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香草美人意象

2014-07-13 17:36:25薄晓婧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名作欣赏 2014年8期
关键词:香草花草屈原

⊙薄晓婧[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内蒙古 包头 014030]

作 者:薄晓婧,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在楚国地方文化中,崇尚巫祀。当时的楚怀王也“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祝,却秦师”。楚地人杰“草”灵,香草被作为献祭或巫神取悦对方的饰物。《尚书》中记载“:至治馨香,感于神明。”楚国早期向周王室进贡的就是祭神用的灵草。王逸《章句》中的“香草”含义是“:言己修身清洁,乃取江蓠、辟芷,以为衣裳,纫索秋兰,以为佩饰,博采众善,以为约束也!”屈原在《离骚》中提到了许多香草,如芰荷、江蓠、蕙 、菌桂、白芷、荃、兰、椒、菊、芙蓉、杜衡等。张德纯认为“:兰芳秋而弥烈,君子佩之,所以像德,篇中香草,取譬甚繁,指各有属。”美人比喻君王,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王逸《章句》“:人君服饰美好,故言美人也。”

一、《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

(一) 以香草美人为喻,表达自己的美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离骚》中的这些诗句都嵌入了香草名,这些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屈原的美丽形象:头上戴着高高的花冠,身着由芰荷、芙蓉制成的衣裳,腰佩秋兰,花香满身。如超凡脱俗、遗世而独立的仙人。

(二) 香草与恶草相对,代表着正义与邪恶

楚怀王最初对屈原十分信任,任命他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上官大夫嫉妒屈原,与令尹子兰、靳尚和宠妃郑袖等人结为一党,诋毁屈原。于是楚怀王开始对屈原日渐疏远。屈原培贤纳士,希望这些人同自己一样高洁美好、严谨自律,使楚国焕然一新。“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可是他们抵制不住诱惑,也加入世俗,同流合污,成为了与他相对的恶草。这愈发显示了屈原正直高洁的高贵品格。

(三) 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象征比喻系统,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世界

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人神杂处的世界。“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调谐心情自我宽娱,姑且漫游去寻找美女,猛然回首黯然泪下,哀叹高丘没有神女。朱熹云:“女,神女,盖以比贤君也。于此又无所遇,故下章遇游春宫,求宓妃,见佚女。留二姚,皆求贤君之意也。”良臣贤君是屈原美政理想的体现。“求女”指求贤君,比拟楚怀王,用男女之情比喻君臣之义。这种丰富的意蕴及奇特的想象,营造出一种浪漫的气氛,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世界。

(四) 《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悲剧意蕴

屈原在政治上遭遇不幸,他的“美政”理想也未能实现。楚国也从强国逐渐衰弱乃至一蹶不振,甚至楚怀王也在秦国被囚禁,最后被人杀害。《离骚》的结尾也是悲剧性的。“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屈原虽然蔑视邪恶与之进行不屈的争斗,但最终还是失败了,选择投水自尽,越发显示了人物的悲剧。

二、《红楼梦》中的香草美人意象

(一) 关于香草的描写及寓意

1.住所之景。《红楼梦》中有很多关于花草的景物描写,如“仙花馥郁,异草芬芳,真好所在也”①,描绘了太虚幻境中的仙花异草。这些花草寓意了太虚幻境中有各种各样的美女,同时暗指生活在贾府的金陵十二钗等众女,她们都可以用花来比拟。

