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重 于文明 张志强 刘峰 范志勇
(华北地质勘查局综合普查大队 三河 065201)
本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温都尔庙-翁牛特旗加里东地槽褶皱带—多伦复背斜与北东向大兴安岭构造-岩浆带的叠加复合部位,北东东向道营水-双庙-八里庄复式背斜北翼。主要经历了加里东期、华力西(晚)期和燕山期三次构造运动,其主要构造线方向表现为北东-北东东向。矿区位于V64-1小东沟-柳条沟钼、铅、锌成矿带上,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其外围发现大量银多金属矿床(点),找矿前景看好。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除第四系外,主要为二叠系上统铁营子组、染房地组及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
本区处于东西向多伦复背斜与北东向大兴安岭构造-岩浆带的叠加复合部位,区域北东东向道营水-双庙-八里庄复式背斜北翼。主要经历了加里东期、华力西(晚)期和燕山期三次构造运动。
1.2.1 褶皱
本区褶皱简单,仅见狐仙庙背斜,该背斜为道营水-双庙-八里庄复式背斜北翼次一级褶皱,其核部位于狐仙庙—于营子大沟附近,轴向北东,30°~40°。核部出露地层为铁营子组上段第9层,并有闪长岩体侵入。两翼为铁营子组上段第10层,南东翼倾向南东,倾角20°~25°;北西翼倾向北西,倾角16°~26°。
1.2.2 断裂
区内断裂主要以北北东为主,主断裂位于狐仙庙—于营子大沟内,次级断裂破碎带亦较发育,以北北东向为主,形成较密的裂隙破碎蚀变带,其中以Ⅱ号异常带发育的Sb-1、Sb-2两条破碎带规模较大,两条破碎带基本平行产出,走向20°~30°。Sb-1地表出露长度500多米,宽2.58~15.95 m;Sb-2连续性略差一些,分为北东和南西两部分,北东部出露长300多米,南西部出露长90多米,宽2.38~13.80 m。破碎带两端均为第四系覆盖。
此外,矿区还发育北东、北西、近东西、近南北向规模较小的断裂,多被后期酸性脉岩所充填。
矿区内侵入岩主要有上边墙、伙房岩体和各种脉岩。为燕山早-晚期产物。另外在矿区北侧还见有闪长岩。
1.3.1 边墙岩体
位于矿区南东角,呈北东向展部,在矿区只有一部分出露,面积约0.01 km2,为一燕山早期花岗岩,可分为二个相。边缘相宽1至30~50 m不等,主要为细粒斑状花岗岩;中心相则为粗粒斑状花岗岩。岩体西南端内接触带断续出现一个石英-绢云母化带,宽度最大可达22~35 m。这一蚀变带中钼含量普遍较高,个别样品可达边界品位。
1.3.2 上伙房岩体
位于矿区西北角,在该矿区只有少量的出露,为一燕山早期花岗岩,与二叠系铁营子组上段10、11层呈侵入接触,在矿区该岩体呈南北向分布。另在矿区北部见有燕山早期闪长岩呈北东、南北分布,出露面积很小,与第四系及铁营子组上段9层呈侵入接触。
2006年通过电法扫面,圈出5个视充电率异常。其中II、III、IV号异常规模较大,IV、V号异常强度大,I、IV、V号异常未封闭,在测区边部异常强度仍还较强。在2004年、2007年、2013年对II、III、Ⅳ异常进行了钻孔深部验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I号异常在测区北西,规模不大,北端未封闭,落在于营子闪长岩体南西端的接触带上,推测为岩体接触带矿化蚀变体引起的异常。
