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超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江苏 无锡 214121)
为了进一步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国家发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体质健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不仅是对学生健康水平的直接反映,更是对学生锻炼效果的量化呈现,亦是检验学校体育工作效果的有效手段。高校的体质健康监测工作作为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具体实施,其工作的规范性是学生体质健康真实水平的基本前提和有效保障,是学校针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政策措施和教学改革的基本依据,是高校体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过对江苏省高校体育工作的情况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在江苏省高校中落实情况良好,各高校都成立了独立的测试机构组织,配备测试人员并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有意识地针对测试结果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并撰写研究报告,高度重视测试结果将其作为学生的奖惩依据并与教学改革有机结合。但是在体质测试的条件保障和结果反馈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具体表现如表1。
表1 江苏省部分高校学生体质测试工作情况一览表
表1是江苏省高校体质测试工作现状部分基本情况的反映,由其可得出以下结论。
1.《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地基本要求及体育器材配备目录》中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器材提出了以下要求:“在校学生数(含研究生)为10000人及以下规模的学校配备两套;在校学生数(含研究生)为10000~20000人规模的学校配备三套;在校学生数(含研究生)在20000人及以上规模的学校配备四套,每套所需场地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00平方米。”[2]我们所抽样的学校在校生处于10000~20000人以及20000人及以上两种规模,原则上测试工作的场地面积应分别为不少于300平方米和400平方米,但由上表可以看出,江苏省仍有部分高校在体质测试场地条件方面没有达到国家要求。
2.《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数据不仅是检查学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重要指标,还是学校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追踪调查的宝贵资料,亦是学校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制定措施的基本依据。但是江苏省仍有个别学校没有建立或正在准备建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学生个人档案。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是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直观反映,是对客观事实的抽象化符号表征。测试结果的反馈可以使现象意象化后进行认知层面的强化,对于不同的反馈人群指向不同的反馈目的。反馈给学生,使之了解其自身的体质健康水平,激发其体育锻炼的主观动机;反馈给任课教师,帮助其结合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效改革体育教学;反馈给学校主管领导,促使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积极的政策措施。而江苏省的高校中仍有部分学校反馈对象单一,没有考虑各个层面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积极贡献。
4.《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3]中第三条规定:学生《标准》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奖学金评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60分者按肄业处理。虽然国家文件对体质测试不合格的学生给出了政策性的处理意见,但是学校在被动执行的基础上,仍应主动积极地对不合格的学生进行一定的锻炼指导以改善其体质状况,真正体现体育促进体质健康的本质。而江苏省仍有个别高校只是被动贯彻国家要求对不合格的学生进行补考或是提醒其多锻炼,对学生的体质改善收效胜微。
1.学生的认知。
学生作为被测试者,在测试时的虚假反应是直接导致测试成绩不准确的原因之一。有关调查表明,[4]学生参加体质测试的动机排名第一的是“完成该项目所占的学分”,另一个得分较高的动机内容是“学生为了听从教师的安排,他们认为教师是体育课的评价者,安排体质测试有一定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增加体育课成绩”,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体质测试是学校强制安排的一项任务,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参与体质测试的动机模糊,没有自己的判断;仅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明确表达出自己参加体质测试是为了检查自己的身体指标。学生在以上消极或模糊的动机驱使下,自然对体质测试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体质测试时敷衍了事,造成体质测试成绩与学生现状体质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除此之外,对体质测试方法的不了解亦是造成成绩误差的主要原因。
2.教师的态度。
教师作为体质测试工作的执行者,其态度亦关系到体质测试的工作效果。教师应在体质测试开始前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试重要性的宣传和体质测试及评价方法的讲解,然而,相关统计调查表明,“仅有27.75%和12.98%的教师能够对体质测试过程及评价方法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5]直接造成学生对体质测试工作的不了解甚至造成学生主观上的认识偏差,在情感上消极面对体质测试,在行为上敷衍体质测试,在方法上错误进行体质测试。教师在测试过程中的指导和监督亦是保障测试顺利进行以及测试成绩真实有效的必要条件,若教师对体质测试工作存在消极态度就会造成体质测试测量的随意性,忽视学生的不正确行为,造成无效的测量结果。在体质测试结束后对测试结果和评分成绩的登记和审核也是需要教师拥有正确的态度以保障登陆成绩与真实测量成绩之间的一致性,以保证测量成绩的研究价值。
3.学校的保障。
(1)管理体制。
体质测试是需要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的、具有广泛共识的测试制度和办法来指导和协调各个部门进行有效的体质测试工作,如成立领导小组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质测试工作计划,建立测试人员的培训制度等。在体质测试工作运行的管理中要对每一个工作流程都进行规范的设计和策划,并使之制度化,要求教师和有关部门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开展体质测试工作,这样才能保证体质测试的每个质量环节都处于被控制状态,一旦出现任何问题都能够找到负责人进行原因分析以纠正错误,使体质测试工作能够按照正确的轨道运行,保障体质测试工作的正确和有效。
(2)场地器材。
