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常规培养的乐于渗透

2014-07-11 16:29沈巧玲
新课程·中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幼儿园

沈巧玲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培养幼儿科学的生活常规及交往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对幼儿园的常规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分析,通过对乐育这一概念的诠释,阐述了幼儿园常规培养中引入乐育理念,论述了规则的提出、内容制定、环境渗透、常规的执行、常规的监督和巩固等方面具体的运用。提出有效运用乐育方式,在幼儿园的常规培养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常规培养;乐育;幼儿园

常规是幼儿园教育中核心内容之一,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科学的生活常规及交往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这就包含让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三层意思,是一个人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素质,也是社会对每个公民乃至未来人才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常规:如户外活动、喝水盥洗、集体活动、游戏活动中等环节的常规……正所谓“无规矩何以成方圆”。在幼儿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起,这些常规就已然静候着。如何在幼儿园三年中,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让这些习惯能够陪伴他们更好地成长?

一、幼儿园常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平常和幼儿交谈时,问他们在幼儿园里哪些事情是最不喜欢的,他们的答案是:为什么幼儿园里有这么多的不可以?为什么幼儿园要排这么多次队伍(晨检排队、上厕所排队、洗手排队、喝水排队等)?为什么我有意见的时候非得要举手,而且要老师请我了才能发表?为什么我不喜欢吃的菜也一定要吃?为什么我不喜欢跳绳还一定要跳?为什么我不能天天当值日生?……可见,幼儿在被悉心照顾的过程中,常规培养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分析其原因,归纳如下:

1.教师的灌输式,幼儿的被动式

教师对常规的理解总是以自身的经验和自身的眼光来制定。教师对幼儿的他律和自律认识没有按照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习惯地认为他律是对幼儿培养常规最好的办法,认为幼儿阶段的道德和规则的他律性应该是主旋律。正因为这样,教师习惯把规定好的常规抛给幼儿,产生了常规培养中“灌输式”的教育。幼儿在一定程度上养成被动、服从的习惯,而且习惯以成人的要求作为评判标准。这一“灌输式”教育,幼儿在常规养成的过程中,显现出较强的“被动式”遵守。

2.教师的高压式,幼儿的抵抗式

安全是所有活动的前提,正因为这个前提的存在,在常规培养的过程中,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就有了其存在的空间,逐渐形成“高压式”的教育。某些教师对“引导者”这一角色定位的偏颇,将引导变为主导,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高压式”教育的“合理性”。这一“高压式”教育,幼儿在常规养成的过程中,显现出较强的“抵抗式”学习。

3.教师的无序式,幼儿的无奈式

常规培养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幼儿成长是动态的。正因如此,教师对常规培养的目标把握偏颇,经常以教师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日活动中组织的“无序式”。在常规培养的过程中,幼儿是独立的个体,是有自身成长轨迹的独立个体。教师“无序式”组织,幼儿在常规养成的过程中,显现出较强的“无奈式”学习。

上述三种现象的普遍存在,折射出教师与幼儿在常规培养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互为教、学的关系失去了平衡。如何提高幼儿常规培养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将乐育渗透于幼儿园的常规培养中,不失为最有效的办法。

二、乐育引入幼儿园常规培养

台北教育大学张世宗教授提出:“体、智、德、美、劳”五育以外的第六育——乐育。乐育是教育和娱乐两个过去被视为互相排斥的概念,融为一体的教育。乐育中的快乐功能,重视参与者的主动意愿,强调做中学、玩中学。将乐育引入幼儿园的常规培养,是与常规培养中“要求转为自然”“刻意学习转为自然形成”相得益彰的。

通过乐育的快乐功能,将常规教育转为常规渗透。通过渗透的潜移默化功能,将常规要求转为自觉遵守,将刻意学习转为自然形成。这两者的转变,是改变教师在常规培养中“灌输式、高压式”手段的一剂良药;这两者的转变,是改变幼儿在常规培养中“被动式、抵抗式”接受的一剂良方。乐育中提出:听了,忘了;看了,了解了;做了,理解了。这一深入浅出的理念,折射出乐育尊重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自我意识”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社会化的目标就是形成完整的自我,这是推动幼儿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幼儿的“自我意识”是在“做了”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教师遵循了这一观点——幼儿成长是“自我意识”形成动态的过程,从而改变教师“无序式”这一焦点,乐育的快乐教育功能使幼儿“无奈式”接受问题也得到了突破。主动意愿与自我意识不正是常规培养的核心品质吗?将乐育引入到幼儿园的常规培养,无疑是提高其有效性的良好途径。

