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字化时代新闻摄影的走向

2014-07-13 09:40河北画报05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9期
关键词:新闻照片艺术性摄影

(河北画报 050000)

当计算机诞生之后,信息领域的数字技术就开始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进。而摄影这门技术,其功能和特效,也决定了在数字化时代里,它同样不会落于人后。但是也有人开始担心,随着数字化的引入,计算机的多方应用,摄影会变得趋于简单化。但有人坚持,不管是胶片时代,还是数字时代,摄影的技术含量都是不能减少的,相反,科技进步了,摄影技术应该越来越趋于成熟和完善,而不应该被“简单化”“克隆化”。那么,作为摄影中的新闻摄影究竟该何去何从,对此,我浅谈几点看法。

一、数字化时代提升新闻摄影的时效性

数字化革命的到来,将给社会各个行业带来一次革命。数字化转型也将是一场“全民运动”。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可以离开数字化转型还能生存下来。当然,摄影行业也是如此。原来的传统的胶片时代,在成像这一环节中,相对滞后,所以,新闻时效性体现的不是非常到位。随着计算机的迅速普及,数字化传输的快捷和方便,使得新闻传播更加高效迅捷,为新闻摄影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时效性也更加突出。新闻摄影除了是必要新闻的补充之外,更多时候,新闻摄影图片本身也是新闻。所以,笔记本、网络和数码相机成了当今摄影记者外出采访时的必备。这样就保障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新的新闻,通过新闻微博、报纸、期刊等最大范围地进行传播,增强了媒体的吸引力和竞争力。1994年,美联社摄影记者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开始使用数码相机。加拿大《卡尔加里先驱报》1995年在全世界率先实现摄影采编数码化,而我国新闻摄影数码化进程与国外同行几乎是同步的。1996年,新华社记者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首次试用数码相机拍摄中国运动员入场,并通过笔记本电脑在现场发回第一张数码照片。当时,新华社记者使用的唯一一台专业型数码相机是借来的。但是,仅仅一年后的1997年,为报道“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新华社购置了10套柯达EOS·DCS3C型数码相机。当新华社摄影记者使用它拍摄了江泽民主席首次踏上香港土地的瞬间后,在不到15分钟时间内,便在返回编辑部的出租车上完成发稿,开创中国记者在重大新闻事件中使用专业数码相机现场发稿的先河。

二、数字化时代真实性和准确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线

数字化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摄影而言,既可以缩短时效,提高时效性,但高超的技术又往往成为“假照片”的温床。人物背景可以轻松换,事件人物可以移花接木,细节修改就往往能篡改事实等。如2004年7月19日,一则“美联社造假新闻照片夸大西安暴雨”的新闻一经报道,就引起了众多网民的热议。该新闻中表示,美联社7月15日刊登了一张陕西省西安市区水灾的新闻照片,后经多方确认,此图片是经过电脑处理后的,而非真正的新闻照片。该图片将原本只漫到小腿的水位人为的“抬高”到了腰部,这只是PHOTOSHOP的橡皮图章工具的妙用罢了。而且,对于水纹也进行了“复制”效果的处理。16日,美联社对提供照片的摄影记者给予“开除”的处罚。又如,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背影》落选新教材、华南虎事件、纸陷包子、史上最恶毒后妈、金庸去世,等等。诸如此类的情况那简直是恒河沙数,不胜枚举。数字化是将时代进步化了,但是这些有悖于新闻工作者基本操守的行为,我们不能不说这是时代的退步。

科技的发展,技术的先进,不应该成为我们放弃职业原则的借口。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不容动摇。1999年,中国新闻摄影协会组织编写的《新闻摄影学概论》给新闻摄影下了这样的定义: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而经过多方查证,我们从《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中获悉其对新闻图片的解释为: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想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这样以来,结合二者的说法,我们不难发现,新闻摄影的题材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新闻价值,其次,还有最起码的保障图片反映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新闻的魅力一方面在于最快地反映了我们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更在于我们能用照片定格那个具有新闻价值,甚至是历史价值的“特殊瞬间”。既让新闻图片成为事件的反映者,又让其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所以,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决不允许被任何形式任何技术所掩盖。

