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人文:水利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诉求

2014-07-14 08:22黎永莲
学理论·下 2014年4期

摘 要:兼融水利高职教育的“水利性”与“人文性”,对水利高职大学生实施从事水利工作应有的水利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情感与信念教育,是张扬水利职业性和升华水利职教目标之必然。通过厘清认识、培育师资、深化校企合作和优化激励促进中国水利人成长和水利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水利人文;水利职业技能;水利人;水利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196-03

一、水利人文释义

“人文”一词源自拉丁文“Humanitas”,本义为人性、教养。翻译成中文,包含有人道、人理之义,北宋程颐的《伊川易传》有言:“人文,人之道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人文”即“人之所以为人之道”,具体指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积淀的道德情操、精神境界、礼乐典章制度及其对人的行为的规范教化作用[1]。将“人文”的含义加以延伸,“水利人文”即“水利人之所以为水利人之道”,是历代水利工作者在长期水利实践中所追求的或所遵循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情感与信念等,核心内容包括:

1.“上善若水”的水利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在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评价职业的优劣以及衡量职业活动是否有意义等所持的标准。它基于人们对职业的认识,决定着人们的择业行为和从事职业活动的动机、责任心以及对职业的忠诚。古往今来,一代代中华水利人在治水、用水、管水、护水、乐水实践中不断践行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职业价值观。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李冰父子“利济斯民”和“利济全川”、潘季驯“去国之臣,心犹在河”到当代水利泰斗张光斗,无数水利人生动诠释了“水被万物所取而滋润万物,但不居功、不争功;水被万物所弃而善育万物,但不利己、不争利”的“德在人先,利在人后”的水利职业价值观,这种职业价值观成就了水利人许许多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2.“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

199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将水利精神概括为:“献身、负责、求实”。所谓献身精神,就是忠诚于水利事业,舍小家、顾大家,甘为治水兴国贡献毕生精力和聪明才智乃至生命。所谓负责精神,就是视水利工作为己任,一丝不苟,勇挑重担,敢于开拓创新、勇于攻关。所谓求实精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科学治水。大禹治水开启了“献身、负责、求实”水利精神的先河,为治水患,他“劳身焦思,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左准绳,右规矩”、“以水为师”,“治水改堵为疏”,最终治理了“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孟子·滕文公下》)。正是“献身、负责、求实”的大禹治水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水利人干水利、爱水利、奉献水利。

3.“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信念和协作能力

“除水害、兴水利”是治国安邦的大业,是浩瀚的工程,涉及防洪、排水、灌溉、水力、水道、给水、污渠、港工等方方面面,凝结着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成千上万水利人的艰辛奉献。据唐代孔颖达疏《禹贡》记载,大禹“治水之时,所役人功,每州用十有二师,通计之,一州用三万人功,总计九州用二十七万庸。”即有27万民工直接参与了禹领导的治水工程。一座现代水利工程的投产运行或是一场抗洪抢险的战斗更是凝聚了无数水利人的生命与奉献。“一滴水是微不足道的,水只有汇成江河才有力量,无数的水利人只要拧成一股绳就能创造奇迹”,“以治水为主要内容的水事活动是我国集体主义幸福观生成的实践载体”[2],中华历来波澜壮阔的水利实践培育了水利人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能力,孕育了水利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信念。正是这种信念和能力支撑着水利勘测人员不辞辛苦地穿梭在深山密林获取第一手勘探资料,支持着水文工作者在一条条河流、一个个山头上孤独地蹲点水文观测站收集原始水文数据,鼓舞着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呕心沥血不分昼夜地设计图纸,激励着水利施工人员远离父母妻儿奔赴异乡建设;正是这种信念和能力成就了水利人创造出从“郑国渠”、“都江堰”到“红旗渠”、“葛洲坝”、“长江三峡”等许许多多的水利工程奇迹。

“水利人的事业是奉献的事业;水利人的精神是春天的希望,总是充满勃勃生机;水利人的精神是夏天的火热,总是充满一腔热情;水利人的精神是秋天的成熟,总是充满累累硕果;水利人的精神是冬天的坚强,总是充满不屈不挠。”这是对“水利人文”即“水利人之所以为水利人之道”的鲜活概括。