《红楼梦》中关于香草的描写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含蓄地暗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大观园的住所也是因人设置景物,以不同的香草象征人物的性格,具有极强的指示功能。“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这里描写的是潇湘馆,是林黛玉的住所。翠竹遮映,色调是冷的。林黛玉自幼父母双亡,寄居在舅舅家里,但是她自尊自爱,孤标傲世。竹与梅、兰、菊并称花中四君子,又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不畏严寒,临风而立,与黛玉的气质颇为相近。而黛玉又被称为潇湘妃子,她来到人世是为了还泪,这与湘妃泪染斑竹的典故相似,因此翠竹成为黛玉的写照。“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岭,或穿石脚,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蟠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香气馥,非凡花之可比。”此处描写的是蘅芜苑,是薛宝钗的住所。院中各种香草芳香馥郁,表面无华而暗香浮动,衬托出宝钗朴素无华而德行馨香的特征。宝钗又有“停机德”“山中高士”等评价,可见这些香草是宝钗闺阁君子般的写照。这些香草有牵藤的、有引蔓的,攀附于他物。清陈昊子《花镜》卷五记载:“藤萝,一名女萝,在木上者;一名菟丝,在草上者。其枝蔓软弱,必须附物生长。”宝钗的性格中有依附他人的特点,如她所希望的“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大观园中每一处的景致都不一样,花草也不同,寓意不同的花草景致适合不同性格的人居住。

2.饯花会。饯花会在古时是一种民间岁时风俗。“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在饯花会上,喜爱花草的红楼女儿们也不免俗,不仅着装鲜艳,打扮得花枝招展,还用花瓣柳枝等编制轿马、干旄、旌幢,与花神饯行。这一日人与花草异常和谐,仿若神话中的人神杂处。写饯花会更能看出大观园中众女与花有着密切的联系,花神退位并祭饯花神实则是伤感的,她们总会红颜老去青春不再,甚至生命也像花一般的短暂,但她们没有这方面的觉悟,都打扮得花枝招展,格外光鲜。只有黛玉因花瓣的凋零谢落而伤感,又联想到自己孤苦无依,病体孱弱,爱情之路坎坷曲折,不禁有红颜薄命之感,又为“花落人亡两不知”而心生悲凉。黛玉为凋零的花瓣举行了一个简单的葬花仪式,吟唱着凄婉的《葬花吟》,感悟着青春与生命。

3.斗草。《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芳官、蕊官、藕官、豆官、香菱等人坐在草堆里斗草。“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豆官便说:‘我有姐妹花。’众人没了,香菱便说:‘我有夫妻蕙。’”在古代,女孩子们很喜欢斗草这项游戏,她们斗草的方式是“文斗”,即对花草名,先采来百草,以对仗的形式互报花草名,谁采的草种多,对仗的水平高,谁坚持到最后就赢了。红楼中的斗草游戏描绘了众女儿的闺中乐趣,她们对花草有大致的了解,又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对仗工整,这样斗草游戏才进行得顺利。每一种花草都有着寓意,“观音柳”含着“观音”二字,“罗汉松”含着“罗汉”二字。在这个斗草游戏中,这几个没有人身权利身不由己的女子,寄希望于观音菩萨、罗汉,希望神明能够拯救自己,摆脱悲苦的命运。君子虚怀若谷,有坦荡的胸怀,像竹一样的高风亮节,寓意着女儿们希望得遇君子,求一个美满姻缘。传说美人蕉是由佛祖脚趾流出的血变成的,美人蕉的花语是坚实的未来,寓意着女儿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香菱一生命途多舛,有命无运,是个薄命女子。她遇到冯渊原本可以幸福地度过一生,却被呆霸王薛蟠棒打鸳鸯纳为妾室,身份低微,二人关系上并不平等,“夫妻蕙”更加显示了香菱可悲的一生。

(二) 《红楼梦》中的美人

《红楼梦》中的人名多与花草相关,清张新之《红楼梦读法》记载:“是书名姓,无大无小,无巨无细,皆有寓意。”如夏金桂之名,脂评认为:“夏日何得有桂,又桂花时节焉得又有雪(薛) ?三事原系风马牛,全若强凑合,故终不相符。败运之事大都如此,当事者自不解耳。”夏金桂的名字可谓起得不好,注定与“丰年好大雪”的薛家姻缘不和。香菱之名见《朱坡故少保杜公池亭》,诗中有这样一句:“楸梧叶暗潇潇雨,菱荇花香淡淡风”。香菱寓意着菱花开得正盛时,飘散幽香,却也短暂。袭人本姓花,又因“花气袭人知昼暖”而得名。袭人寓意着花袭人温柔和顺,知冷知热。当然,并非所有女儿都可以以花草为名。文中“宝玉道:明儿就叫‘四儿’,不必什么‘蕙香’‘兰气’的。那一个配比这些花,没的玷辱了好名好姓”。《红楼梦》与花草相关的人名有很多,寓意着这些女子有如花草般的气质,当得起花草的好名字,不是庸俗之人。

