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人文学院2011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200000)
党的十八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这为红旗渠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顶层设计。
林州是红旗渠的故乡,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在中国精神谱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如何繁荣发展其主流文化——红旗渠文化,促进其产业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是当前无法回避和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结合的文化产业学术背景,经过认真调研,对红旗渠文化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历时十年,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林州因修建红旗渠而闻名全国走向世界,红旗渠也逐渐成为林州区域的地标和林州的代名词,逐渐演化为林州的文化符号。红旗渠文化是林州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林州人民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林州地域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升华与结晶,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精神在林州的传承与创新。红旗渠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因为传承创新了华夏文明精髓要义。具体来讲,红旗渠文化的组成构造为“一个核心、两大渊源、三大载体”。
一个核心。红旗渠精神是红旗渠文化无可争辩的核心内涵。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以及新华社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提炼的“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当代红旗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林州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是红旗渠文化的核心要义。
两大渊源。一是当代文化渊源。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把“为人民服务”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新的历史时期,在林州这块土地上,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实践中,党的正确领导与人民群众改变生存状态的迫切愿望紧密结合,产生了伟大红旗渠精神,产生了“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扁担精神,产生了“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谷文昌精神。我们党执政为民的伟大社会实践是红旗渠文化的主要源头。二是传统文化渊源。林州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三晋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碰撞交融,特殊的地理、文化条件孕育产生了以北方山水画派鼻祖荆浩创《笔法论》、做名作《匡庐图》为代表的创新精神;孕育产生了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代表的改革精神;孕育产生了以郭巨埋儿和王祥卧冰求鲤为代表的儒家孝道精神,以及王庭筠创办黄华书院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红旗渠文化的重要历史渊源。
三大载体。红旗渠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有着其独特的传承载体。一是以“人工天河红旗渠”“百里画廊大峡谷”“北国江南万泉湖”“森林公园五龙洞”“文物宝谷洪谷山”和“天开图画黄华山”为代表的太行山水文化为载体;二是以花棍舞、四股弦、剪纸、刺绣、荆编、藤编、石刻、石街、泥塑、古建彩绘、龙腾战鼓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三是以钢铁、煤机、铝电、生物制药、新能源等五大产业和红旗渠香烟、红旗渠白酒、红旗渠啤酒等红旗渠系列产品为代表的的现代工业文明为载体。
林州自古隶属安阳,林州是洹河之源,故林州文化为洹河文化的重要元素;林州与安阳山水相连,文化相融,在““三阳开泰”中,独成鼎足,是安阳殷商文化、建安文化、英雄文化的重要组成;在林州孕育发祥的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河南的、安阳的精神财富、文化符号和靓丽名片,在安阳文化星空中格外耀眼。所以,红旗渠文化是安阳区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根据林州红旗渠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和系统布局,运用“点轴理论”分析,提出以打造精神发祥圣地为目标,以“一带二环三区四园五重点”为载体,以“传承、创新、服务”为抓手,重在运作,重在务实,重在为民,促进文化林州建设,推进美太行伟大进程的发展思路。