二、水利人文在水利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

1.张扬水利职业性之必须

“职业性”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独特性的重要标志。这种“职业性”不仅体现为高职大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与运用,还表现为高职大学生对职业思想、方法、态度和情感的习成。我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指出:“教育是:教人学做人”[3]68,那么,“水利职业教育是:教人学做水利人”。“水利职业教育教人学做水利人”,不仅要教给学生从事水利职业所要求的技术知识和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从事水利工作所应有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情感与信念等,也就是既要学生掌握水利职业技能,也要学生养成水利人文,使学生崇尚“上善若水”的水利职业价值观、培养起“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信念和协作能力,使学生从“人”成长为“水利人”,从遵循“人之所以为人之道”到坚守“水利人之所以为水利人之道”。

只掌握水利职业技能而不养成水利人文的水利高职毕业生难以安心水利工作并奉献水利事业,水利职业技能是水利高职毕业生做好水利工作的技术支撑,水利人文则是水利高职毕业生奉献水利事业不竭的精神动力。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和奠基人黄炎培先生指出“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便会“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这种教育,顶好的结果,不过造成一种改良的艺徒,绝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4]84“水利人文”成就“水利人”,是水利高职人才培养之灵魂。

2.升华水利职教目标之必然

黄炎培先生在1917年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4]68,即“为己治生”和“为群服务”,这就是广为流传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教宗旨。“使无业者有业”是职业教育的第一步目标,而“使有业者乐业”则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他反复强调:“职业教育训练,第一要义即为群服务”[5]314。中国水利高职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水利高职人才培养的独特性逐渐显现,水利高职毕业生就业日益显现出其优越性,许多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不仅高于其他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而且高于本科院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例如,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自2004年以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路走高,201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9.38%,排在广东省128所本专科院校第1名[6];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评为“2012-

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该荣誉也被业界人士称作“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7]。然而,水利高职人才培养做到了“使无业者有业”,却未能实现“使有业者乐业”,水利高职毕业生能够“为己治生”,却未能更好“为群服务”。全国多所水利高职院校对水利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工作条件舒适、收入理想、工作稳定、单位所属区域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是水利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选择;大多数水利高职毕业生不愿到一线施工现场而偏向于选择从事设计、管理等工作;基层水利单位对水利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大,但因条件艰苦、收入低而无法留住人才;相当一部分水利高职毕业生缺乏从事水利工作兴趣,毕业后选择转入保险、销售、广告设计等非水利行业就业;水利高职毕业生在吃苦耐劳方面不能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等等。要使水利高职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使他们“有业”且“乐业”,能够“为己治生”且能“为群服务”,水利高职人才培养重视水利人文势在必行。

三、实施水利人文教育的基本方略

1.厘清认识,确立水利人文教育理念

伴随“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水利职业技能在水利高职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日渐深入人心,但一些水利高职院校“唯水利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论”导致水利高职大学生的水利人文养成意识淡薄甚至缺位。一项基于水利高职大学生职业选择与评价的调查①显示:高达89.8%的水利高职大学生“不了解”“中国水利史”;高达62.4%的水利高职大学生“不了解”“水利法律法规”;54.9%的水利高职大学生“不喜欢或不太喜欢”“水利行业工作”;只有5.2%的水利高职大学生认为“职业态度是职业工作岗位中最需要的能力”;高达82.4%的水利高职大学生优先选择“获取更多技能证书”以“增强就业竞争力”。缺乏对水利行业的了解、认同,无法产生对水利职业的情感、信念和追求,难以最大限度地运用学到的水利职业技能奉献水利事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教育领域价值观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学会做事——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一书提出:“价值观代表人生的理想和目标,是我们追求的动机和目的。价值观激发情感,它给予我们思想和理解的动力,构成了个人和组织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不论我们自觉或不自觉,价值观都在影响着我们生命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着我们应变的水平、决策的能力以及我们应该沿着什么方向前进。毋庸置疑,价值观在工作场所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8]对于艰苦的水利行业而言,“上善若水”的水利职业价值观、“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信念对引领水利人成长和水利事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对水利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转变“重水利职业技能轻水利人文”的教育观念,确立水利人文在水利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是实施水利人文教育的前提。