《红楼梦》中将花草拟人化、人格化,寄托了人物的情操、人格、理想,衬托了人物形象并深化了人物性格,构成了以花草为中心的人物群像。清中后期《红楼评梦》中提到了红楼群芳:“园中诸女,皆有如花之貌。即以花论,黛玉如兰,宝钗如牡丹,李纨如古梅,熙凤如海棠,湘云如水仙,迎春如梨,探春如杏,惜春如菊,岫烟如荷,宝琴如芍药,李纹、李绮如素馨,可卿如含笑,巧姐如荼蘼,妙玉如檐葡,平儿如桂,香菱如玉兰,鸳鸯如凌霄,紫鹃如腊梅,莺儿如山茶,晴雯如芙蓉,袭人如桃花,尤二姐如杨花,三姐如刺桐梅。”以花喻人,果然很形象,人物性格跃然而出。

黛玉如兰花,“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林黛玉的外貌之美,她又降生在百花生日这一天,身带奇香。而且黛玉厌倦世事繁杂,天性喜散不喜聚,淡雅若空谷幽兰。孤高自傲,仿佛清雅脱俗、不食人间烟火、遗世而独立的仙子,高洁得像《离骚》中的香草美人。

宝钗如牡丹,她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人人都说黛玉不及她,是一个宜室宜家的窈窕淑女,与牡丹很是相配。牡丹国色天香,是花中之王,艳冠群芳。宝钗用花蕊制成的冷香丸去除体内的热毒,同时她内心的热情也被去除了,变得无情、淡漠,正如签上说的“任是无情也动人”。

熙凤若海棠,海棠素有“国艳”之誉,熙凤无论是外貌还是个性都是艳丽无双的。“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泼辣张狂、口齿伶俐,艳光逼人。

湘云如水仙,水仙花性喜阳光、温暖,湘云无父无母,寄居在亲戚家里,但她乐观豁达,不但高呼“是真名士自风流”,还付诸实践,虽沉睡于芍药花间,半醉半醒间还说着酒令,煞是可爱。“也宜墙角也宜盆”,她就像水仙一样充满阳光,豁达开朗。

探春若杏花,在群芳夜宴上掣花签时所得就是杏花。“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日边红杏倚云栽”,她的命运注定是要远嫁。

惜春如菊花,菊花不仅隐逸而且凌霜绽颜。惜春生得身材未足,形容尚小,孤僻冷漠,心冷嘴冷。雅号“藕榭”,擅画。她孤寂清冷、寒意漫延。

妙玉若檐葡,檐葡是花中的禅客。妙,少女也。玉,美玉也。她本是带发修行的尼姑,却心性高洁,孤傲狷介,才华出众,被黛玉尊称为诗仙。她最喜欢《庄子》,超凡脱俗,所以邢岫烟说她“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

晴雯如芙蓉,芙蓉素有霜染胭脂之称。晴雯长得风流灵巧,水蛇腰,削肩膀,眉眼有点像林黛玉。口齿伶俐,针线活尤好。个性刚烈,敢爱敢恨。然而她锋芒毕露,注定招人嫉恨,要承受风刀霜剑的逼迫。正因为她像极了芙蓉,在她死后宝玉作《芙蓉女儿诔》祭奠她。

