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 541006)
陈谦曾说到:“自我发现一直是我很感兴趣的……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寻找、自我完善、自我完成,该是贯穿终生的。”1这一理念在《望断南飞雁》中有着清晰的体现,女主人公南雁在对梦想的不断追求中坚持着自我实现。
文中南雁从一个总会给人走神梦游印象的女子,成为一个在美国陪读的贤内助。但表面的平静被南雁的出走打破。这让她的老公沛宁觉得吃惊,也给读者留下不解。可当把目光拉长到南雁的整个经历当中,便会发现其中的必然。
南雁为追寻梦想而出走,而这个梦想也并非一时形成。从小,南雁的母亲就希望自己的女儿们都是“能飞的”。特别是南雁的姐姐南鹭又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女强人。长辈的理念灌输对南雁最后选择出走是有所助推。
南雁与沛宁初次相识便产生好感,而促使南雁选择结婚的则是当沛宁讲到要她一起去美国。“南雁告诉沛宁,她对嫁给沛宁是不假思索的……最重要的是沛宁代表了她人生前程中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可能性——美国。”显然,南雁在作出这样的选择时,不仅是出于对沛宁的爱,还有对于自己梦想的追求。
南雁的丈夫沛宁始终未在意她的梦想。初次相识时对她聊起梦想“不经意地点点头,潦草地应着”。在整个婚姻的相处中更是忽略南雁的情感。“沛宁有时会想起,他们已经好久没好好说过话,这也不过一念而已,随即就淹在自己的鼾声中了。”
到美国之后,南雁陷入主妇生活。“一件她并不太喜欢的绣花浴袍却一直用着,因为要给南南起夜喂奶,到给宁宁喂奶起夜”。“虽然有合适的工作去做,但最后还是在丈夫的劝说下辞职了。”这些琐碎繁杂且无止境的主妇生活显然是不能为南雁的梦想助力,反而是一种极大的消磨和考验。
南雁为了梦想做出反思。对于孩子,丈夫沛宁认为很多事都可以“看在孩子的份上”,但南雁对此很是不屑,“你就是你,如果你都没有活出来,孩子又有甚么份呢?”南雁意识到每个人都是有着自己的使命的。她也有属于她的使命,就是她那始终没有放弃的梦想,而之前的辛苦更多的是成全了丈夫。可是,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要求用一个人的梦想去喂补另一个人的梦想。唯有完成自己的使命才是真正的实现自我。
此外,南雁到学生食堂辛苦打工就为了能学英语。特别是对孩子,“南雁显然给过南南足够的准备,除了洗脑,还教会她熟练使用微波炉。”
最终正如南雁所说,“她有很多的梦,很多的计划,都未曾有机会实现,甚至是尝试实践,她不能再背那么多的负担。”所以,当沛宁即将获得终身教授时,她便选择在这个她等待中的合适时机出走。
这样的选择令人为之一振,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性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对梦想的坚持。相比男性,女性的传统角色强调母性和妻性,所以在实现自我的道路上往往要承受很多来自社会、家庭的限制。文中沛宁的母亲,年轻时为了丈夫牺牲事业,年老了还要赶去美国照料孙子。这位典型的传统女性形象与南雁就形成了对比。
而对于南雁来讲,她不只是女儿、妻子、母亲,她更是一个人,一个意识到自己使命所在的人。就像陈谦认为的,“一些小说中的女性因为各种遭遇而困惑,丧失了人生方向。这样的观念表达是过时的。通过南雁想告诉大家,在这时代女人已经可以有这样的活法。”2
在他人眼中,南雁是演绎了一场“娜拉出走”。进而会想到鲁迅提出的“娜拉走后也实在只和两条路:不是堕落,便是回来。之所以只有这两条路,一是由于现实社会的险恶,另一是自身的缺欠。”3那么是否在时代发展和个人做好准备之后,“出走”就可以不同了。实际上,与娜拉当年对现实不满后的意气之举相比,南雁出走更是在为梦想做了准备之后的继续坚持实现自我。
尽管南雁无法为未来出路做出承诺,这个过程也要付出很多代价,但也因此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升华。在追求与放弃,执著与妥协的循环反复中,南雁经历的正是探寻自我实现最自然的一面。就像陈谦所言:“一个对生活愿意思考、有所追求的人,是懂得必然的: 人生肯定是有一种比物质更高的境界,它是值得你追求的,哪怕是尝试着追求……而一个有过追求的人,虽败犹荣。”4
所以,这样说来,南雁只有开始而没有结果的出走反而更具意义。陈谦在讲述女性彷徨于安逸生活与理想精神时,并非是指出一个简单的抉择问题,而是深入人物内心去关注女性的精神困顿。更指明了放弃庸常生活和改变生活轨迹后,寻找有别于现在的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与意义所在。毕竟人的一生都应是充满着无限可能的。而在这人生的无尽旅途中,探寻到怎样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探寻的思考和对实现自我的坚持。这个过程甚至只是这种姿态才是对人生无限可能最好的诠释。
注释:
1.陈谦.我的小说就是要寻找Why,2009(11).
2.4.江少川.从美国硅谷走出来的女作家——陈谦女士访谈录[J].世界文学评论,2012(2).
3.苏彩琴.女性的“出走”和“出路[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