2.培育师资,推进水利人文课程化建设

水利人文课程化建设是指把水利人文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培养其专业教师,明确其课程内容,制定其教学大纲,实施其教育计划,使水利人文教育课程进入水利高职大学生课堂,并结合水利高职大学生实际,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指导为基本环节的水利人文教育格局。其中,师资队伍培育是水利人文课程化建设的关键。

水利人文教育兼容“水利性”与“人文性”,肩负两层使命:既要教会学生“人之所以为人之道”,还要教会学生“水利人之所以为水利人之道”。这就要求水利人文教育教师不仅具备一般人文教育能力,还应熟知水利行业的特点、历史沿革、发展趋势、典章制度文献、重大技术革新事件、著名先驱人物以及各种重要文物器具等,最好还具有水利行业工作经验。但水利高职院校“懂水利的不教人文,教人文的不懂水利”的师资队伍现状难以有效推进水利人文课程化建设。应通过师资培训、学科交流、系部合作、岗位工作职能相互渗透等多方式协作,提高水利专业教师的水利人文教育意识和非水利专业教师的水利人文教育能力,培育一支由水利高职院校专业和非专业教师、实验员、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水利行业优秀人才组成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水利人文课程化建设团队,推进水利人文课程构建、教材开发、教学科研创新及实践活动拓展,使水利人文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社团、进校园文化,最终进水利高职大学生头脑,使水利高职大学生学水利、懂水利,爱水利,干水利、奉献水利,这是实施水利人文教育的关键。

3.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水利人文的人格示范

水利行业的成功人士是水利人文的模范践行者,他们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是水利高职大学生水利人文教育的良好示范。教育部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所副所长余祖光在“校企合作推进产业文化育人”的专题报告中指出,校企合作的关键不在于利益而在于文化。校企合作不仅要搭设校企间知识技能的桥梁,更要搭建校企间文化融合的桥梁。目前水利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更多局限于水利高职大学生的水利职业技能培养,而对利用水利优秀文化促进水利高职大学生的水利人文养成则未得到应有拓展。应深化校企合作,使“优秀水利人和水利文化进校园”,并组建以优秀水利人为主体的水利人文教育顾问团队,指导水利高职大学生的水利人文养成,通过近距离接触、感受水利人和水利行业历史文化,增进水利高职大学生对水利职业社会价值的认识,树立水利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社会使命感,使水利高职大学生从遵循“人之所以为人之道”到坚守“水利人之所以为水利人之道”,这是实施水利人文教育的重要路径。

4.优化激励,促进水利人文教育的知行统一

水利人文教育探索是一项全新的“打破陈规”工作,水利高职大学生的水利人文养成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持久的过程,它不能仅靠几门课、几个教师或几项活动就习成,它必须贯穿于水利高职教育的整个过程和一切活动,而且更依赖于水利高职教育队伍的品行表率,水利高职教育员工对水利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求实创新、不求名利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都示范着一种职业的精神和品格。现行水利高职院校的许多奖惩制度和考核体系过于注重对教职员工任教课程门数、授课学时、科研成果数量等一些显性的工作成果的认可,这不利于营造爱岗敬业、执着奉献、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的职业氛围,相反会催生急功近利的职业思想和行为,对水利高职大学生的水利人文养成起反向示范作用。应弱化水利高职教育激励机制的功利追求,引导水利高职教育员工从对工作结果的过度关注转向对工作过程的投入,使水利高职教育员工结合自身特殊的教育教学实际,潜心研发符合水利专业特点和行业价值的水利人文教育内容及教材,并身体力行地开展水利人文教育,这是实施水利人文教育的必然路径。

参考文献:

[1]黎永莲.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职业人文诉求[J].肇庆学院学报,2013(3):72-75,83.

[2]巢传宣.发生学视角下我国集体主义幸福观的生成分析[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8(5):25-28.

[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5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5]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6]广东高考信息网[EB/OL].http://www.gdzsxx.com/gaokao/zn/39

380.html.

[7]教育部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EB/OL].http://gaokao.chsi.com.cn/gkxx/gzzk/gzft/201307/20130705/439633310.html.

[8]余祖光,张俊茹.职业教育中价值观教育课程的新范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