II号异常位于狐仙庙断裂西侧。走向42°,长1200 m,宽500 m左右,面积约0.36 km2。视充电率高值区呈条带状分布,走向与主异常基本一致,大致平行产出。单个长100~400 m,宽20~50 m。视电阻率中-东部为低阻异常,一般<2000 Ωm,西部在70点左右出现中高阻异常,一般>5000 Ωm。异常范围内地表见有铅锌矿化,2007年在该异常施工4个钻孔,其中3个不同程度见到了铅锌矿体,认为该异常由铅锌矿化所引起。
III号异常落在狐仙庙断裂东侧北部,走向40多度,长700 m,宽200 m,面积0.14 km2,北部未封闭。异常形态规整、梯度变化大,极大值>45 MS/(ms),总体表现为SE陡,NW缓,显示出极化体总体倾向NW的特征。异常在110线以南高值区显双峰状。2004年在100、110线各施工过2个孔,2007年分别在150、120线各施工一个钻孔,均见有不同程度的铅锌矿化,而且矿化范围广,厚度大,证实该异常为矿致异常。
据视电阻率异常显示,在高极化区内为低阻异常,异常区西边为大面积的高阻异常,高阻异常呈北东走向,形态规整,长1000 m,北东延出图外,宽400~500 m,推测为隐伏岩体引起。根据ZK0-1孔资料,显示在终孔处已接近岩体。
IV号异常落在测区东南角,异常总体走向40°左右,长大于800 m,宽300 m左右,南西端未封闭,还存在宽180 m峰值高、梯度变化大、形态规整的异常。该异常南部以40线180号点附近为中心,存在一个65°走向的中低极化异常,宽50~80 m,长700多米,将高值异常分成两部分。视电阻率异常总体为低阻异常,北西异常边部出现高阻异常。视电阻率异常的梯度变化带与高极化异常北西边界线基本吻合。
2013年在40线施工了ZK40-1孔对IV号异常进行解剖(图1),进尺650 m,全孔所见蚀变带较多,均可见金属矿物,如: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偶见少量的黄铜矿,在618~624.5 m尺段见金属矿物相对富集地段,方铅矿、闪锌矿呈细脉状、浸染状,化验圈定该尺段为铅锌矿体,平均品位为Ag 20.70×10-6、Pb 0.83×10-2、Zn 1.03×10-2,且矿体出露位置为中、高阻的梯度带上,因此推断该异常为矿致异常。
本异常总体沿边墙岩体北缘北西外接触带平行展布,距岩体露头300~700 m。如果认为该异常是与边墙岩体有关的矿异常,那么异常所处的部位是比较理想的多金属矿富集部位。
V号异常在落在测区南部,异常宽170 m,长200 m,走向北东,南西未封闭。该异常视充电率非常高,中心最高>90 MS/(ms)。该异常对应的视电阻率处在梯度变化带的低阻一侧。由测深剖面看,低阻体延深较大,能达500多米。由于异常在走向上未预控制,规模不清,但从异常特征看是一个有一定找矿价值的异常。
2012年共完成1∶1万岩石地球化学测量23.3 km2,采集岩石地球化学样品共计5868件,异常下限为:Ag 0.16×10-6、Pb 37.52×10-6、Zn 169.1×10-6、Mo 1.62×10-6。化探曲线按照异常下限的1、2、4、8倍进行圈定,从元素异常套合情况来看,Ag、Pb、Zn元素相关性较强,且与地表已发现的矿化蚀变带吻合较好;从异常范围来看,Ag、Pb、Zn元素较Au、Sb、Bi、As、Mo元素有规律,主要分布于狐仙庙地区的Sb-1、Sb-2蚀变带与小东沟钼矿岩体周围的蚀变带中;从异常强度来看,Ag、Pb元素异常值明显高于Zn元素,Ag最高为52.8×10-6、Pb元素最高为16580×10-6,而Zn元素最高为9162×10-6,整体呈现向深部矿化增强的可能。
1/万土壤测量结果,显示为Cu、Pb、Zn、Ag、W、Mo组合异常与物探异常对比,以I、II、III号异常吻合程度较高,元素组合齐全,浓集中心清晰。其中Zn、Ag异常范围最大,Pb、Cu相对较小;Mo、W不但规模小,强度也较弱。宏观上看,异常中心大致在II—III号异常之间,总体呈面状分布,大异常中有数个浓集中心,元素分布也有一定规律,从大到小(外→内)为Ag、Zn(Sb)→Pb、Cu→W、Mo。
