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果
社会调查法在公共政策学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万果
(平顶山学院 政法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要达到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让学生深入进行社会调查。在公共政策学课程实践教学中运用社会调查法,教师要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尽可能地使选题多样化;要指导学生选取合适的样本,设计有针对性的问卷。另外,应通过科研项目诱导和社会调查与学生毕业论文的结合,提高学生社会调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公共政策学;实践教学;社会调查法
社会调查研究是社会研究中最常见的研究方式。所谓调查研究,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直接地从取自某个社会群体的样本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1]82。社会调查以其特定的方式满足了社会研究者探讨各种社会行为、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需要[2]159。因此,掌握调查研究方法对于社会研究者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调查研究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从问题到相关理论,再到提出假设,然后收集资料,进行假设检验,进而运用相关理论对其进行解释,甚至基于权威现实资料对理论进行充实或修改,如图1的左循环所示;另一条则把收集资料放在第二步,在资料搜集后,通过归纳发现其中的一般规律,再用相关的理论对所得到的经验事实做出说明、解释,如图1的左循环所示[3]6。
图1 社会调查研究路线图
在公共政策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按照所学理论对社会问题进行假设分析,然后再进行资料的搜集,用第一手资料来检验自己假设的合理性,以便科学全面地掌握所学理论。
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学,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或者教育一般群众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及公共的利益,以适当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策建议[1]50。“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达到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让学生深入进行社会调查。在公共政策学课程实践教学中运用社会调查法,其意义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受到重视。2002年,中山大学和西北大学创办了公共政策学专业。因起步较晚,所以目前国内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材相对较少。2012年,笔者在讲授该课程时选择了宁骚主编的《公共政策学》作为教材。该教材的第二章和第三章介绍了政策研究的视角和路径,此内容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但是,该教材参编者较多,一些学术观点和语言表达风格不尽一致,且对于一般本科院校而言,其内容偏多。2013年,笔者选用了陈振明编写的《公共政策学》。该教材把公共政策的分析过程作为主要内容,并且介绍了许多西方学者关于分析过程的理论。在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中,学生首先要了解我国的国情,因此要让学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做社会调查,通过对不同个案的分析比较,找到社会现象和政策问题的规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认识西方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客观全面地认识这些理论。为此,笔者把宁骚《公共政策学》的第二章和第三章补充到了课程教学内容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公共政策学课程而言,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显示出其魅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应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从而掌握相关理论。
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理论储备,但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在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中强调社会调查研究,可以为学生增加课外实践的机会,引导他们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参与社会调查,有利于学生在主动追求和发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一,课前说新闻,说政策,培养学生的政策敏感度。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在每次课的前10分钟,带领学生一起评说国内外重要新闻事件,包括学校所在地的新闻事件和学校关于学生的相关政策,以培养学生“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第二,组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尽量精选学校所在省、市的案例,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在教学中,笔者选用的三门峡水库修建争议、“赵作海事件”行政赔偿等省内案例,学生都十分感兴趣。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案例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并使学生认识到搜集第一手资料在社会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调查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对调查者的个人素质要求较高。学生在社会调查中需要打印问卷,购买赠品,还要善于与被调查者沟通交流以求得配合,甚至还要与被调查者同吃住,这对于没有经济收入的学生来讲是不小的负担。为此,笔者所在学校设立了“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项目申请,申请成功的一般项目给予500元基金支持,重点项目给予1000元基金支持,并且与学分相联系。此举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从事社会调查的积极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将社会调查与学生的毕业论文结合起来。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未来的毕业论文教学环节鼓励实证研究,反对“假大空”,而目前的社会调查结果,通过加工可以成为比较优秀的毕业论文。这样,学生在社会调查实践中,都会十分注意调查活动的规范性,并且注意保存自己的调查成果。把公共政策学课程与毕业论文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理论基础,社会调查研究为毕业论文提供第一手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教授公共政策的研究方法时,教师应通过相关案例讲解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哪些政策问题具有较强的兴趣,尤其是曾经或将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教师还应进一步鼓励学生思考制定这些政策的根本目标是什么,得到了多大程度的执行。
第二,鼓励选题多样化。在选题之初,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让选题尽可能地多样化。
第三,注重课堂展示和团队学习。团队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个人选题环节,教师应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选题的调查内容、调查对象、研究的意义等,并阐述自己的理由,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选题会逐步得到完善,并能吸引一些学生加入自己感兴趣的选题的研究团队。
对于样本的选取,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就近为原则,尤其要注意观察研究身边的人和事,这样研究对象便于选取,研究规模便于控制。
问卷设计是调查研究最重要的一个步骤。问卷的设计要紧紧围绕研究的假设和关键的变量来进行,要建立在所要调查问题和所涉及样本状况的基础之上,而样本关键变量指标的细化是教师指导学生的重点。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被调查者的文化素质和生活习惯。对于文化素质较低,又不经常和文字打交道的样本,问卷中要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一切表述要尽可能使用通俗语言,并按照样本的逻辑进行问题排列;对于文化素质较高的样本,要尽可能地在语言表达和问卷设计方面重视规范化和专业化。这样,才能赢得被调查者对问卷调查的重视和认真配合。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社会调查后及时完成调查数据的统计工作,并查看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结果是否支持自己的假设。对于统计出的结果,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用调查访谈中得到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尽可能利用公共政策学的相关知识给予解释。
[1] 宁骚,主编.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张彦,吴淑凤.社会调查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张继金〕
2013-11-23
平顶山市社科联调研课题立项项目“‘公共政策学’实践教学方式创新研究——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视角”(138)
万果(1985―),女,河南泌阳人,讲师,硕士。
G642.0
A
1006−5261(2014)04−01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