的多重性的解读,不仅是建立在《古诗十九首》上的进一步研究,更是对诗歌本身的更深层次的挖掘与思考。当然,《涉江采芙蓉》是不能完全脱离诗集《古诗十九首》的,它就好比是容器里的一滩水,离了容器便失了它的形态,我们能做的,是通过容器去观察它,不仅仅停留在感叹外部容器的精致与华美,而是去用心感受它的柔美与温婉,感受它拘于容器之中的特殊架构和形态,感受它如水般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继定等.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2]夏传才.中国古代爱情诗选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李祥伟.走向“经典”之路《古诗十九首》阐释史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4]冯光杰.《涉江采芙蓉》《迢迢织女星》的主题及表现手法[J].语文建设.2012(4).

作者简介

张煜(1993—),女,浙江金华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专业为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多重性模糊性
电报方程的正双周期解:存在性、唯一性、多重性和渐近性
分数阶Choquard方程正解的存在性、多重性和集中现象
一类二阶Duffing方程反周期解的存在性和多重性
含Hardy位势的非线性Schrödinger-Poisson方程正规化解的多重性
模糊性程度和模糊性厌恶对中国股市的影响研究
非线性Schr?dinger-Bopp-Podolsky系统解的多重性及集中现象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网络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初探
法律英语中形容词搭配及其模糊性探讨——基于USC语料库的reasonable个案研究
一类弱二次Hamilton系统的同宿解的多重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