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
2014年3月26日,抽象派绘画大师朱德群在法国巴黎仙逝,享年 94岁。
朱德群先生 1920年出生于安徽萧县白土镇(时属江苏),1935年至 1941年在国立杭州艺专(今中国美院)学习西画。 1945年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 1949年迁往台湾,并任教于台湾师范学院。 1955年前往巴黎,并从此定居法国,走上西方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探寻之路。 1980年入法国国籍。 1997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院士,并且是第一位华裔院士。旅居法国六十载,一步步走向成功,成为了当今著名海外华人艺术家。
正如法国评论家皮埃尔 ·卡巴那所言,朱德群的绘画“光斑和白热的点簇吸引目光,将威胁人的黑暗驱散,浑浊的空气使远景窒息。而喧闹的色彩又铺展开新的天地,在不断变化的无垠田野里,节奏相互碰撞。在表面的抽象后,宇宙就存在这里,还有古老的儒道两家所珍视的永恒之真。色彩和对比构成有节奏的混沌,正是在中国意义上山、谷、云、水的脉理。 ”朱德群在西方被认为是抽象绘画大师,走在西方现代绘画道路之上。但与其他西方现代主义画家所不同的是,他的作品中潜藏着东方气韵,这种气韵深深地植根在他的绘画里,甚至植根于他的心里,我们可以将这种融汇东西的气韵概括为:“赋抽象以诗意,赋无形以内涵”。
一
什么是“抽象艺术”?西方较为权威的费登版《二十世纪美术辞典》
解释说,“举凡艺术都是一种抽象,许多抽象的艺术必然在观众的眼中和心灵中造成具体物象的联想。二十世纪‘抽象艺术这一概念,乃是指不造成具体物象联想的艺术,它不探求表达其它视觉经验。 ”[1]中国绘画一般很少讲“抽象”,“抽象”是属于西方逻辑学、科学范畴的一个名词,是对客观物象的逻辑意义上的理性升华。人们靠“抽象”或抽象概念来超离经验,超离现实,来实现对理性和规律的认识。可以说,“抽象”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深刻背景。自然地,“抽象”也可以用来说明艺术,甚至将其和艺术创造与流派联结一起,乃至有“抽象艺术”、“抽象油画”的产生。
西方早期(文艺复兴以来)绘画走在再现性道路上。人们追求对客观物象的逼真再现。到 19世纪后期,人们感受到无限地靠近再现物象这一途径已无法满足艺术家情感的抒发。这样,才有了远离透视绘画理论体系的印象派绘画。印象派绘画远离了客观再现,开启了抽象方式绘画的大门。自此以后,我们谈论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就发现离不开“抽象”一词了。如果说有一条西方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的统一线索的话,无论什么现代艺术派别,相对再现来说,其实质都是将事物抽离出客观性的表现内容。无论是表现主义的梦境,立体主义的空间几何变形,未来主义对机器与力量的颂扬,他们都以非理性、反客观的名义达到抽象,以科学理性的反面出现,但他们都离不开科学性的西方理论背景的实质。在朱德群绘画出现之前,所谓西方绘画的抽象,表面上是作为科学对立面的非理性的产物,而实质上仍是科学文化的西方背景的果实,“抽象”一词本身泄露了这一天机。然而,无论如何,西方的现代艺术毕竟使朱德群打开了新的视野。
相对于西方的抽象观念,中国人更喜欢“无形”这一说法。《老子》第四十一章记载: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形”这样的观念如果说成是“抽象”的话,它也不是“科学”领域的抽象,而是一种东方式经验性的对世界的概括,是中国人对有形世界的一个最高境界的抵达。对于中国人来说,有“有形”世界,就有“无形”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有形与无形之间的辩证。整个宇宙由无形和有形构成。中国人这样一种直觉性、关联性的超越思维与西方的抽象概念毫无关联,更无主客二分的僵硬和弊端。当朱德群以中国艺术精神中的“无形”理念面对西方这样一个以科学理性文化思维为背景的抽象世界时,“抽象”概念便有了新的理解与境界。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以来的抽象趋势显然打碎了一个客观、有形的世界,但他们所建立起来的抽象世界其实是有弊端的。表现在艺术走向概念化,毫无生命感,走向空洞、虚无,甚至是反文化、反人性的。这样的绘画里面已经没有了生命与情感。中国的“无形”来自东方的哲学思想,“无形”永远与“有形”结合在一起,有“有形”才有“无形”,无形、有形都是人类生命的一部分,是一体性的整体,它不能完全用“抽象”概念来理解。中国哲学强调气、韵的概念,但它们都不脱离生活,是对生命的感知与表达,这与西方抽象世界不同。朱德群看似契合了西方抽象的表现形式,实质是中国思想由气韵所达成的无形境界。他的作品整体性地表达了一种气韵,一种生命感觉与生命认知,避免了西方抽象表现主义走向末路。这种无形是有诗意的,相对于西方现代主义反诗意的抽象,中国的“无形”恰恰改造了人们对抽象的理解,创造了无形的世界。对世界无形的表达,亦是表达一种人的生命状态,所以,这种无形是有诗意的。正是在这一点上,朱德群开创了自己的绘画之路,赋抽象以诗意,赋无形以内涵。世界大化之流,生生不息的哲学观念引导着人类从一个“生”到另一个“生”的连接,是人性化、生命化的。朱德群用中国“生”的哲学形成一种生命状态,把无形用诗意统一起来。西方用科学打破了现实的镜像,而朱德群的探索,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挽救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末路,赋予西方抽象艺术以生命的神韵,亦昭示了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融合而生成的一条新型道路。
二
朱德群自幼背诵古典诗词,研习水墨画,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这样一位中式传统文化浸润过的艺术家,何以走向完全超越和背离传统艺术的抽象表现主义之路呢?
(一)西湖畔与台湾岛
朱德群的求学之路,始于国立杭州艺专。国立艺专 1928年创立,首任院长林风眠。林风眠早年赴法留学,受西方新兴现代美术思潮熏染,其思想直接影响了国立艺专的办学思想与方向,在他先进的学术思想与崇高的美学理想指引下,国立艺专形成了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一批优秀教师以时代弄潮儿的形象,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扇了解西方艺术的大门。油画系主任教授吴大羽与林风眠同期留法,他对印象派以来的西方现代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与体悟,专攻油画色彩的表现和形式的安排,成为了赵无极、朱德群等学生们的偶像。吴大羽影响了朱德群的艺术风格,更影响了他的人生道路。吴大羽不但在创作中实践着印象派,在教学中,也完全是西方印象派、后印象派理论,莫奈、毕沙罗、梵高、塞尚等西方印象派、后印象派画家的名字经常在课堂上提到。他大胆引导学生跟着西方最新的潮流走,追求艺术家内在个性的表现,批判传统绘画中的因循守旧。这给朱德群的内心带来很大冲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