图2 ZK0-1钻孔原生晕元素曲线图
钻孔光谱样显示(图2),成矿元素具有垂直分带现象,如ZK0-1孔为Cu、Pb、Zn、Au、Ag组合异常,以Zn强度最大;下部以Co、Mo为主;As、Sb异常显示上强下弱。矿化元素分带明显,说明成矿作用时间长,使各元素有一定的时间按不同的温度、压力进行分离沉淀。由于深部见到厚60多米大于100 ppm的Mo异常,推测在深部隐伏岩体中可能存在钼矿体。
2004年、2007年、2010年和2013年该矿区共计施工了15个钻孔,其中13个孔见到了银铅锌铜矿(化)体,共发现矿体59条,其中表内矿体27条,表外矿体42条,主要分布在II、III号物探激电异常带中。矿体主要产于蚀变破碎带上下盘,少量产于酸性霏细岩中。矿化范围大,矿石以脉状为主,少量矿石以浸染状产出,工业矿体产状陡,其形态以脉状、透镜状为主。
目前本区共发现59条矿体,主要成矿元素为Ag、Pb、Zn、Cu,矿体呈细脉状、透镜状,长度大致在50~500 m之间,宽度在0.5~15.6 m之间,产状总体呈北北东向,走向20°~40°,倾向50°~70°,矿石金属矿物以方铅矿、闪锌矿为主,脉石矿物有绿泥石、石英、绿帘石等。
表1 狐仙庙矿区主要矿体特征一览表
本区规模最大为NPbZn-①矿体,位于II号异常区,有TC2、ZK100-1 、ZK100-2、ZK90-1、ZK70-1五个工程控制。矿体总体倾向110°~120°,倾角70°±左右。矿体主要分布在蚀变破碎带上下盘,矿体严格受蚀变破碎带控制,矿体与蚀变破碎带的产状基本一致。矿体形态呈透镜状,厚度变化较大,最宽15.6 m,最窄为1 m;矿体倾斜延深约240 m,控制长度为300 m。平均穿矿厚度5.9 m,矿体平均品位Pb 2.80×10-2、Zn 3.94×10-2、Ag 58.7×10-6,矿化较不均匀,整体呈现向深部Zn矿化加强的趋势;金属矿物可见方铅矿、闪锌矿和少量的黄铜矿,方铅矿和闪锌矿呈细脉状、浸染状,局部呈颗粒状,粒度<1 mm,矿化蚀变以硅化、褐铁矿、绿泥石化为主,石英呈脉状产出,条带状分布,褐铁矿呈蜂窝状、星点状分布,地表矿石褐铁矿化强烈。
矿区位于V64-1小东沟-柳条沟钼、铅、锌成矿带上,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其外围发现大量银多金属矿床(点),找矿前景看好。
本区物化探异常显示规模大、形态规整。由于成矿前北东向主构造在成矿作用过程中空间上起到疏通、引导的效果,致使异常形态具有带、面结合展布的特点,钻探验证的结果,低阻高极化异常与矿化密切相关是矿致异常,其前景非常可观。
本区Ⅱ、Ⅲ、Ⅳ号物探激电异常经验证为矿致异常。Ⅳ号异常处在边墙岩体的外接触带部位,异常规模大,矿化规模亦大,更趋于理想。
ZK70—1孔上部出现的金矿化体,ZK40-1孔发现的铜矿体,给本区找金、铜带来了新的线索。
综合物化探、钻探资料,初步认为本区主矿化期为燕山早期,深部可能存在隐伏小岩株,也有可能是一个较大的岩体在局部上拱而成。由目前的资料认为是边墙岩体外围的卫星状岩株可能性较大。矿(化)体与这些隐伏岩体(岩株)关系密切,而且带来的矿液比较丰富。矿种以铅锌银为主,在深部隐伏岩体接触带可能有铜钼矿体存在。
综上所述,区内化探异常多与物探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扫面异常相吻合,与地表地质岩性对应程度较高,经钻探工程深部证实为矿致异常。与成矿区带上具有初步规模的矿床(点)对比,矿区内成矿条件较好,在深部有可能找到具有规模的工业矿体。
[1]翟裕生.矿田构造学概论[M].冶金工业出版社,1984:153~197.
[2]范永香,阳正煕.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