袭人似桃花,桃花花朵丰腴、色彩艳丽,可谓“春之芳菲”。袭人有着细挑身子、容长脸儿,长得也是美人一个。她对人和气,处事稳重,是大观园中出了名的贤人。

(三) 《红楼梦》中香草美人的悲剧意蕴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一生是悲剧的,他晚年时穷困潦倒,举家食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爱子夭折后不久泪尽而逝。生于繁华,终于沦落。他笔下的《红楼梦》中香草美人意象也具有悲剧意蕴。

1.人物命运的悲剧。《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是可悲的。如尤二姐、尤三姐、金哥、司棋、金钏等人的自杀。晴雯蒙冤、黛玉病死、湘云守寡、妙玉遭劫、惜春出家等,这些人悲不胜悲。

黛玉因花自怜,思及自身,并为自身而伤感。最终病死,生命如同短暂的花期。本该三月开花的海棠花却在十一月开了,探春认为必非好兆,这海棠花开在怡红院里,注定了宝玉的悲剧。在贾府中,贾宝玉原本是最有条件成为振兴家族的人物,但他却与家庭格格不入,对无形的封建社会意识置以怀疑的态度。他拒绝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厌恶四书五经,蔑视封建纲常,大胆地否定孔孟之道、程朱理学。批判男尊女卑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思想与制度,他与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背道而驰,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腐朽思想有着强烈的冲突。“我不稀罕那功名,不为世人观阅称赞,何必不远师楚人之《大言》《招魂》《离骚》《九辩》《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等法,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寓,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 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人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他总是随性而为,这样一个随性、率真、无拘无束的人注定要与时代格格不入,这是他命运的悲剧。

2.爱情命运的悲剧。书中提到,在西方灵河岸上有一株绛珠草,神瑛侍者每日用甘露灌溉使得绛珠草修成女体,而绛珠草为报灌溉之德,便随神瑛侍者一同转世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这是个神话故事,由香草美人的幻象发展为爱情的理想世界。《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纯洁无暇,不染尘埃,他们的爱情没有丝毫情欲意味的占有色彩,也没有丝毫的功利色彩。在现实生活亦或话本小说中,男方通常提倡门当户对,或者攀龙附凤,以家族利益或个人前途门路为重。女方则希望终生有靠,夫荣妻贵,图个诰命,一生风光。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字典里没有“功利”两个字,这是难能可贵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二人以心相许,此情格外动人。宝黛二人虽然彼此相爱,却未能修成正果。王夫人等看中金玉良缘,打算用调包计哄骗宝玉同宝钗成亲,不料却被黛玉得知。在封建家长制度和婚姻包办制度下,黛玉自知无可挽回,以死抵抗,泪尽而逝,而宝玉看破红尘,遁入空门。这是二人爱情命运的悲剧。

3.家族命运的悲剧。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本来安富尊荣,势力极大。甚至成为了当地官府的“护官符”。但终究在一日之间土崩瓦解,到头来都为他人作嫁衣裳。“护官符”不仅深刻地暴露了当时官场的黑暗腐败,而且表明了四大家族在封建社会里有着强大的政治势力。而转眼间,贾府就被抄了家,树倒猢狲散,落得一个凄凉的下场。“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①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5页。文中有关《红楼梦》的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一一另注。

[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

[2] 李山(选译) .楚辞选译[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3] 张蕾.浅析屈原《离骚》中的“香草美人”的意象及表现出的文人品质[J] .青春岁月,2010(11) .

[4] 张莉森.绛珠草与林黛玉——中国传统文学中草的文化内蕴与林黛玉形象论析[J] .柳州师专学报,2011(4) .

[5] 安晶.从“香草美人”管窥屈原的美政思想[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

猜你喜欢
香草花草屈原
梦见屈原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26
端午思屈原
少先队活动(2020年6期)2020-07-27 01:35:04
爱护花草
蘑菇头和小香草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中华诗词(2018年9期)2019-01-19 01:11:02
蘑菇头和小香草
蘑菇头和小香草
勿摘花草
花草春夏
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09:01:42
屈原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