“一带二环三区四园五重点”是传承和创新红旗渠文化的立足点。“一带”,即以林州市区为核心的,纵横南北贯穿林州的红旗渠文化衍生带,这是针对支持“文化安阳”建设而提出的;“两轴”,指的是两条文化旅游环线,即市区—观光大道—红色经典区—太行隧道—市区的西北文化旅游环线和市区—观光大道—绿色民俗文化区—蓝色运动休闲区—市区的西南文化旅游环型轴线,这是针对支持“山水安阳”构想而提出的;“三区”,就是以青年洞、分水苑、扁担精神纪念馆和革命根据地遗址等为龙头的“红色经典文化区”,以太行大峡谷、黄华山、洪谷山和天平山为核心的“绿色民俗文化区”,以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航空主题公园、万泉湖、盘石头水库和太行平湖为依托的“蓝色运动休闲区”,这也是针对支持“山水安阳”构想而提出的;“四园”,以天河影视制作中心为龙头的影视文化园,以山水画派创始人荆浩隐居地——洪谷山为依托的荆浩艺术园,以三省文化城、林虑巷一条街、紫光斋文化市场“一城一街一市场”为内容的艺术博览园,以赵南长城遗址、战国博物馆、贵族墓葬群为内容的赵文化园,这是针对支持“历史安阳”构想而提出的;“五重点”,一是包括太行天路环线公交、景区升级改造和太行文化运动项目在内的太行大峡谷综合提升项目,二是包括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和分水苑景区改造的红旗渠景区升级改造项目,三是包括航空运动主体公园、通用航空机场、滑翔基地等项目的航空旅游项目,四是山地休闲度假基地和户外运动旅游项目,五是太行民俗风情小镇建设项目等,这是针对支持“山水安阳”构想而提出的。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传承发展。红旗渠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其在传承基础上的不断创新和超越,要做好“巩固和创新”两篇文章。
关于“巩固”:一是要巩固物质功能。太行山水及其承载的红旗渠工程是红旗渠文化的主要物化载体,是红旗渠文化的实体体现。启动红旗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加大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力度,制定和实施红旗渠文化发展一体化规划,贯彻落实有关经济政策,壮大红旗渠文化的经济规模,采取积极的态度、稳妥的办法,使文物在有效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合理利用中有效保护;推出一批像《赵都中牟推定说》等具有理论创新价值、决策参考价值、思想教育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的精品成果,不断明确和丰富红旗渠文化资源内容。
二是要巩固旅游功能。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着力优化文化旅游资源配置,促进资源要素流动,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积极承办首届中国(林州)红旗渠艺术品博览会、第二届中国(林州)水墨双年展、“春满太行—中国山水画家走近林州”等活动,积极筹办《印象·红旗渠》大型实景演出、修建红旗渠场景体验等活动,集中展示个性鲜明的红旗渠精神文化和民风民俗,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嫁接和融合。
三是要巩固产业功能。文化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是发展文化的途径。按照全市文化资源分布特点,做好红旗渠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高标准规划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合理确定红旗渠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构筑大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培育形成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壮大红旗渠文化品牌,充分利用红旗渠的知名度效应,积极培育“红旗渠文化”品牌,做大做强“红、绿、蓝”三色旅游品牌,完善提升红旗渠文化产品品牌,开发水晶、瓷器、电子影像、邮品和纪念币等类别的文化产品,把红旗渠品牌纳入林州企业的创新体系和专利体系,形成一批在省内有影响,国内有声音的“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打造以品牌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培育红旗渠文化市场,重点培育以标志性建筑、领袖人物、文艺作品、影视产品等为主题的纪念品和工艺品市场,扶持和发展一批自主经营、自主创新的红旗渠文化市场主体,组建区域性红旗渠文化企业集团,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红旗渠文化市场体系。
关于创新:一是要创新理念。研究整理挖掘红旗渠文化,不断充实红旗渠文化理论体系,形成一个涵盖历史与未来,跨越精神与物质,影响经济与社会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二是创新体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逐步整合现有文化资源,推出新的文化产品,实现文化繁荣与发展。发起成立林州红旗渠文化传媒集团,统一整合林州市文化产业资源,走集团化、专业化、专职化经营发展道路。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机制,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实施文化人才培训计划,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开展文化人才专项培训,联系高等院校,提升文化人才综合素养。建立和完善促进红旗渠文化发展的金融政策,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确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投入机制。完善文化发展金融配套项目,设立面向文化事业的专属金融产品,做好中小型文化企业金融服务。三是创新载体。启动红旗渠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程序,实现红旗渠文化与城市形象、城市精神的完美结合;设立红旗渠艺术节,提升红旗渠文化的影响力。
红旗渠文化注定要在历史上烙下一抹靓丽的彩虹,不仅属于历史,而且属于现在,属于未来。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繁荣红旗渠文化,发展红旗渠文化产业,使其汇入中华民族的文化海洋,由人民共享,一同传承,一同创新,一同发展,一同繁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