三、数字化时代提升艺术性,是新闻摄影的重要出路

1.艺术性对新闻摄影的重要性

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但是,这并不代表新闻图片不追求艺术性。新闻摄影的艺术性并非指如影楼摄影那般的后期加工,它的艺术性更多的体现在摄影技术和新闻内容的有效结合中。曾经有一张“大眼睛女孩”的新闻照片被广泛流传。那是我国著名摄影家解海龙1994年为宣传我国的希望工程而拍摄的照片。该照片没有半点的后期加工,而是摄影师利用光线、角度、构图、瞬间抓拍、焦距变化等艺术手段,又结合了自己对所要表现主题的理解而拍摄的。这幅照片除了具有极强的新闻意义之外,还具有较多的摄影本身的技术含量。法国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尔 布列松作为新闻摄影的先驱,提出了“决定性瞬间”的概念:“形式与内容是不能分离的。我认为形式是一种线条、体积、表面、质地与情感顶点相互作用的严格组合,在这个组合中,我的概念,我的组合只是发展了的直觉。”他的此番话,正告诉我们新闻摄影中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数字化时代“迅捷”的是传输的速度,“简单”的是影像成形的过程,而摄影本身的过程不能过于“迅捷”也不能过于简单。相反,随着摄影技术的逐步完善,随着摄影设备的逐渐先进,新闻摄影除了要真实的再现事实之外,如何更好的再现事实,如何更强的增强新闻的内在张力,如何在新闻摄影中加入艺术化的元素和技巧,这将是新时期新形势新科技下的重要思考。

2.提升艺术性的重要原则

(1)主从关系要分清

新闻照片不比平时影楼的那种艺术照,真实性是它最宝贵的财富。还原事物本来的面貌,这是新闻的基本职责。所以,新闻摄影的所有艺术性都要以真实为基础。这是新闻艺术性的主要方面。

此外,虽然都是反应现实,但是有的摄影工作者由于高超的技术,不仅能将事件的真实一面反应出来,而且还能更生动、更震撼人心。从而,使读者获得新闻文字之外的视觉上的强烈震撼。

说到新闻的技术技巧,除了角度、光线、色调之外,构图也非常重要。“构图”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为结构、组成或联结,在摄影我们往往是指画面方面的安排,我们在摄影之初,往往要首先确定画面内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从而根据这些关系,在镜头中将不同的物象构成一个统一的画面整体。其实,这一构图在适当的配合了角度、光线和色调之后,往往能传达出不同新闻人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关于摄影构图的重要性,布列松曾于1952年在他的《决定性瞬间》一文中指出:“一幅照片,要把题材尽量强烈地表达出来的话,必须严格地建立起形式之间的联系。摄影隐含有辨识功能,就是把真实事物世界的节奏辨识出来。眼晴的工作,就是在大堆现实事物中,找出特定的主体,聚焦其上。照相机的任务,只不过是把眼睛所作的决定记录在胶卷上而己。正如对绘画作品一样,对待摄影作品,我们也是将它当作整体来观看和感受的,而这个整体,我们只须一瞥便可把握。在摄影作品中,构图实际上就是眼睛所见到的不同元素的同时组合和有机组织的结果。由于内容和形式是不可能分割的,因此构图是不可能事后补上的,不可能作为一种补贴在基本素材之上的事后设想。换句话说,构图必须具有必然性。”

关于光线方面,我们也要更为注意。尤其是新闻摄影,用闪光灯一定要慎重。更多时候要利用现场光线。当我们利用现场光进行摄影时,选择大口径的镜头,如70-210mm/F2.8,28-70mm/F2.8等镜头的效果要好一些。而且当我们用手执相机进行室内新闻拍摄时,要求快门速度不低于最低限度。而如使用17-35mm的镜头拍摄时,快门速度则要控制在1/15-1/30秒左右;使用28-70mm镜头拍摄时,1/30-1/60秒左右则是更佳的选择。

总之,关于摄影的技术可能很多,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都要保障新闻的绝对真实性。主次分明更是新闻艺术性的发展方向。

(2)画面要有内容,有动态感

一个新闻事件要想能够表现的丰富,除了上面所谈到的必要的摄影技术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如果说第一点解决的是新闻该怎么拍摄的问题,那另一个内容就是要“拍什么”。新闻发生之后,时间、地点相对时固定的,但是人物或事物的状态却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即使是新闻,每一秒钟都发生着不同于前一秒的新闻内涵。所以,作为摄影记者,不仅要尽力真实、准确的表现新闻本身,还应该最大限度的展现新闻背后的内涵。所以,该“拍什么”,就是对新闻摄影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更大的难题。

新闻是时刻动态发展的,但是一旦拍摄成了照片,相对就要静止了。然而一副好的新闻照片却总能让读者读到新闻动态发展的一方面。所以,学会抓住新闻事件发生发展中的瞬间形态,尤其是典型瞬间。然而典型瞬间却不多,往往稍纵即逝。典型瞬间有的可能在高潮前到来,有的可能就是高潮到来之时,所以,新闻摄影工作者要有极强的对事物、对事件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以及高超的摄影技术等。

新闻摄影的发展还要继续,对新闻摄影的探求更应该随着工作的实践不断深入。

猜你喜欢
新闻照片艺术性摄影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读图时代报纸数码新闻照片档案管理
一架老120照相机
浅析老龄化背景下公园小品设计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
新闻照片中的以军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