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南
2014年3月15日 晴
生活是什么?提及这个问题,我想每个人心中都会浮现出几个很文艺的比喻句。生活以其不同的姿态展示在不同的人面前,不同的面孔看见不同侧面的生活。生活或许是悲天悯人、寻找幸福的普遍的人类爱,抑或身陷沟壑、纵仰星空的追求……在我看来,生活最单纯的形式其实融为三个点——过去、当下、未来。我们每个人在世界上欢愉和疲惫地生活,实则不就是周旋在它们三者之间吗?有的人热爱沉浸于过去甜蜜的温床,有的人追求当下尽可能地把握一切,有的人则狂热地渴望、探索未来。我想说,若这三者不分好坏的话都是在拥抱生活。即不论你的灵魂、欲求存在于哪里,都是由对生活的一种眼光决定的,也都最终为了影响生活、美化生活以及更自我的过生活。
可是怎样能让生活过得更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无法用小康社会的标准来衡量,也无法用个人的幸福自在作评判。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提及这个“好”字便仿佛宇宙中的一只大手在向你挥动,群星摇曳、内心激荡。或许我们可以暂且将它理解为,穹宇下芸芸众生过去、当下和未来的好。
关注过去的几乎是两种人——历史学家和尚未重获勇气的人。历史学家贯古通今,从历史的尘埃中寻找依旧闪烁的东西——启迪世人、警告世人。他们的工作有重大的意义。过去和现在虽然有无法逾越的鸿沟,但在空间上它们却有许许多多在严丝合缝重叠融合。历史让人类获得智慧和深度,从而代替远去的上帝作为一个符号给予人力量。尚未重获勇气的人则没有从过去中走出,太多的习惯如藤蔓将它缠绕使他无法前进更无法后退——艰于呼吸视听。我想,这是有害的,该治。这样看来,过去貌似服务于未来和当下,像过气的啦啦队依旧在远处高喊“加油——”,而当下和未来则身处赛场。
再看当下。当下或许是我们每个人都关注和不得不关注的,“活在当下”还是许多人的座右铭。活在当下即关注人文。有腰部以下满地的鸡皮小事柴米油盐,有头顶周围无尽的诗歌书卷和思维感触,也有目之所及的万千善举、良知甚至罪恶、灾难。这些都很有意义且给人启迪。在我们那里,一出门便看见有人拉着大车贩卖水果和蔬菜,有人讨价还价,还有老太太扭动着身子摇摆舞蹈。这是多么匆忙而又充实的生活,给人温暖给人笑容。当然这其中时常夹杂伤痛,但伤痛是人生的常态,与幸福杂糅后更升华成一种智慧——等待我们汲求。诗歌、书卷也是生活,拥有用局部映射整体、用简笔勾勒重现全貌的功效,使我们更好的生活着。当下的重要存在于我们能感受到的幸福、能获取的智慧之中,还存在于生命的价值里。灾难,使那么多人失去幸福、颠沛流离,他们仿佛与我们隔于两世——他们在地狱的三重门后,我们的快乐和悲伤都是他们头顶的云霞。灾难常使人失去尊严,我们活在世上都是救世主的一部分,有责任去拯救那些倾颓的灵魂……当下重要的就像受难的热气球上必须留下的人。因此,我曾想长久地活在当下、关注人文,让诗文和对智慧的追问充满我的大脑。既然过去的不会重来,未来尚未到达,关注当下难道不是最好的选择吗?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想法片面极了。关注未来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科学应该是探索未来的最普遍形式,对于那些预言家的话还是听听即可。有些科学的研究是为了满足完成人们未继的梦想,因此飞机展翅了、机器代替了人力、潜水艇带来深海的问候、医学延展了生命的长度和宽度;有些科学研究则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真理的渴望,于是人类的头脑中出现了八大行星、宇宙大爆炸,出现了细胞的成长消亡,出现了分子原子的纵横。当下与未来就像一株植物两茎上的花朵,双生而同源,它们的存在为了那个生活的“好”字,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和翻天覆地的力量。这些影响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似一只隐秘的脚在每个角落都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记。科技左右了经济的俯仰,科技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科技给了生活无尽的馈赠,然而与此同时,科技也夺走了一些东西。
现在我们面临的局面是一场当下与未来的搏斗,一场人文与科学的争夺战。科学不仅深刻的改造着世界的面貌,还改变了人心的形态。这些并非他的错误,但他的“无心插柳”今柳已成荫。科技使人们更加的理性,更加在乎数字、物质和成果一类的东西,生活节奏更快,齿轮样的生活使许多人无暇更多地思考关于人文的东西。有的人只是减少了阅读降低了品位,有些人却失去了人类爱甚至良知。科学也同样有悲哀,许些感性的人不关注科学,认为那只是科学家的事,人们常失去对未来的畅想,失去对科学的探求,认为那遥远的地方只是不切实际。
但我认为,科技和人文应是具有共同愿景的战友。它们都为了生活,都是对生活的“好”的一种追求,殊途而同归。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种辩证的眼光,世事万物本该和谐共生,我们应当在适当的范围内遵守和维护这种平衡。尊重人文,尊重科学,既充满浪漫的眼光和悲天悯人的胸怀,又不乏对未来的渴望和创造力的尽情挥撒。这并不矛盾,可以有侧重的兼顾。若科学是引人瞩目的恒星,那么人文就将是银河那宽长的手臂,以免它落入无尽的虚无;若人文是河畔骑马的旅人,那么科学就将是那摇曳的渡船,将它引向彼岸。他们是隐秘的恋人,许下长久相依的心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心灵的自在和充实以及生活积极有益的推动力,拥有真正的生活的“好”。
河南省洛阳一高高三(12)班
指导教师:杜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