体质测试场地和器材是开展体质测试工作必备的物质条件,是保障体质测试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我国发布《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地基本要求及体育器材配备目录》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器材提出明确要求:在校学生数(含研究生)为10000人及以下规模的学校配备两套;在校学生数(含研究生)为10000~20000人规模的学校配备三套;在校学生数(含研究生)在20000人及以上规模的学校配备四套,每套所需场地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00平方米。江苏省高校在体质测试场地和器材的拥有量上基本能够符合国家要求,保障体质测试工作的开展,但是还应在器材的保养和维护问题上引起关注,以保证测量仪器的精度,保障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测试方式。
合理的测试流程和实施方案,是学校在测试方法和手段上对体质测试工作过程的有效保障。学校在测试工作开始前,应根据学生的数量和所测项目的性质特点对整个体质测试工作流程进行设计和规划,安排测试人员、配置测量仪器、组织测试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组织、实施体质测试工作。“根据专家调查,目前高校一般有集中测试模式、课内分散模式、课外分散模式三种模式。”[6]三种模式的体质测试工作实施都依赖于各部门的统一协调,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合理的安排体质测试工作,才能保障体质测试的有序进行。在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一定要认真负责、严格监督,保证测试的规范和有效,亦要观察学生的身体反应,做好处理突发事件的准备。
(4)结果反馈。
测试工作结束后,学校应组织人员对测试成绩进行核查和备份,将测试结果分别反馈给学生、任课教师、学校主管领导并按照教育部管理部门要求及时上报。将测试结果反馈给学生时不仅要给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的报告,还应根据教育部提供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智能服务系统”打印运动处方,就如何改善体质状况给出学生有效策略的推荐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水平,有针对性地参加体育锻炼。将测试结果反馈给教师,使教师根据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修改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运动负荷,以帮助学生改善体质。将测试结果经过统计和分析后形成报告反馈给体育部和学校相关主管部门,作为其政策制定的基础和依据。将测试结果上报给国家,作为国家对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样本,为新的测试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提供现实数据。
(5)宣传广度。
目前,仍有些高校只重视体质测试工作本身的程序与步骤,盲目完成国家对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的采集,忽视了体质测试工作本身的目的与效能。体质测试的宣传能够为体质测试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增强教师和学生对体质测试工作的认识,有助于提高体质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学校应面向学生和教师对体质测试工作的意义与价值进行多渠道的宣传和动员,帮助学生和教师形成积极的行为动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测试中来,保障测试过程的科学、规范,保证结果的真实、有效。除此之外,学校还应积极宣传获得体质测试结果后,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体质健康水平,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建立体育锻炼意识,形成体育锻炼习惯,获得体质水平的整体提高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1.结论。
通过对江苏省高校体育工作的情况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在江苏省高校中落实情况良好,各高校都成立独立的测试机构组织,配备测试人员并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有意识地针对测试结果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并撰写研究报告,高度重视测试结果将其作为学生的奖惩依据并与教学改革有机结合。但是在体质测试的条件保障和结果反馈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具体表现为:仍有部分高校在体质测试场地条件方面没有达到国家要求;仍有个别学校没有建立或正在准备建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学生个人档案;仍有部分学校反馈对象单一,没有考虑各个层面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积极贡献;仍有个别高校只是被动贯彻国家要求对不合格的学生进行补考或是提醒其多锻炼,对学生的体质改善收效甚微。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认知的不全面、教师态度的不积极以及学校保障措施不到位等。
2.建议。
(1)深入研究,完善测试指标内容和方法。
江苏省可在国家测试标准精神的引领下,针对本省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高校体育工作发展的现实需要探索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于测试项目的选择要更加注重其与学生体质健康之间的科学性关联,同时,要总结多年的测试实践经验,保证测试流程与方法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使得高校体质测试工作在科学的前提下发挥其本身的实际价值,致力于其目标的达成。
(2)充分保障,满足测试开展的内外需求。
高校给予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充分的资源保障是测试工作开展的前提,是形成物质条件和文化氛围的基础。为了满足体质测试工作开展的内在需求,高校要充分保障测试所需的基础资源,具体表现在人力、物力、财力三个方面。人力资源是指测试工作的主管领导、管理人员和测试人员;物力资源是指测试所需的场地、器材;财力资源是指测试工作所需的一切经费,包括人力和物力资源的财力转换价值。
(3)加强评估,规范测试过程和价值导向。
评估是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工作质量的外部保障手段之一,是体质健康测试工作过程的合格标准,亦是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价值取向的客观体现。在对体质测试工作部分进行指标设计时,抓住体质测试的重点工作环节,评估学校体质测试工作的管理体制、宣传广度;评估教师和学生对体质测试工作主观认识形成的环境和条件;评估学校对测试人员的培训及管理,以保障测试过程的有效性;评估学校对体质测试结果的总结和反馈,从而引起学校对学生体质测试过程和结果有效性的重视,促使学校建立学生的体质测试档案,记录学生体质的动态发展过程,为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研究提供现实数据,为制定合理的体育教育政策奠定现实基础。
[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地基本要求及体育器材配备目录[Z].2008-8-22.
[3]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Z].2007-4-4.
[4]张春雷.关于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测试现状的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4):154-156.
[5]张继辉.高校体质健康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2):245-247.
[6]张小龙.运用信息网路化技术构建高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评价系统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2):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