三、乐育在幼儿园常规培养中的运用

1.乐育,规则的提出来自幼儿活动的需要

只要有活动,就会有规则。幼儿活动的有序开展,活动质量的提高,离不开规则的制定与遵守。基于乐育的理念,常规的提出应该发自幼儿活动本身的需要。如,区域活动时,进入哪个区域是幼儿自主选择的。如果每个区域没有人数限制,没有标示卡的区分,给幼儿“充分的自由”,纷纷涌进自己最感兴趣的区域,这样的区域活动是无法开展的。为此,区域活动的人数限制、区域活动牌的产生,是幼儿活动本身的需要。以美术区域为例,开始制定的规则只限制了进区域的人数,然而在活动过程中又发现问题:争抢材料,不注意公共卫生,纸屑满天飞,蜡笔满地滚,活动结束时一片狼藉,而无一个幼儿去整理。对此,美术区活动必然要讨论规则的重新修订。如,取材料时要排队,一个跟着一个,同时还要看清材料盒的标记,以便活动结束时的整理归放……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好听的声音与不好听的声音——好听的声音与不好听的声音可以用什么样的图画表示——哪些场合适合什么样的声音——讨论教室里不同的区域贴上相应声音的图画标志……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孩子进美术区活动,不仅有序,还安静、专注了很多。因为在此活动中,每一阶段的规则的制订都是幼儿活动的需要。endprint

2.乐育,常规的内容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

“常规是包装好的罐头”,正是因为它是包装好的罐头,所以总是让教师痴迷得紧紧抱住不放,过于依赖。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作为支持者、引导者,与幼儿一起讨论制定规则。如,针对晨间锻炼时,有的幼儿懒散,动作不积极主动、拖拉,教师可以请幼儿发表意见,一起制定晨练规则。通过讨论,共同制定出晨练规则:动作到位、有力,达到锻炼的目的。幼儿还一致赞同每天请两名晨间活动认真、表现好的幼儿做“领操宝宝”。这样一来,幼儿一个个都积极参加晨间活动,目的就是为了争当“领操宝宝”。类似这样由幼儿自己讨论制定的规则,往往备受幼儿欢迎,抵触情绪也比较少见,碰到个别幼儿“违规”时,就会有幼儿跟其解释,督促他(她)该怎么做。这种因为有了交往和实践才会出现的规则,是来源于幼儿的碰撞、冲突、协商、交换、合作等行为之后,幼儿积累的经验才制定的,是开放的、动态的、自动地生成的规则,是源于幼儿的生活的,是自律的规则。

3.乐育,常规的执行贵在坚持和公平

“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被张世宗教授形象地解释为: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我园两个楼梯,上下楼梯靠右走。环境创设时,在师幼共同创设数字、图片的基础上,配了一首儿歌,“右手扶把慢慢下,左手乖乖放背后,走路轻轻像花猫,不推不挤要安全。”幼儿进行反复练习,很好地养成了走楼梯不推不挤的常规。家长接送幼儿上学时,楼梯上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场面。归其原因,我们的要求对教师和幼儿起作用,家长却是例外。这一常规,有家长在的时候就减弱了其作用,常规的公平性在这里就失去了。为此,我园在每学期的家长会上,增添了一项内容——对家长进行幼儿园常规要求的介绍。如,走楼梯时的常规,进阅览室的常规,操场上行走路线的常规……在常规面前,教师、幼儿、家长都一样,体现了其公平性,为常规的培养增添了很好的助力。

4.乐育,常规的巩固得益于幼儿自主遵守

幼儿自主,强调幼儿自主参与的模式,是幼儿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常规巩固的重要途径之一。有这么一则小故事:有一位名叫威尔的孩子,因为犯了错误而被罚刷墙(是一面很大的墙),在墙没刷好之前,不可以离开半步。这样的惩罚,威尔没有沮丧,而是吹着口哨,快乐地刷着墙。因为他的快乐,吸引了很多来回路过的孩子,这些孩子也很想刷墙,可是没有机会,因为刷墙必须经过威尔的同意。于是,威尔开出一个一个条件(规则),孩子们达到了条件(规则)才可以刷墙……很快,墙被一群孩子快乐地刷好了。大人制定了苛刻的规则,当幼儿自主遵守,自主地产生一系列新的规则以后,对幼儿来说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如果说以往的常规培养是包装好的罐头,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打破吧。打破以后做一位快乐的园丁,园丁浇水、施肥,树苗努力快乐地向上生长;树苗会长大、会开花、会结果……我们和幼儿一起采摘、清洗、品尝、咀嚼……其中滋味是包装好的罐头所给予的吗?

将乐育渗透于幼儿园的常规培养中,相信我们的幼儿都能像威尔一样乐在其中,成长——快乐无限;将乐育渗透于幼儿园的常规培养中,相信我们的教师能像快乐的园丁一样乐在其中,教育——幸福无边!

参考文献:

[1]王坚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顾荣芳,薛菁华.幼儿园健康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8.

(作者单位 浙江省义乌市机关实验幼儿园)

编辑 谢尾合endprint

猜你喜欢
幼儿园
幼儿园里欢乐多
在幼儿园里,我喜欢……
在幼儿园,幸福油然而生
去幼儿园吧
爱“上”幼儿园
中小学幼儿园等将普遍建立家长学校
我整垮了两所幼儿园
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渗透